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微电影》教学设计目标制定的依据1.课程简介从小学生对于微电影的兴趣和爱好着手,开发综合性课程校园微电影拍摄与制作,让学生在了解“微电影”的过程中,增长知识,丰富视野。以通过学习校园微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更加热爱学习与生活,增进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孩子的感知。同时掌握一定的剧本写作能力和基础拍摄技术,学会分析和欣赏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2.目的与意义当下社会,人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其中,视频这种信息表现形式,更是以其直观性,及时性,综合性等的特征。随着自媒体终端技术的不断突破,影视作品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同时,视频的拍摄与制作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大到影视作品的拍摄与制作,小到微信朋友圈十秒小视频的拍摄与发布,都可以涵盖于其中。这就使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更广阔的延伸性,并且可以长期而持续的学习,加以实际应用,使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微电影是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与常规的影视作品制作相比,拍摄手段更加多样,不拘泥于设备限制,同时以其短小精悍的时常篇幅最为显著。更加符合当下短平快的传播方式,迎合了时代的要求。而校园微电影,更是将微电影这一宽泛的概念,与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在了一起。将微电影选材与拍摄限定在校园内,并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法,而是基于学生现有的学习生活环境,寻找与自己最密切相关的内容来进行艺术创作。在身边的细微之处,寻找最细微的美。3.学情分析1.学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可供实践拍摄的摄影设备设备。活动众多,可供学生发挥的空间较大。2.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学基础和活动策划的能力,视野广阔,对于影视作品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于校园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有很好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同时也便于课程实践的实施。3.我校本身有“金桥微电影‘微’社团”,前期有一定的实践操作基础,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随着社团课程与活动的开展,更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教学目标1、初识电影,简单了解电影发展史。2、认识微电影,了解微电影的诞生以及发展。3、学生能够知道微电影的定义,能够区别短视频和微电影。4、能用所学微电影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在观看事例视频时感悟人生“不管生活多磨艰难,也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观看视频分析出微电影的特点。评价任务二:运用本节课所学微电影知识,从视频中区别出短视频和微电影。评价任务三:交流互动,运用所学知识与学校微电影社团的团长交流,并填写微电影学习意向表。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了解电影
活动一
问题一:同学们看过电影吗?看过的请举手。
问题二:你们喜欢看电影吗?
问题三:你们想不想拍出属于自己的电影作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电影定义、“视觉暂留”原理、翻页动画、电影简史等
2.通过对电影的简单讲解,让学生了解动态视频基础的24帧播放原理。简单理解电影的发展。
引出微电影(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拍摄从专业人士延伸到普通大众,标志是微电影的出现)
环节二
初识微电影
活动一
1、ppt课件出示微电影在中国的诞生的历程:真正标志着网络短片出现的是2010年10月的电影短片《老男孩》,其引起轰动。但当时还没有微电影的概念,直到2010年12月的微电影广告片《一触即发》在央视首映,被媒体誉为国内第一部“微电影”作品。由此,“微电影”开始作为一个特定的名称得以流传。2011年1月,国内“微电影之父”杨志平提出了“微电影”概念,“微电影”一词开始广泛流传。2011年开始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得到学界的关注。
播放《老男孩》《一触即发》。(任务目标一)(任务目标四)
活动二
出示ppt,给出微电影定义: 指借助于数字制作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技术,运用现代手段生产并传播的具有相对完整情节的微型电影短片。
它具备电影的所有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活动三
播放《我们的40年》《父亲》,试着让学生分析视频是否是微电影。(任务目标二)(任务目标四)
活动四
课堂活动: 辨别微电影
请在以下四段视频中判断出哪些是微电影,哪些是视频短片,并说明自己的判断理由。(任务目标二)(任务目标四)
让学生观看《老男孩》《一触即发》分析出微电影的特点:短(时间短)、少(需要人员
少)、低(拍摄成本低)。(任务评价一)
学生能试着自己分析出《微电影》(任务评价二)
不光能辨别出微电影,还要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任务评价二)
环节三
交流互动
活动一:安排学校微电影社团团长与学生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任务目标三)
活动二:安排一位同学拿手持拍摄设备尝试摄像,并在PPT上播放。
通过面对面交流学生能够明确今后学习专业知识的方向,填写学习意向表(任务评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