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 后 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3、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五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具备了朗读默读的能力。随着年段的升高,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他们具有了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量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还要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阅读材料,语文主题丛书填补了阅读的空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阅读的窗户,使他们享受阅读的愉悦。 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评价任务:任务1、通过自读—再读—精读的过程读课文。任务2、小组内赛读,评出朗读能手。任务3、同伴合作,找出重点语句反复朗读、读中感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任务4、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和小组合作优势以及教师的引导点拨,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生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出示课题: 童年的发现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从课题着手,同学提出自身最想了解的问题,五年级的同学已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同学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研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你觉得这段话有道理吗?说明理由。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因为一个梦就产生问题,你有过这经历吗?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找老师请教,说明什么?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从这个发现你认为“我”具有什么品质?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