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庄子的思想,熟悉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了解《逍遥游》的逻辑关系及包含的哲理;
(3)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4)背诵并默写《逍遥游》。
2、教学重点:背诵并默写《逍遥游》。
3、教学难点:(1)了解《逍遥游》的逻辑关系及包含的哲理;(2)背诵并默写《逍遥游》。
学习疑问
1如何让学生了解《逍遥游》的逻辑关系及包含的哲理;
2、如何扎扎实实地落实背诵并默写《逍遥游》的教学目标。
学习建议
1、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层逐段背诵默写。
2、注意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意思。
【知识链接】
1、作家及时代背景:(1)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在那里过着隐士生活,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庄子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否志焉。”(《老子韩非列传》)
(2)先秦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8226;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 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1)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2、解题:“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3、【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1)阅读作家作品介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认真阅读全篇,正音并解释下列词义
北冥有鱼(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我决起而飞( )
抢( )榆枋( )
宿( )舂( )粮
有斥鴳( )笑之曰
蟪蛄( )
上古有大椿( )者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
未数数然( )也
泠然( )善也
第一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教师范读课文,进一步感知了解课文。
四【探究】学生自读课文,小组朗读交流课文,并推选一位同学在班级朗读。
五、作业:熟读课文,解释下列各组句中画线词语并翻译全句。
(一)
1、北冥有鱼(“冥”通“ ”: 。 翻译: )
2、而后乃今培风(“培”通“ ”:凭。 翻译: )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 ”: 。 翻译: )
4、小知不及大知(“知”通“ ”: 。 翻译: )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 ”: 。 翻译: )
5、而征一国者(“而”通“ ”: 。 翻译: )
6、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 ”: 。 翻译: )
7、御六气之辩(“辩”通“ ”: 。 翻译: )
(二)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 ;今义:泛指海上运输。翻译: )
2、野马也尘埃也(古义: ;今义:野生的马; 翻译: )
3、适莽苍者(古义: ;今义:原野的景色迷茫 翻译: )
4、腹犹果然(古义: ;今义:副词,与事实相符 翻译: )
5、小年不及大年(“小年”古义: ;今义:农历腊月;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 “大年”古义: ;今义:丰收年;农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翻译: )
6、众人匹之(古义: ;今义:多数人,大家。翻译: )
6、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古义: ;今义:羊的角。 翻译: )
7、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翻译: )
8、至人无己(古义: ;今义:没有自己。 翻译: )
9、神人无功(古义: ;今义:没有功劳 翻译: )
10、圣人无名(古义: ;今义:没有名声。 翻译: )
11、之二虫又何知(古义: ;今义:虫子。 翻译: )
12、穷发之北(古义: ;今义:头发。 翻译: )
第二节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探究点一】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一段文字(北冥有鱼……去以六月息者)。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二、【探究点二】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一段文字(野马也……亦若是则已矣)。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三、巩固提高:将以上两段文字连起来背诵默写 。
四、作业:1、继续背诵默写以上两段文字。
2、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词类活用并翻译全句
(1)彼于致福者( 。翻译: )
(2)而后乃今将图南( 。翻译: )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翻译: )
(4)德合一君( 。翻译: )
(5)而征一国者( 。翻译: )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翻译: )
第三节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探究点一】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一段文字(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而后乃今将图南)。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二、【探究点二】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一段文字(学鸠笑之曰——之二虫又何知)。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三、巩固提高:将以上两段文字连起来背诵默写 。
四、作业:1、背诵默写第一段。
2、先将下列句子还原为正常语序并翻译全句。
(1)而莫之夭阏者(正常语序: 。翻译: )
(2)彼且奚适也(正常语序: 。翻译: )
(3)奚以知其然也(正常语序: 。翻译: )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正常语序: 。翻译: )
(5)翱翔蓬蒿之间(正常语序: 。翻译: )
(6)之二虫又何知(正常语序: 。翻译: )
第四节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探究点一】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二段文字(小知不及大知……不亦悲乎!)。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二、【探究点二】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二段文字(汤之问棘也是已——且适南冥也。)。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三、【探究点三】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二段文字(斥鴳笑之曰——此小大之辩也。)。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四、巩固提高:将以上三段文字连起来背诵默写 。
五、作业:1、背诵默写第二段,复习巩固背诵默写第一段。
第五节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探究点一】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三段文字(故夫知效一官……犹有未树也。)。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二、【探究点二】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三段文字(夫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者也。)。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三、【探究点三】1、生生互动:交流学习成,翻译第三段文字(若夫乘天地之正——圣人无名。)。
2、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这一段文字。
3、以小组为单位默写这一段文字。
四、巩固提高:将以上三段文字连起来背诵默写 。
五、作业:1、背诵默写第三段,复习巩固背诵默写第一段,第二段。
第六节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探究点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8226;逍遥游》中“ , ”两句写鲲鹏奋飞时,那展开的双翅就像从天边垂下来的云彩一样大的雄姿。
2.庄周《逍遥游》引用《齐谐》中的话说:大鹏鸟前往南海的时候,“ ,
”,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去。
3.《庄子8226;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巨鲲化为巨鹏,起飞之时“ , ”,这是何等奇雄壮阔的景象。
5.诗人面对高远幽邃深蓝色的天空发出了“ , ?”的疑问。
6.“ , ”表达的是要想飞得远、飞得高,就要获得大的凭借。
7.《庄子.逍遥游》中论证水浅就无法负载大船这个道理的两句话是:“ ,
”。
8.在《庄子8226;逍遥游》中庄子用“ , ”两句说明了大鹏的飞翔必须借助
相应的大风的道理。
9.庄子《逍遥游》中用“水”和“大舟”表现世间万物互相联系的名句是“ ,
。”
10.《庄子8226;逍遥游》指出,“ , ” ,就像在堂
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11.《庄子8226;逍遥游》中 ,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自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12.《庄子8226;逍遥游》中,庄子用出行备粮的例子来反驳蜩与学鸠对鹏鸟的嘲笑,其中“ , , ”用来说明小事“所待”甚小。
(一)学生独自完成
(二)小组内交流完成情况。
(三)教师检查点评。
三、【探究点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3.《庄子8226;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14.《庄子8226;逍遥游》中以八千岁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 , , !”
15.《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
16.庄子《逍遥游》中的“ , ”启迪世人要认清自我与外物的
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
17.《逍遥游》 中 “ ,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18.庄子在《逍遥游》 中认为 “ , ,
”,什么也不凭借,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
19.庄子认为真正逍遥的最高人生境界是“ , , ”。
20.庄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鹏鸟与寒蝉、灰雀、斥鴳作比,表明了庄子“ ,
”的美学价值取向,从而讽刺了那些自我得意的“ , ,
, ”。
2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后人从其中“ ”一句提炼出成语“扶摇直上”。
(一)学生独自完成
(二)小组内交流完成情况。
(三)教师检查点评。
四、作业:背诵默写全篇课文。
一、必做题1:熟读背诵默写课文。
必做题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2005年天津试卷)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孰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 (《庄子8226;说剑》,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使……较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夜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慧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B.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C.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D.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二、课外阅读之一。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 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 ——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 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二、课外阅读之二:阅读下列短文。
(一)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齐物论》)
译文: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 ,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齐物论》)
(二)
罔两问景曰①:“曩子行②,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③?”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④?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⑤?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⑥,栩栩然胡蝶也⑦,自喻适志与⑧!不知周也。俄然觉⑨,则蘧蘧然周也⑩。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11)。
译文:影子之外的微阴问影子:“先前你行走,现在又停下;以往你坐着,如今又站了起来。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操守呢?”影子回答说:“我是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又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难道像蛇的蚹鳞和鸣蝉的翅膀吗?我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会是这样?我又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而不会是这样?”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 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四)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五)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然⑦,莫不中音⑧,合于桑林之舞⑨,乃中经首之会⑩。
文惠君日:“?(11),善哉!技蓋至此乎(1 2)?”庖丁释刀对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进乎技矣(1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 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导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軱乎(23)!良庖岁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彼节者有閒(28),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0),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1),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6)。” (《养生主》)
【注释】
①庖(páo):厨房。“庖丁”即厨师。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为(wèi):替,给。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解:剖开、分解。
②触:接触。
③依:靠。
④履:踏、踩。
⑤踦(yǐ):用膝抵住。
⑥砉(huà)然:皮肉分离的声音。向(嚮):通作“响(響)”,声响。“向(响)然”,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
⑦奏:进。?(huò)然: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
⑧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乐的节奏。
⑨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
⑩经首: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会:乐律,节奏。
(11)?(xī):“嘻”字的异体。
(12)蓋:通作“盍”,讲作何,怎么的意思。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如“盖”。
(13)释:放下。
(14)好(hào):喜好。道:事物的规律。
(15)进: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乎:于,比。
(16)神:精神,心思。
(17)官:器官,这里指眼。知:知觉,这里指视觉。
(18)天理: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19)批:击:郤(xì):通作“隙”,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
(20)导。引导,导向。窾(kuǎn):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
(21)因:依,顺着。固然:本然,原本的样子。
(22)技(zhī):通作“枝”,指支脉。经:经脉。“技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未:不曾。尝:尝试。
(23)軱(gū):大骨。
(24)岁:每年。更(gēng):更换。
(25)族:众;“族庖”指一般的厨师。
(26)折:断;这里指用刀砍断骨头。
(27)发: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硎(xíng):磨刀石。
(28)閒(jiàn):缝,间隙;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间”。
(29)恢恢:宽广。游刃:运转的刀刃。
(30)族: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
(31)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2)謋(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
(33)委:堆积。
(34)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
(35)善:这里讲作摆弄、擦拭的意思。
(36)养生:其后省中心语,意思是“养生之道”。
【译文】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