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2、填空
3、了解整十数。
二、创设情境,探究算法
1、出示主题图
问题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主题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2: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本书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算式怎样列?为什么用加法?
学生活动:思考并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探究算法
问题3:怎样算?
展示学生的算法。
方法一: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就可以了。
问题4:大家认为可以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能不能利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呢?
学生活动:用小棒摆或用计数器拨。
展示操作过程。
生1:我先摆了1捆小棒,又摆了2捆小棒。
师:这里的1捆小棒其实就表示——(1个十),2捆小棒就表示——(2个十)。用小棒摆,我们就更加清楚了为什么可以用“1+2”来算了,原来它表示的是“1个十”加“2个十”。
生2:我先在十位上拨了1个珠,又拨了2个珠。
师:十位上的1个珠其实就表示——(1个十),2个珠就表示——(2个十)。和摆小棒一样,用计数器拨同样也能说明“1+2”就是“1个十”加“2个十”。
师:看来,不管我们是用小棒摆,还是用计数器拨,都表示在计算10+20时都是表示把“1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
方法二:出示1+2=3 10+20=30
问题5: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交流: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说明:十位上的数相加其实就是1个十加2个十,1个十加2个十得3个十,所以得数3后面要添一个0。
2、自主计算“30-20”,建立表象。
问题6:同学们,如果不用小棒和计数器,你能说清楚30-20可以怎样计算吗?当然,如果需要继续用小棒摆或计数器拨的,也可以摆一摆或者拨一拨。
学生独立操作或思考后组织交流。
生1:3个十减去2个十得1个十,就是10。
生2:“3-2”其实是3个十减2个十。
生3:因为10+20=30,所以30-20=10。
问题7:对于这些算法你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3、观察比较,概括算法。
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40+30、70-30的算理之后,需要让学生继续利用整十数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进行相应的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一般的计算方法。这一阶段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
师:你能利用刚才的方法计算70+20的结果吗?
生1:先想7+2=9,所以70+20=90。
生2:也可以直接想7个十加2个十等于9个十,9个十就是90。
生3:整十数加整十数就可以先算几加几,再在后面添个“0”。
师: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生1:60+20=80,可以想6+2=8,添“0”得80。
生2:50+10=60,可以想5+1=6,添“0”得60。
……
师:看来,计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就是几个十加几个十,所以得到几十。那么几十减几十呢?
生1:几十减几十就是几个十减几个十,得到几十。
生2:80-60=20,可以先想8-6=2,再在后面添个“0”。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数学概括往往是通过“重复的例证”来实现的。教学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借助相同类型的实例,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从而概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先想几加几、几减几,再在后面添“0”的方法,自然地引导学生实现算法的概括。
三、练习设计
1、看图列式练习,渗透有序思考。
教学“做一做”第1题,通常教师在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完成“一图四式”后,本道题的教学也就结束了。其实,挖掘题目蕴含的教学价值,让无形的思想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中变得“有形”、“有味”,则是值得教师探索的方向。
(1)你还能说出几十加几十得90的算式吗?
(2)你能完整地说出所有几十加几十得90的算式吗?
展示学生如下(左、右)两种想法:
(3)说得这么完整,有什么窍门吗?
(4)你能按照上面的想法,有序地说出90减几十的算式吗?
在上面的四个问题中,问题(1)是计算结果的延伸,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问题(2)、(3)引发学生有序思考,孕伏列举的解决问题策略;问题(4)是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已有的知识,有序地说出90减几十的算式,沟通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上述教学虽然也是在练习计算,但不仅是关注计算方法的巩固,而是注意挖掘习题资源,在计算中孕伏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计算教学既有温度、也有深度。
2、题组对比练习,引导数学联想。
“做一做”第2题是题组对比练习。对比练习在计算教学中经常出现。之所以进行对比,一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二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建构和记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部分教师在处理此题时,一般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每组的下一题可以想上一题来算”。其实,也可让学生由上一题想到下一题,培养联想能力。因此,在题组练习后可以抛出问题:“根据2+5=7,你能写出哪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式?”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感悟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思维。
3、解决实际问题,渗透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计算教学的呈现方式是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融合的。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训练计算技能,更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小羊拔了20个萝卜,小兔和小羊拔的同样多。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在学生列式解答后,体会要求“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要把小羊拔的萝卜和小兔拔的萝卜合起来。
(2)小羊和小兔一共拔了40个萝卜,小羊拔了20个萝卜。_______________?
学生提出问题,列式解答。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第(2)题和第(1)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感受两个问题中小羊拔的萝卜个数是相同的,如果知道小兔拔的个数,就可以求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如果知道一共拔萝卜的个数,就可以知道小兔拔的个数。这样,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加法和减法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计算练习后,又设计了如下的练习:略
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来看,全班正确率为98%。这说明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总之,一年级的计算教学应该基于学情,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融合,重算法,更重算理;重讲授,更重学生体验;重技能训练,更重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