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7页的例4及做一做。 在学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本课时继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4延续了例3的情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买东西时钱数是否够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能力 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并通过小组交流分享不同的方法,体会不同策略的思考方式。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2.通过写一写、说一说、想一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不同策略的思考方式。 3.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学习重点 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购物中钱是否够用的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 体会不同策略的思考方式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解决问题》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和父母一起去超市,收集小数,并将它记录下来。 (2)选择两件商品的价格,算一算一共多少钱? (3)列竖式计算 2.6+3.23-2.12.5+0.6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月月有9元钱,买这两种玩具,够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预设1:9-3=6(元)6>5所以钱够。 预设2:3+5=8(元)9>8所以钱够。 在购物时,我们经常需要判断带的钱是否够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入超市,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 2.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小丽有10元钱,买了1个,还想买1个和1支,她的钱够吗? ①先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钱够吗?”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2)分析解答,厘清思路 ①如何知道钱够不够呢?你有什么方法?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②选择一种方法,尝试解决。 ③交流汇报:先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即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再根据思路展示方法。 (1)预设1: 10-6.8=3.2(元)2.5+1.2=3.7(元) 2.5+0.6=3.1(元)3.2<3.7 3.1<3.2,小丽的钱够了。钱不够 ①你能读懂他的想法吗? 先求出买1个文具盒后还剩3.2元。再求出买1个笔记本和1支不带橡皮的铅笔共需要3.1元,因为剩的3.2元大于需要的3.1元,所以小丽的钱够;而要买1个笔记本和1支带橡皮的铅笔共需要3.7元,因为剩的3.2元小于需要的3.7元,所以小丽的钱不够。 (2)预设2: 6.8+2.5=9.3(元) 9.3+0.6=9.9(元) 她的钱够 9.3+1.2=10.5(元) 10.5>10钱不够 6.8+2.5+0.6=9.9(元) 9.9<10 6.8+2.5+1.2=10.5(元) 10.5>10他的钱够,如果把不带橡皮的换带橡皮的铅笔就不够。 你能读懂他们的想法吗?他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这两位同学都是先算出买1个文具盒、1个笔记本和1支铅笔(不带橡皮和带橡皮)需要的钱数,再和10元比较。不同的是左边的同学是分步计算的,右边的同学列的是综合算式。 (3)预设3: 10-6.8=3.2(元) 3.2-2.5=0.7(元) 0.7>0.60.7<1.2 小丽的钱够,如果把不带橡皮的换了就不够 你能读懂他的想法吗 (先从10元中分别减去文具盒和笔记本的价钱,再用剩下的钱分别和不带橡皮与带橡皮的铅笔的价钱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等数学活动,组织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表达、交流、对比、辨析的过程中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道理,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3)回顾与反思 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用了几种不同的思路进行解答的? 小结: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互相进行检验。 3.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3)小雪带15元钱,她想买1千克黄瓜、1千克油菜和1千克胡萝卜,够吗? (4) 3.课堂总结 在解决问题时,大家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非常棒。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而同学们用的不同的方法,也可以相互检验。 (三)课时作业 1.算一算。 3.2+7.912.6-6.721.5+3.610-5.2 答案:略 解析: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列竖式时主要把小数点对齐。 2.解决问题。 (1)星期天,笑笑先去书店看书,再去看外婆。 ①她一共走了多少千米的路?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答案:①1.6+0.8=2.4(千米)②略 解析:认真看图,理解题意,明确笑笑行走的路线。 (2)这些小动物共有多重?它们三个能一起过河吗? 答案:2.1+2.3+15.4=19.8(千克)19.8<20答:能一起过河。 解析:先算出三只小动物的质量和,再和20千克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