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ID:158634

大小:11.3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 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 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说辞赏析。 5. 教法与学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学习本文,主要采用诵读法(辅之以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教学安排】3课时 一、导读生疑评价单 模块一: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 春秋三传”。 本文相关写作背景见《名校联盟》。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 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中国古代纪年法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 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 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 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模块二:走进文本 自主学习: 1.通读原文1~3遍,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2。 2.查阅有关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左传》、春秋五霸、晋公子重耳之亡、秦晋之好、郑楚结盟等与课文相关内容。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1。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完成思考和练习3。 (设置以上预习立足于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 二、问题解决评价单 模块三:课堂讨论与展示: (一)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 ① 烛之武退秦师                                ② 且贰于楚也 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 越国以鄙远                                  ⑥ 阙秦以利晋 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古今异义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③ 亦去之      古义:     今义: ④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4、文言句式    ① 以其无礼于晋 ( 介词结构后置)         ②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 夫晋,何厌 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⑧(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三)局部探究(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它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 3、本文人物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 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阅读课文第三段,想想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其中哪点最关键?各小组设计一种游说秦穆公的方式,与课文比较哪种方式好些。 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5.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三、阅读拓展评价单 模块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内容拟几幅对联。 如: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和晋侯; 佚之狐眼明举辩士,烛之武语妙退秦师。 晋文公贪得无厌寒盟友,烛之武言之有理罢干戈。 佚之狐举辩士成正果,烛之武退秦师树奇功。 秦君出师无名取退策,郑伯用士有因荐使臣。 双雄盟兵千万欲亡郑,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难。 血腥滚滚卷土来,壮士巧言满胸怀。三言两语说君去.一场战事从此埋。 秦晋围郑形势忧,只为晋侯报私仇。幸而郑有烛之武,退军不动一兵卒。 三更秦帐辩声传,巧言妙说论利害。一语仿若锋利剑,割断两家百年缘。 临危受命身系国,孤身夜出见秦伯。晓以利害裂敌盟,巧舌不负众人托。 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 。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