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分析
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 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略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的重点,应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 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以及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1、掌握文言诗词 、通假字、虚词、特殊句式等重要的文言知识。
2、掌握名言警句,并会运用。
3、梳理文章脉络。
4、分析人物形象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加强熟读,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3、在熟悉掌握课文的基础上,归纳知识要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正确评价项羽这一悲剧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3.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经过前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对文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仍由一定难度。
面对篇幅较长的古代记叙散文,必然有心理障碍; 但本文的故事广为流传,影视作品学生也熟悉,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针对这一现状,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一:由“鸿门宴”一词的寓意引入本课的学习:
经常听到,它现在成为“险恶处境”的代名词,也是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那么它到底由何而来?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就告诉你了答案。 “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项羽、刘邦谁能夺得天下,这次宴会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二)展示学习、预习检查:
1.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资料。教师补充大屏幕展示。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曾被处以宫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经10年艰辛写成《史记》。它记载了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当时秦末,天下百姓“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扶持楚怀王的孙字做了楚王,仍号楚怀王。当时项羽、刘邦的是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公元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去救援被秦兵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打败秦军,同时刘邦打进武关,降秦王子婴。刘邦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派兵把手函谷关。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于是就发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2.生字注音:
飨(xiǎng) 说(shuì) 美姬(jī) 鲰(zōu)生 未得与项羽相(xiāng)见 卮(zhī)酒 有郤(xì)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玉玦(jue) 瞋(chēn)目 目眦(zì) 沛公欲王(wàng)跽(jì)曰 刀俎(zǔ) 关中旦(dàn ) 为(wèi)击破沛
不胜(shēng) 公军范增说(shu项羽曰 好(hào)美姬 皆为(wéi)龙虎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听录音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三)师生共同梳理古文大意,在疏通文义的同时进行理解行文技巧,进行文法赏析
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篇幅虽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记传性文体的典范,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 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 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 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第三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结构2.归纳文章的主题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简要分析人物形象5归纳知识要点
(四)、学生梳理课文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1.围绕题目“鸿门宴”给本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1、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宴会前
2、第二部分(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宴会中
3、第三部分(5、7段)叙述宴后余事 宴会后
2.每个部分共描写了哪些故事情节?是加以概括?属于小说故事情节的哪个部分“
第一部分:(1)曹无伤告密(2)范增说项羽 序幕
3、项伯夜访 4、张良献计 ( 开端、发展)
第二部分:1、刘邦谢罪2、项王留饮 3、范增举玦 4、项庄舞剑 (高潮)
5、 樊哙闯帐 6、怒视项羽 7、赐酒与猪腿 8、樊斥项羽
第三部分:1、沛公出逃 2、张良入谢 3、项王受璧4、亚父破斗 (结局)
5、沛公出奸 尾声
(五)、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描写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在鸿门宴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表现了刘邦精明、虚心,能够审时度势,忍辱负重的性格特点。同时又表现了项羽优柔寡断,轻信别人的弱点。
(六)、 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1、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 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 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 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 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2、刻画人物方法。
① 运用大量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②语言精炼生动、绘声绘色,常常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人物的突出个性。
③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七)知识点归纳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由“鸿门宴”一词的寓意引入本课的学习 跟随老师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补充大屏幕展示。 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资料 让学生自主学习,整理
点播个别重点难点的词句(通过PPT展示)梳理古文大意,在疏通文义的同时进行理解行文技巧,进行文法赏析 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
老师总结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 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学会鉴赏人物
六、教学评价设计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迎来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春天,课堂变得异常活跃了:书声朗朗,音乐声声;合作讨论热热闹闹,多媒体教学缤彩纷呈。新课改引发了课堂教学方式尤其是学习方式的突变。但真正走进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又不难发现,在热闹的背后,在开放的背后,仍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经验主义做法,仍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课后,老师们在评课时提得多的就是课堂容量大,拓展得多,贪多求全,学生学习心有余力而不足;研讨环节没调控好,费时太多。通过对本次课的反思,我深深感到:语文课堂教学延展不要盲目求多,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可而止。尽管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综合化程度很高,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学情和文本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简言之,课堂教学就要把握好一个尺度。
同时,我也听了其它成员的授课,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也都不尽相同,或简洁,或繁琐,或面面俱到。反观时下一些重大的赛课,为追求教学高效果,老师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把课堂变得臃肿了。
七、教学板书
结构板书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宴会前
1、曹无伤告密 、2范增说项羽 序幕
3、项伯夜访 4、张良献计 开端、发展
第二部分(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宴会中
1、刘邦谢罪2、项王留饮 3、范增举玦 4、项庄舞剑 高潮
5、樊哙闯帐 6、怒视项羽 7、赐酒与猪腿 8、樊斥项羽
第三部分(5、7段)叙述宴后余事 宴会后
1、沛公出逃 2、张良入谢 3、 项王受璧 结局
4、亚父破斗 5、沛公出奸 尾声
八、教学反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备课、设计)是课堂教学减负当务之急的工作。笔者以为,精减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树立三种观念:
首先,要树立一种合作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基于经验主义,加上一点文人相轻的思想,同事间不善交流、沟通,往往各自为阵,单打独斗。教师对文本解读,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往往借助《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凭“一桶水”也能包打天下。而新课程改革后,面对着全新的教学模式、高考模式、教材编排体系以及高考成绩评价体系等,老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等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之需求,更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课程改革形势。因此,教师在教与学中,摒弃陈见,加强合作尤为重要。
团结铸就力量,同心产生智慧。师生团结协作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而老师间的通力合作是课堂高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以为老师间的合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备教中,要聚全组教师力量和智慧,加强集体说课和备课,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唯此才能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能使老教师课堂锦上添花,新教师快速成熟,更能有效遏制个人英雄主义的做 法。
第二,要落实听评课活动,同组成员互相借鉴,互相帮助,形成资源优势互补。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教学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施教手段,建立一个动态的课堂。唯有师生合作、生生互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才能把课堂拓展的内容消化落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第四,要加强学科间的合作。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有“T”型知识结构体系(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跨学科的通用知识),教师要与其它学科教师通力协作,在教学中进行知识的交叉渗透。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如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观、哲学观、发展观等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也可吸纳历史和政治教师参与问题的研究。各学科资源优势互补,科学整合,从而减少课堂拓展的知识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要树立一种学情观。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新课程标准》明确突出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在备教中一定要关注课堂主体--学生的情况,如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层次、接受能力等等。教师一定要勤于观察和分析,关注学生上课的反应、作业和测评的效果、学生的精力和心态等情况,从而在备教中科学预设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安排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兼顾各能力层次的学生,让优生“跳一跳,够得着”,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到。
因此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力求做到因人施教,而非因材施教,拓展起来没完没了,更没原则。那种无视学生发展和接受状况,追求满汉全席的做法,只能让教学陷入“差、慢、费”的恶性循环之中,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本质都是得不偿失的。
最后,要树立一种省思观。
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课堂教与学就是一个在省悟和思考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并非都生而知之,在教学中必须外求合作,内求三省吾身。课备完了或讲完了,教师要静下心来反思:课堂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课堂容量安排学生能否接受?这次课成功亮点或失败之处是什么?下次教学本课我将怎么去设计?……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怎样完成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主体”、从“知识中心”到“能力素养培养”、从“智能目标”到“三维目标”的过渡,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边探索边总结的。教学中怎样去反省思考呢?
第一,教师要勤于观察,动手写教学日志。教师一天的生活并非都是单调无味的,勤于观察,你会发现自己或他人教学中的亮点,你也会发现师生间点滴的感人的细节,把一天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全部诉诸笔端,写成教学日志或博客。这将是一笔丰厚的教育教学财富。
第二,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老师教学不能一节课讲完了就万事大吉,坚持每节课上完后抽一点时间针课堂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工作,譬如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对备课中没有考虑到的内容,对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等进行总结和补充,若有可能还可以来个二次备课。写教学后记不同于写教学日志,前者针对性很强,反思程度更重些。写教学后记也不必面面俱到,要巧而精,有侧重点。
第三,教师还要倡导写教学案例分析,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当教学一个时段后,你一定会对某个教育教学问题产生了兴趣,或对自己的某堂课有很深的感悟,此时,我们不要懈怠,要抓住机会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进行一个深度的省思。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总结 经验教训,提升教学理论水平,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这是一种把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有机融合的手段,也是教师快速成长为名师的必由之路。
总之,要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在课堂内容的精选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动脑筋,既要摒弃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也要防止开放无度的创新教学,把握好教学内容拓展的尺度就显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