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

ID:158356

大小:19.6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目的   1、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   2、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作品   居伊8226;德8226;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童年时代起,就在母亲的教导之下开始阅读和写诗。1870年,中学毕业后到巴黎的大学攻读法律;这一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征。退伍后,1873年在海军部任职,1878年入教育部工作。1890年后,他心情阴郁,悲观失望。1892年自杀未遂,次年逝世。   莫泊桑在创作上曾得到福楼拜的指导。福楼拜死后,得到侨居巴黎的屠格涅夫的帮助。70年代后,莫泊桑和左拉接近,也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   莫泊桑1880年完成了小说《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他从这时开始到1889年的十年间,创作有短篇小说近300篇、中长篇小说、游记约十部。他的中、短篇珍品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等,长篇小说有《她的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这些作品,不同程度的暴露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优秀的中短篇小说,结构和布局都很严谨,故事情节巧妙,引人入胜,文笔简练,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引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拮据(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zhàn qiáo):火车站、码头、矿山等的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的栈桥也供旅客上下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   牡蛎(mǔ lì):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há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两片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   褴褛(lán lǘ):衣服破烂。   撬(qià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 以拨、挑开东西。   煞白(shà bái):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 yì):惊讶、奇异。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 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一切随着金钱而转移的丑恶本质   提问: 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订正、总结   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段),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介绍菲利普家的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生活境况和全家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栈桥去散步,盼望、等待于勒回来。   菲利普有三个子女,那时全家五口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生活“拮据”,“样样都要节省”,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可是,每星期日他们都要到海边去,企盼期待于勒回来。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船开进口来,菲利普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作者写菲利普及其一家人是多么急切地期盼着于勒回来啊。这些描写中交代了他们去散步的用 意,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于勒是谁?这一家人为什么这么盼望期待着他回来?   第二部分(第五至十九段),故事的发展:赞扬于勒。插叙于勒的情况,交代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回来的原因。   这部分,先概括介绍于勒的身份情况和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态度:“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作者先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交代之后,接着具体插叙于勒的情况: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这在穷人家就是“最大的罪恶”。菲利普夫妇把于勒看作是“坏蛋”、“流氓”、“无赖”,于勒在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花光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部分”。之后,“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了。   于勒去美洲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回我父亲的损失”。于勒这第一封信,使菲利普一家人“深切感动”,被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两年后,菲利普又接到于勒写的第二封来信,信上说:“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还给别人看。   这部分写出了于勒从“全家的恐怖”转化成“全家惟一的希望”的过程和原因。转化的关键是于勒的两封来信,转化的原因是钱财。于勒的第二封来信还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   家庭经济上已经陷入困境的菲利普夫妇,把于勒当成了救世主那样殷切盼望着他回来。   于勒有十年之久没有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菲利普家的人们长期切盼着、幻想着于勒回国来,认为这是“十拿九稳的事。”这也说明菲利普家处于可悲又可怜的境地。   这个被菲利普全家殷切期盼着、千呼万唤仍不见出来的于勒,到底怎么了?这给读者造成悬念,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突变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第二十至四十七段),故事的高潮:与于勒邂逅相遇。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不料意外地在船上见到了“衣服褴褛的老水手”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立即由盼望变为害怕。   于勒的来信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婚礼后全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在船上意外的遇见了于勒。他们乘坐的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菲利普忽然看见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给他们撬开牡蛎,菲利普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急于模仿装阔,要请妻女吃牡蛎。菲利普夫人怕花钱, 把男孩若瑟夫留在自己身边,而菲利普则带着女儿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这时,菲利普“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他惊奇的发现这个卖牡蛎的人非常像于勒。他把这事告诉妻子,她“也怕起来”,但嘴里还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菲利普还是放心不下,让妻子“去把事情弄个清楚”。她再次去看过后,吓得“哆嗦”了。接着,菲利普去找船长打听了解情况,证实卖牡蛎的年老水手就是于勒。小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 人物的性格也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菲利普夫妇立即从盼望于勒变为害怕、咒骂于勒   第四部分(第四十八至四十九段),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菲利普夫妇怕穷水手又回来吃他们的,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以免再遇见他。 五、布置作业   1、把应掌握的词语抄写一遍,并理解掌握其音、形、义   2、熟读全文,并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3、思考课后练习题二、三、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作品的主题思想。   3、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语言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检查学生熟读课文的情况。   2、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编写的课文结构提纲。 二、转入新课,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课文   1、小说的题目和主题:     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其实于勒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才是主要人物。小说采用叙述者的口吻叙写。“我”是线索人物。菲利普没有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但小说中的“我”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于勒的命运构成小说情节的变化,是为刻画主人公菲利普夫妇服务的,在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中完成了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小说的题目也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     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变化,揭示了在金钱万能的腐蚀下精神的堕落,揭露和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 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共产党宣言》)   2、人物形象:     提问: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主人公吗?谁是主人公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我”、于勒和菲利普夫妇。     “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儿 。他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小说的叙述者和线索人物,是一个比较天真单纯、入世未深的孩子。虽然他也希望叔叔于勒发财归来,把他们一家从贫穷中拯救出来,但当父母不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时,他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在船上当他从父母口中得知卖牡蛎的穷老人就是自己的叔叔于勒时,还去仔细观察:他那“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和那“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还在心里默念着:“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最后,还自作主张,从母亲给他的付牡蛎钱中多给了十个铜子作为小费给于勒叔叔。这与其自私冷酷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示他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希望与理想。     于勒原是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人。他把自己的家产挥霍光了,又花了他哥哥菲利普的一大笔钱,被认为是坏蛋、流氓和无赖,他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于是被送到美洲去冒险。后来,于勒来信说他发了财, 愿意赔偿哥哥的损失,还说发了财就回家来,同哥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勒于是成了菲利普全家的“希望”,称他是“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好人”。后来,菲利普在船上遇见他穿着褴褛衣服在卖牡蛎,大为惊恐,菲利普的妻子咒骂他是“贼”、“流氓”。     于勒当初的浪荡行为应当批判;后来贫困潦倒,成了一个流浪汉,在船上卖牡蛎像个乞丐,也值得同情。他的行为、命运和遭遇,都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     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性格特点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像: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爱慕虚荣。     菲利普是一个小职员,生活拮据。接到于勒的两次来信后,就把原先看作是“坏蛋”、“流氓”、“无赖”和“全家的恐怖”的弟弟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人,“全家惟一的希望”。从此,菲利普夫妇就把改变全家贫困的希望寄托在弟弟于勒身上,把于勒的来信当成了他们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还“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以此来夸耀。后来,10年于勒没再来信,可“希望却与日俱增”。菲利普“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菲利普夫人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现实是严酷的,事情并不是如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发展,于勒并没有发财。菲利普在游船上遇见的于勒,是一个穷水手。他们紧 张、害怕、暴怒。骂于勒是“贼”、“流氓”。菲利普夫人骂道:“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菲利普夫妇从自私的目的出发,以金钱为目标,对于勒的态度不断发生变化,可 概括为三个阶段:穷──富──穷。这正暴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对人的腐蚀和毒害,它使人们的思想品德堕落,亲兄弟遭离弃。她连儿子若瑟夫多给于勒10个铜子作为小费也要怒骂不止。     菲利普和他的夫人,两人的性格既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妻子比丈夫更为精明、泼辣、冷酷,而且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如在船上与于勒相遇时,菲利普感到慌乱,缺少主意。其妻子则边咒骂边带领全家离开。她说:“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她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先叫全家人“到那头去”,“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接着,他们换船离开了。   3、写作特点: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⑴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人物的心理描写,有人物内心独白和作者从旁描述等方法。本文主要是采用作者从旁描述的方法,也就是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 、动作、表情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菲利普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他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其妻子和女儿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菲利普夫人则怕花钱,迟疑不决,“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这些语言、动作,揭示了菲利普装阔气好虚荣的心理,菲利普夫人虚伪、爱面子的心理。      又如菲利普认出了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穷水手,怕他(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了看”穷水手旁的 女儿女婿,是怕被女儿女婿发现这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这相遇对菲利普来说太意外,看到的于勒的境况 太凄惨,菲利普一家十多年来的美梦突然破灭了。菲利普还害怕这个穷弟弟又要拖累他。突然遭到沉重、痛苦的打击,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希望破灭后带来的慌乱痛苦。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作者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把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得透彻深刻惟妙惟肖。小说开始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在船上遇见时,看到于勒那贫穷的样子,就像躲瘟疫那样躲开他。这对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由于于勒穷富的变化,可截然不同的分为三个阶段:穷→富→穷。      作者刻画人物的复杂心理,很有层次感,就以菲利普在船上撞见穷水手这段为例:      菲利普无意中刚遇见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旁边走了几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对其妻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他还是不下放心,让妻子亲眼去看看,把事情弄个清楚。      菲利普向船长打听于勒情况后,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神色张皇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表现出丧魂失魄、惊恐狼狈的神态。    ⑵ 构思巧,情节曲折:      莫泊桑十分重视小说的结构布局,尤其是短篇小说,大都有引人入胜的悬念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本文就是这样      小说开端部分写菲利普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给读者留下悬念;于勒是谁?这家人为什么这么热切盼望回来?      小说发展部分,重点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恐怖变为希望。也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于勒在海外干什么?发了多大财?为什么10年不来信也不回来      小说的高潮,结局部分,写菲利普一家急切期盼着的于勒,没有成为富翁、突然出现的是一个穷水手。这结局出乎菲利普一家人的意外,但 又在情理之中。      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为情节发展的主线,一个悬念扣一个悬念,一步步把情节推向高潮。小说巧妙而又符合生活真实的悬念和结局,容纳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反复无常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金钱。但是,他们那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本性却是不变的。 三、布置作业   1、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   3、思考、回答课后的练习题,重点是二、三、四题。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