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垂直与平行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表象。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从常见的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通过想象、观察、操作、分类、讨论、交流、归纳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去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经历平行与垂直等几何概念的建构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及抽象思维能力。设计中充分凸显数学分类思想的合理渗透,同时关注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材分析】
《平行与垂直》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56~57页的内容,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图形与几何”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后续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形体的基础。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知识体系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类、讨论验证、归纳应用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想象能力,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平行与垂直”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关系的界定前提是“同一平面内”。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研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长方形纸等。
【课前游戏】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初次见面,不知道大家想不想这节课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热情高涨想)起立和老师一起做:“我们一起来学习”
2.通过同桌或小组搭档互相握手活动,体会“互相”的含义,同时进行鼓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课件出示一条无限延长的直线)谁来介绍一下这位朋友的特点?
师:直线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能无限延长。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二、探索体验,经历过程
(一)画图感知,观察分类
1.想象活动: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如果在吃饭时你不小心将一双筷子掉在地板上,那两根筷子掉在地板上时之间的位置会是怎样的呢?想好了,就可以把你想到的两根筷子的位置关系用黑笔画下来。
2.收集展示: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3.自主分类:同学们的想像力可真丰富,画出好多种情况,那如果让大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他们分为两类,你想怎么分?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生1第一种:不相交的一类(1、3组一类),相交的一类(2、4组一类)
生2第二种:不相交的一类(1),相交的一类(2、3、4)
4.达成共识:现在大家有了争议,到底第3组的两条直线是相交还是不相交呢?请刚才回答第二种分法的组长给大家说明理由。(因为直线的特点是可以无限延长,所以如果把第3组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变成相交)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平行
(1)那同学们我们把第1组的两条直线也延长,会不会相交呢?(学生展示延长,回答不会相交)
(2)孩子们:那你们现在认为什么是平行线?(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强调这里的“不相交”指的是延长后永不相交。
(3)理解同一平面内:教师用长方体演示,在长方体不同面上取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延长会相交吗?(不会)为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回答因为这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4)补充揭示平行的定义前提: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理解“互相”:介绍平行符号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也可以说成ba,,读作b平行于a。
(6)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发现:平行线的特点除了延长后不会相交,而且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7)体验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2.认识垂直
师:我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
(1)观察: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是什么角?请学生来测量。
(2)汇报:两条直线有的相交成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
(3)引导学生概括垂直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4)介绍“交点”和垂直符号,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 ,读作 a垂直于b
(5)感受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三、练习巩固,运用新知
闯关游戏,课件出示
(1)火眼金睛:找找学校操场上哪有平行和垂直现象?
(2)我会说: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并说说谁和谁互相平行?谁和谁互相垂直?
(3)我会辨:辨一辨同学们自己课前画的两条直线(回到课前生成筷子图)是平行还是垂直?学生展示作品。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2)过直线上一点为学校设计旗杆。
【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
【教后反思】
本节课知识点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根据本节课知识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自主探究与适时引导有机结合,将知识点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知识,课前暖场,气氛活跃,能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注意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并关注新知的生成点,体现新知动态的生成过程,最后联系生活,体现生活数学。教学活动多而不乱,教学过程零而不散,尽管精心设计,但也有些不足:当学生已理解概念后,学生概括概念时要注意数学语言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