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教育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B、能力训练目标:
(1)鉴赏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体会对比手
法的运用。
C、情感培养目标:
(1)辩证的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会历史唯物主义法,辩证的分析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切实落实教学,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A、重点:(1)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
(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B、难点:文言现象(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把握
三、学习者特 征分析
这篇文章是高中文言的第二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只是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实在民间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作为高一的学生必然也有所耳闻,但对故事的具体原因,情节以及结局,人物等了解不深,只有一个模糊的映像。对荆轲的形象了解也很片面,所以需要教师的补充教导,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考和分析。作为高一的学生,正处在知识储备的阶段,对文言的知识掌握的还不是很多,因此文言知识的解读也显得很重要。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对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本课以此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介绍背景 要了解一个人物的形象和意义,必须把他的所做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因此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荆轲的概况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
3、整体把握
为了让学生首先有一个宏观意识,让他们在学习部分时能够将部分放在整体之中去更好的理解。我将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的音,以及串连文章的结构,分段落。以便于学生把握本篇文章,从整体到部分。
4、文章分析 (第一课时讲前四段)
第一段请一个同学读,然后分析第一段的六个动词。气势磅礴。将同学引入本课的氛围。然后采用提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不懂得字词然后重点讲解几个字词。如:收,北。接下的四段采用相同的方法,重点分析。如:诚、邑、穷困、遇、善、涕、将奈何、可以、太息、顾、乃遂、函、之等字词。
5、仔细品读,分析人物 从前四段分析太子丹,荆轲,樊於期。
先让同学在文本中找出表现相应人物的语句,在从中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如:以太子丹为例,找出表现太子丹的地方。
师问:你觉得太子丹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总结:不沉着、勇敢、责任感
同样方法分析荆轲:有勇有谋、大义、口才好等等;樊於期:敢于牺牲。
6、分析人物对话艺术
联 系文本,结合文章原句,重点分析第三自然段。
动之以情(唤起他对秦国的仇恨,燃起报仇的念头)
晓之以理(燕国危矣)
课堂小结 简单总结课堂内容,预告下节课内容。布置作业(几个重点句子的翻译,以及预习剩余课文)。
第二课时
1、导入
回 忆式导入,回忆上节课所讲,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分析课文余下的内容 和前四段分析的方法一致,采用点读法,抓重点,分析重点词句,如:迟、前、闻、怪、等词语;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等。
对激烈场面的详细讲解,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当时的氛围,更好的理解课文。
3、分析人物描写手法 根据全文分析本文是怎样塑造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的。学习本文的精华,并让学生将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之中。主要从对话,神态,语言,对比手法这几方面分析。
最后总结荆轲的人物形象。
4、自由探讨 在当时,荆轲显然是燕国的英雄,但经过历史的沉淀,我们后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上角度上,同学们对荆轲又有什么样的认 识呢?你对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的评价是什么,你认为他的刺秦行动正确与否?引导大家讨论。
引出历史上人们对荆轲的评价,有褒有贬。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去看待事物。
5、总结课堂,结束本课的教学 简单总结荆轲这个人物,简要评价刺秦行动。让同学们学习这种英雄气节,提升自己的人格。布置作业(背诵以水送别一段,课后练习第三题)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和老师共同讨论 激发学生
ppt展示背景知识 自己搜集相关知识 学会自己搜集整理
课文疏通(字词句和文意),展示脉络)分组合作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学会归纳总结
总结人物刻画的方法 分组讨论人物的形象特点 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六、教学评价设计
1.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 教师对全班的评价
教师估量全班的整体表现,发现群体的学习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群体学习活动的总体趋势。
(2) 教师对部分学生的评价
教师应当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实际表现,看优秀学生是否有突出的表现,看后进生是否正在进步等,这些均属对部分学生的评价。
(3) 教师对学生小组的评价
小组活动应当成为教师评价的重点项目。教师应当观察不同小组的内部互动情况,小组领导力的强弱,小组的信息沟通情况,小组执行任务的过程,小组解决问题的成效等。
(4) 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需要以个案的形式 观察探寻那些可以说明他们学业进展情况的具体表现。面对一个群体的众多学 生,我们要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形成性评价。由于学生个人的表现均有某种代表性,所以,教师在具 体进行某些个案的“解剖麻雀”的工作之后,就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第一类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评价
学生以评价的主体身份参与形成性评价,是评价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学生评价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 学生自评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有必要逐步培育和构建学生的有效评价行为,如及时采集个人表现的信息,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进行自我监控,学会描述自己的学习行为等。
(2) 两人互评
两人互评是一种常见的自主评价形式。两人互评可能在所有的两人一组的活动之中和之后都应当发生。
(3) 小组互评
小组内部的合作评价是课堂形成性评价的难点。学生在课堂上是不太善于进行合作评价的,但是,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评价行为,这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在每节课上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小组活动,自主实施小组评价任务,自主积累过程评价信息和实证材料,而所有这些“自主”都需要在教师的有计划的行为中进行训练。
1.教学一开始,教师直奔主题,温故知新,按定势教学的方法提供给学生一条宏线,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
2.能借助网络整理出学生对《荆轲——英雄乎?武夫乎?》的示范答案,避免论而无根,论而无界,既能“民主”又能“集中”。
3.课堂中把五个通假字、五个古今异义字、三个一词多义、三个词类活用、六则文言句式进行展示归纳,节省了时间,也方便学生课后再整理巩固。
4.视频和音频的介入使课堂富有生机,使文言文教学避开乏味之累,营造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浓厚。
4.作业布置较有针对性,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积累知识、加强思辨、举一反三、超越所学。
5.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语言训练充满整个教学过程
七、教学板书
荆轲?英雄? 描写手法
智谋、深沉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悲壮 神 态描写
环境描写
有勇有谋 对比衬托
侠义英雄:智、勇、义
八、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是古文单元,第二课《荆轲刺秦王》学生在分析荆轲刺秦王一系列动作“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以及秦王“惊-引-起-拔-走-击”这些惊恐、狼狈、无奈的动作上,非常到位,让我觉得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而教师的引导更为重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潜能与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课堂上采用小组学习、课本剧等教学方法。而对于《离骚》《屈原列 传》这类文章,故事性不强,其中的语句晦涩难懂,很多文言现象是特殊的,不常见的,学生参考教辅资料也很难完成对文本的理解,所以,这时就不能采用小组合作或课本剧的方式,而应该引入多媒体,使学 生对屈原生平、爱国忧民的高 尚情操、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有了深入了解之后,再由学生自读文本,教师指导的方法完成教学。针对不同的文言文,选择最适合的教法,这也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