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8页,本节课是运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解决购物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买需要的东西,通过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展示思维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两种策略:“有序罗列”和“有方向地调整”策略。
(二)核心能力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抓住关键词理解题意,会综合运用所学的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解决购物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学会有序思考、有方向地调整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学习重点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五)学习难点
有序思考、有方向地调整。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解决问题》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1.导入
师:学校附近新开了一家书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图片)
师:假如你是书店的售货员,请帮我们介绍一下这些杂志的价钱,好吗?
师:这时有小朋友来买书,你能帮助解决问题吗?
师:同学们解决的特别棒,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解决购物中遇到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问题探究
师:看!这两个小朋友也在买书,但他们好像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师:是呀“正好”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应该怎样解答呢?请你先来试一试。
预设:由于学过了2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学生对计算很熟练,因此学生更多的是“看数凑13”,答案很可能脱口而出。此时,教师应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是否还有其他答案等,尤其要突出调整方案的过程和有序罗列的方案。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这些方法,教师可用下面的方式处理:
师:两个同学是这样想的:
想法一:教学“尝试——调整”策略
师:这是××同学的想法(出示图片)
师:××同学是随便选了2本(6元和8元),结果是不符合要求的,你猜一猜接下来他会怎么思考呢?
生:14比13多了一元,把其中一本书换成便宜1元的再试。
师:如果我先选择了5元和6元这两本书,又该怎样调整呢?
生:比13少了一点儿,把其中一本书换成贵点儿的试试。
小结:可以先任意选两本试试,根据算的结果进行调整,结果大于13元,就应将其中一本换便宜些的:如果结果小于13元,就应将其中一本换贵一些的。
想法二:教学“有序罗列”策略
师:这是另一位同学的想法(出示图片)
师:她的方法你看明白了吗?
师:她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师:××同学先选一本书,然后再按顺序试一试,这样的方法行吗?请你们也像××同学这样算一算,看哪种情况是可以的?
生汇报。
师:要想把用13元正好能买的两种杂志都找出来,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继续选下一本,并有序的搭配)
师:这样选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有序思考,全面不遗漏)
小结:先选出一本,再用这本和其他杂志一一按顺序搭配,接着选下一本和其他杂志一一搭配……虽然看起来有些麻烦,但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答案。
想法三:其他方法
师: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
生汇报(加法或减法)。
师:这个问题解答得正确吗?应该怎样检查?
师:对,可以看看选的两本杂志的价格加起来是不是在正好是13元。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问题。由于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计算也是2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注重让学生说明思考过程。解决问题的本身不是目的,教学活动应重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调整的方向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3.课堂总结
师:在帮助小朋友们解决购书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先尝试再根据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种是按顺序罗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从中选出需要的结果。他们都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课时作业
1.
【答案】16元正好可以买小汽车和一本书。
【解析】该题是和例题雷同的题目,目的是考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购物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
【答案】(1)19元正好可以买布娃娃和玩具熊。
(2)19元正好可以买布娃娃和玩具熊或者买布娃娃、皮球和玩具赛车。
【解析】该题考察运用所学的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解决购物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1)题和第(2)题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