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四单元全套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小说是虚构的”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桥》、《穷人》两篇精读课
文和《在柏林》一篇略读课文组成。《桥》描写了老支书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撤离,
舍己为人的故事;《穷人》记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十分贫穷的情况下,收养
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课文赞美了穷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在柏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
令人凄楚的故事:一位后备役老兵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但还是被迫把妻子送进疯人院后再去
参战。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
的想象,创编虚构的故事。《语文园地》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物,通
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
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2.单元重点:
(1)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
象丰满的人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
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与
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
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2)习作时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在学习这三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
的体验和感受,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
受,去想象,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
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起素材,再加以想象,从而成为创编生活故事的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读
读体会的感悟方法。但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
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
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再次,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
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法建议】
1. 在阅读小说教学中教学中,要以小说情节为基础,小说阅读中,虽然人物形象是中心,但人物
形象是建立在一定故事情节上的,因此,要准确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还得熟悉故事情节。其次要以人物
形象为重点,人物形象包括了任务的思想特征、性格特征、精神风貌,结合这几方面去分析才会全面。
最后要注重环境分析,环境是小说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了空间和时间的范围,也是小说人物活动的
场所。小说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作为教师要始终立足于学生这个主体,引导学生围绕小说
的三要素去阅读和学习,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以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为切入点来理解主题,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
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3.本单元的习作的要求是:给出小说三要素,要求编写小说,在教学时要结合前面学过的三篇文章
来进行,以此为切入点,随后要明确本次习作要紧紧围绕主人公来展开,同时要把故事写完整,故事情
节要曲折,有吸引力。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12.桥 2
13.穷人 2课文
14.在柏林 1
口语交际 请你支持我 1
习作 笔尖流出的故事 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
合计 10
12 桥(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写 8 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老支书舍己为人,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
精神。
3.领悟环境描写以及设置悬念的结尾对烘托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体会小小说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初步了解小说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 8 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词语。。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1.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让我
们一起来感受这个可怕的黎明。(播放山洪爆发的视频)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场面,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汹涌 澎湃 凶
猛)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看看在这山洪无情的小山村里发生了感人
事情吧!
二、介绍作者及小说文体
1.谈歌,原名谭同占。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作家、记者,中
(1)
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天下荒年》、《票儿》、《家园笔记》等。
2.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
文学体裁。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
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
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咆哮 嗓子 流淌 沙哑 揪住 呻吟 废话
(重点指导生字“呻”为翘舌音;前鼻音“呻”,后鼻音“淌”等。)
(2)学习多音字:折(shézhézhē)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树林里的小树苗,有些被折断了。
②读一读:她从没做过折(shé)本生意,这次贩运果苗,由于车祸折(zhé)
断了树根,折(zhē)腾了一个多月依然赔了很多钱。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咆哮 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
势不可当 形容人暴怒喊叫或水流奔腾的巨大声响。
(2)
(3)
(4)
(5)
(7)
(8)
(17-29)
(9-12)
狞笑 推举,拥护。
拥戴 凶狠恶毒的笑。
沙哑(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放肆 噪音低沉,不圆润。
呻吟 为追念死者并安抚其在天之灵而举行仪式。
祭奠指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或者发出像叹气的声音。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
想 一 想 : 课 文 写 了 什 么 ?
(本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
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
四、学习“会写字”
咆 哮 嗓 淌 哑 揪 呻 废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
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咆、哮、嗓、哑、呻”,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淌、揪”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废”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淌、揪”,学生练写。
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上部是小字头。
揪: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中间的“禾”的最后一笔变成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13)
(14)
(15)
(16)
(17-29)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
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
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
们知道了老支书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而将危险留给了自己。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2.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课前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桥》,知道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铁素桥;
也有看不见的,如:心灵的桥、生命的桥、友谊的桥。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
座怎样的桥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继续学习。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出示词语,抽生朗读): 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3)
(个别读或开火车读)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2.这些词语是有规律的,你发现了吗?(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
一排是写——老支书的。)(师相机板书:洪水 老支书)
3.请你们在上面一排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读。(分组赛
读)
4.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洪水汹涌、很是可怕……)
那么洪水到底有多可怕,老支书有多伟大。我们一起看看自学提示。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课件)自学提示:
(1)熟读课文,请用“——”勾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旁批出你的理
解。
(2)请用“﹏﹏”勾出老支书让你感动的句子,并旁批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把这些句子抄写下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老汉让你感动的品质。
(4)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是什么?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请将你找到的描写洪水的句子读读。
2.抽生汇报: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准确,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
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不能)请自由练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是场怎样
可怕的洪水。
3.(出示课件)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4.生练习读。 选择一句你能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师相机指
导朗读,个别读、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男女生读、齐读)
5.从这五句话中,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
(4)
(5)
(6)
加重。此时此刻,村民们会怎么办呢?
(出示课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
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6.你读懂了什么?(村民惊慌失措、惊恐不安……)
三、聚焦老支书,体会老党员的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况变得十分危急。洪水来势汹汹、势不可当;村民惊
慌无措、惊恐不安!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支书的句子。
3.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1)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
戴的老汉。
(2)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
座山。
4.师: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眼里,老汉像—座山。
5.从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时的老汉像一座山? 站。 ___站着
6.是啊,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
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学生能完整说出更好)
7.谁能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有感情地读这两段话。(个别读、男生读、
齐读)
8.在这危难时刻,老支书下了一道啥命令?
(3)(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
边!”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从中你体会到老汉的什么精神?哪个标点引起你
的注意?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桥窄”是对所有村民说的,干净利落。“排成一队,不要挤!”指挥村
民有序撤离。“党员排在后边!”那排在前面的是谁?(群众)说明老支书始终
(7)
(8)
(9)
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老支书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
坚定!(响亮、干脆、有力、节奏快)(抽读、师范读、齐读)
师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心系群众,把
生的希望留给百姓,他就像一座山。
四、体会老支书父亲的大山形象
1.老支书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支书,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
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板书:小伙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老
汉与小伙子的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做上标记。
2.学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1)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
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3)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4)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3.这几段话是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在这里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呢?
(动作、语言)
4.请同学们找找句中的动词,前后对照看看能不能发现特别的地方。
(矛盾之处【板书: 揪——推; 瞪——推】)(个别读、男女读、齐读)
5.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同学们,你们能
读懂吗?
6.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想要说的话很多,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希
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活下来。 洪水吞没了老汉的身躯,但是却永远吞没不了
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精神。)
方法指导: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
(10)
(11)
(12-14)
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设置悬念是记叙文写作中的一种表
现手法。这样的巧妙设置,更让我们了解到老汉作为一位党支部书记,在群众与
党员面前,他选择了(群众);作为一位平凡的父亲,在自己与小伙子之间,他
把生的希望给了(儿子),老汉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了。曲
折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尾让老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的高大。
7.似懂又非懂,令人费解,是吧?没关系,如果你读了下面这段话,老师相
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课件)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
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音乐响起 30 秒后,师配乐朗诵)
8.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学生配乐朗诵)
9.你读懂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原来竟然是一对亲生父子啊!) 这是
这篇课文真正的结尾,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为什么课文最后才交代他俩的关系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巧妙设置
悬念。)
10.谈谈你心里的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舍己为人、舍小家顾大家的共产党员,文中
的老汉只是其中之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课件)
2.你学完这课,觉得这是座什么桥?首先它是一座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
的血肉之躯筑起的跨越生命的桥梁。
3.此时,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让我们用一句话表达对老支书的赞美、敬
佩与怀念吧!(生完成课堂练习,然后交流汇报)
六、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运用好意外法
“意外法”是指把在一般情况下想不到的事写进文章,使文章内容新奇,情
节生动,引人入胜或令人回味无穷的写作技法,它由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分为
“文中意外”与 “文末意外”。目的是为塑造形象,深化主题,致力于反常情节
(15)
(16)
的营造,在符合常规的基础上求新奇。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正是
巧妙运用了意外法,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如:课文直到结尾才揭示出“老汉”
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
觉得在“情理之中”。
2.举一例:
如《跳水》 中,大家正为那个追一只猴子爬到桅杆顶端而又不能下来的孩
子着急时,孩子的爸爸——船长来了,他拔枪对准桅杆顶上惊恐不安的孩子,逼
他从桅杆顶端跳水。这种解决方法实属意外。这种文中意外是构成文章高潮的重
要手段。
3.练一练:
构思精巧的文章确能让看似平常的事、 平淡的语言变得新奇而有魅力。而
构思要精巧常常得仗赖于意外法。写一件事,运用意外法构思习作。
示例:
迟到
睁开眼一看,我触电般地从床上跳起,顾不上严冬的寒冷,套衣服,拎书包,
破门而出。一看表,7 点整!还有 30 分钟,有希望!
一屁股坐上自行车,踩了半天,自行车不动,啊,忘了开锁!又是一阵手忙
脚乱。我的双腿似乎特别来劲,踩着车,一点不觉累。自行车以极限速度向前冲
着。到了十字路口,红灯。管不了这么多了,量车子也不敢碰我。正在这时,迎
面来了一辆公共汽车。危险!把车头往右一打,我和自行车撞上了路边的电线杆,
一垃圾箱被撞翻。行人纷纷指责……管不了那么多,我扶起自行车继续踩,又踩
不动。上帝啊!今天必迟到无疑了!真倒霉!一根“调皮”的树枝卡在后轮中,
我抓起树枝狠命往后一抽,树枝出来了,但我的胳膊肘结结实实地撞在身后硬邦
邦的电线杆上。顾不上那催人泪下的疼痛,我看了看表,7 点 27 分,有希望!
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推开教室门,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用同情的目光盯着
我,班主任像一尊雕像,一排难兄难弟气喘吁吁地站在一边。唉,又迟到了,我
摸了摸隐隐作痛的胳膊肘,紧紧闭着双眼。
当我睁开眼,嘿!我发现自己躺在暖和的被窝里,胳膊肘一点儿也不痛,原
来是一场梦!我长吁了一口气,伸了个大懒腰,我看了看钟,天哪!7 点过了!
这下要迟到了。反正总要迟到,不如慢条斯理一点,乐得个自在消遥。于是我像
星期天早上那样,先慢慢漱口,再悠悠洗脸,然后拿着面包走出家门,哼着小曲
下楼。
马路上,红灯。有几个慌张的同学闯了过去,我心里直骂:关键时候就能看
出一个人的素养,看我多好,斯斯文文地等到着绿灯。
(17-18)
到了学校,看见一群手端热干面的同学冲上教学楼,我直摇头,何必呢?反
正已经迟到了!推开教室门,值日生冲着我喊:“你迟到了!” “我早知道,
迟到了就迟到了呗!” “不过挺可惜,只迟到 1 分钟。” “会么?!”
我惊诧万分,立刻拉过几条胳膊看表,分明竟是 7 点 31 分。
我 7 点起床,那样慢腾腾地到校,只迟到 1 分钟?哦,我猛然想起家里的钟
拨快了一刻,唉!
七、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
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居里夫人的三克镭》《小兵张嘎夺枪记》。
九、当堂检测(选做)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选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桥
突遇山洪
疏导撤离
桥塌人亡
祭奠英灵———老太太祭奠丈夫和儿子
洪水 势不可当
人们 惊慌失措
洪水 狞笑
老汉 像一座山、临危不乱
人们 排队上桥、党员在后
洪水 窜、舔、爬、吞
桥 发抖、呻吟、垮塌
小伙子和老汉被洪水吞没
舍己为人
不徇私情
成功之处
1.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所以,在这节课中,我
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2.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在教学中,我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深入地读。特别是抓住“洪水不断上涨的三个
阶段,老汉的每个举动”,感受他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
格。 所以本节课激起了学生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
教学不足
1.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
体会读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
2.备课中所设计到的几个教学的切入点,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比
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但由于前面花的时间太多,没
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
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
13.穷人
【教学目标】
1.会写“汹”等 15 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忐忑不安”、“汹涌澎湃”、“熬”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并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
写作方法。
3. 通过穷人桑娜、渔夫的言行感受穷人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
美德。
【教学重点】
1. 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并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的写作方法。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汹”等 15 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图片,并介绍让学生理解他说的一句话“如果忘却
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用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让学生理解内在的思想,从而为
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二、介绍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作家、思想家,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最伟
大的文学家,19 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
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1)
(2)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汹涌澎湃 溅起 熄灭 掀起 贫困 唉声叹气 湿淋淋 嘿嘿 糟糕
去嘛 皱眉 勺子
(重点指导生字“糟”为平舌音,“皱、勺”为翘舌音;前鼻音“淋”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熄灭、糟糕、皱眉、注意读准“熄、糟、皱”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似(shì sì)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荷叶似的大伞铺满了池塘。
②读一读:夜空中小船似(shì)的弯月,照亮了长相相似(sì)的姐妹
俩回家的路。
(3)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汹涌澎湃 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心惊肉跳 形容声势浩大。
黧黑 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自言自语 脸色黑。
潮湿 肢体不能活动或者不灵活、死板的意思。
僵硬 含水分比正常状态下多;湿度大。
(3)
(4)
(5)
(7)
(8)
(17-29)
(9-12)
蜷缩 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忐忑不安 缩成一团。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在“一个寒风
呼啸的夜晚,桑娜与丈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 填空: 课文先写(在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发现邻居西蒙死了);再写
(桑娜将西蒙的两个孩子抱了回来);最后写(两人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孩子)。
四、学习“会写字”
汹 涌 澎 湃 溅 熄 掀 困 唉 淋 嘿 糟 嘛 皱 勺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
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汹、涌、澎、湃、溅、熄、唉、淋、嘿、糟、嘛”,左右结构,左窄右
宽。 “霉”,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澎、溅、糟”,学生练写。
澎:注意中间部分,上部是“士”,一边一笔是提,不是横,要注意。
溅:左右结构,中间的“贝”最后一笔是点。
糟:米部最后一笔是点,右部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竖、横。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
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13)
(14)
(15)
(16)
(17-29)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
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
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
们真切地感受到桑娜和丈夫的善良。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30)
(31-3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并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
品质的写作方法。
2. 通过穷人桑娜、渔夫的言行感受穷人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
人的美德。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本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丈夫主动收养已故
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穷人的悲惨生活。)
二、品读释疑
(一)学习第二部分(3——11 自然段)
1.自读提示: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
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交流汇报:
(1)“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
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这是什么描写?
你有什么体会?
(心理描写,桑娜在自己的丈夫生死未卜的情况下,还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
并设身处地地为西蒙着想,可见她对女邻居非常关心、同情,表明她是一个善良
(3)
(4)
(5)
的劳动妇女。)
(2)“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动作描写,“裹”“抱”写出了桑娜对孩子的疼爱,她抱孩子时没有丝毫的
犹豫,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这个举动是出自一种本能,体现了她心地的善良。)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
做不可。”这句话前后矛盾吗?为什么?
(“这样做” 是指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与
“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看似矛盾的两句话,写出了一个贫苦的家庭妇女桑娜真
实的感情———出于本能的母爱。 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
质。)
(4)“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
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啦?……,还没来!……为
什么把他们抱过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
顿也好! ’”
①从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自责,害怕,无奈)这些心情总的来说就
是忐忑不安(先字面理解,然后带入课文中理解)
②为什么会“忐忑不安”?
(表现出了桑娜此时心神不安。)
方法指导:省略号是表明句中省略内容的标号,省略的内容主要有四种:引
文,重复性词语,类似语句以及列举。左右有四点:①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②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③表示语意的跳跃;④表示说话的断续;⑤表示话题的转
换等。
(5) 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
3.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
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
(6)
(7)
助别人。
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 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
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二)指导学习 12-24 自然段
1.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至 24 自然段。思考:①渔夫是个怎样
的人?从哪看出来的? ②哪些字眼让你感动?
2.同桌相互交流。
3.汇报交流: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
“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
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2)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3)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
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师: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和施舍,那是一件艰难而漫长的工作!
这期间,要消耗他无数的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但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
一切。
(4)分角色朗读对话
先同桌分角色朗读,师指导学生评价;而后,老师与学生配合范读,指导学
生朗读的方法。
4 师总结:这段对话,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善良的心,却深深打
动了我们,在这里语言描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设计意图:明确桑娜和渔夫生活不富裕,他们是穷人,但是勤劳、淳朴
和善良的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让他们富有。对学生情感上的
(8)
(9)
(10)
教育,并与前文托尔斯泰的话相对应。】
三、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们悟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环境、人物描写等)
2.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
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丈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
孤儿的事情,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穷人的悲惨生活,赞美了以桑娜和渔
夫为代表的“穷人”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五、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如何正确使用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同
时需要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文
中使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准确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紧张、坚定、矛盾等心理活
动,从而丰富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塑造了人物高贵的品格。 如: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 他
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 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
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
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
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2.举一例:
《窃读记》这篇文章将作者小时候在书店“窃读”时的情形描写的那么细致!
尤其是她描写自己的心里独白,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如:“最令人开心是下雨天,
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
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
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
些!”我想,这一段作者高兴的原因是因为在下雨天书店老板就无法拒绝“我”
在这儿读书,而“我”就可以高枕无忧的看书,不会被老板和店员训斥,不会像
往常在书店偷偷的看书,因为下雨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看书。这段文章也写出作者
(11)
林海音对书的渴望与能读到书的困难,也许,这就是我们说的“逆境造就人才”
吧!
3.练一练:
请你描写自己熟悉或者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用上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示例:①我目瞪口呆,完全没有了反应,只觉得四周空荡荡的,寒风像无情
的箭,扎进我的心窝里。很无奈,只好平静好自己的心绪,硬着头皮回忆书本上
的一页页文字,希望老天保佑,让我灵光一现,把该要的内容给背出来。
②回到家,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心里暗暗地想,他能做 25 个,
我为什么不能呢 难道我比他笨 不,不可能!我绝不是比他笨,只是我比他练习的
少罢了。对,我一定要努力锻炼,超过他。于是,从那天开始,我便下定决心,
每天坚持做 5 个俯卧撑,一天、二天随着天数的增加,渐渐的,渐渐的,我一口
气能做 30 多个。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锻炼,我已经能做 40 多个了。
六、课堂小结
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会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会了心理描写等
体现人物品质……)
师:希望你能把这种阅读方法用到今后的课文中;写作方法用到你的作文中,
你一定会写出优美的文章来;你也是个善良的孩子。课下大家可以把你的收获和
体会在自主学习本上写一写。
【设计意图:学完一篇课文,要总结一下,从学习方法到做人,知道学生
的掌握情况,检验一下自己的课堂效果。】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轻点关门》《“番茄太阳”》。
八、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九、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桑娜:等待渔夫(缝补破帆)
探望西蒙、抱回孩子
渔夫:侥幸归来(收养孩子)
勤劳
善良
乐于助人
课后反思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
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
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忙别人的完美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
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完美品质。
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透过自己的情感
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
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
而有争议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
别读、小组读、群众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
己的味道来。
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用心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
‘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
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
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
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资料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
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
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用心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
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穷人
14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3.阅读课文,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
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
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
们学的这篇课文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故事。
二、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
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
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 61 个国家和地区、20
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 2200 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
争中军民共伤亡 9000 余万人,5 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
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
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
(1)
(2)
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
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
五、品读释疑
(一)自由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
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
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
别?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
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3)
(4)
(5)
(7)
(8)
(17-29)
(9-12)
(13)
(二)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 老妇人数“一、二、三”的细节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方法指导:反复出现的作用是:a 暗示战争让老人失去了三个儿子;b 表现
老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c 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2.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
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
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
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
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
家庭的缩影。
六、总结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
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反映了战争
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勇气》《生命的签证》。
八、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九、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4)
板书设计
在柏林
老妇人引来嗤笑
老兵说明原因
车厢一片寂静
厌恶战争
渴望和平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
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
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
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
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
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口语交际 请你支持我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确定主题,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获得别人的支持,完成这件事情。
2.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在意见不统一时,可以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和同学交流时能够恰当的使用礼貌用语,恰当应对。
【教学重点】
交流时,要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教学难点】
交流中,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教学课时】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的想法或点子,但是往
往得不到别人的支持,自己的心情会很糟糕,如果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我相
信你的心情肯定是很好的。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二、明确交际要求。
1.读教材 59 页,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①我们需要
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②小组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
2.互相交流,说说这次口语交际可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讲?(①说服妈
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②说服同学,在班里成立“生物角”。③说服校
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
3.小组交流: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①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
由讲清楚。②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三、互动交流,汇报交际。
1.选定主题。从下面的任务中选择单一个,试一试怎样才能获得支持:
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
说服同学,在班里成立“生物角”。
说服校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
2.说服别人的基本要求:说话有针对性;说话有吸引力;说话善于打动别人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3. 交际表观点:根据自己的主题,小组分角色扮演,模拟交流的过程。根据
每个同学的表现说说谁最有可能获得支持。和同学交流: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
同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4.说服别人、支持你的语言技巧:
①有的放矢,迂回出击
(1)
(2-3)
(4)
(5)
(6)
说话要做到有的放矢,就要找准说话的途径。在阐述观点时,不必直接攻击
别人的观点,可以采用迂回的办法,设法让他放弃自己的观点,站到你的一边。
②先退后进,变守为攻
说话时,特别是当你的观点处于不利的境地,为了达到说服听众的目的,先
不妨有意识的退一步。你先肯定听众观点有其合理性,然后再获得听众信任的基
础上再寻找机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设问题等方法巧妙地提出你的观点,变
退为进,化攻为守,从而最终有力地说服听众。
③因势利导,激发共鸣
听你说话或者演讲的人,是因为你说的话对他有帮助,有价值。只有你向听
众表明,你尊重他的观点,就能使之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如果一开始,他的观点与你不一致,那就要因势利导,经过充分的说理,并在感
情上打动对方,使他接受你的观点。
5.评议谁最棒。小组评议,看说的同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理由是否充分,
能否打动听众。
四、欣赏范例。
给校长的建议
——组织一次义卖活动
校长,我们知道,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那么一群孩子:他们没有爸爸妈妈
的疼爱,没有崭新漂亮的衣服,没有新颖多样的玩具,没有快乐无忧的童年,他
们就是社会福利院的一群孤儿小朋友们。对此,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呢?我们怎
能拒绝那一双双闪着希望的眼睛?这些孩子他们应该获得友爱、获得帮助、获得
教育,由此,我建议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但能够献出自己的爱心,而且能够在活动中感染更多
的同学,让大家都能奉献一份爱,并且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成为我
们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让大家看到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生活,同学们能够珍惜
(7)
(8)
(9)
(10-11)
现在的生活,感恩父母和师长。
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让大家爱惜财物,不在浪费,我们的浪费对于这些需要
的人来说,就是犯罪。
通过义卖活动,能够锻炼大家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的义卖活动都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时间也安排在允许的时间段内,
不会影响大家的学习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1. 学生评价这篇范文,交流,汇报。
2.教师总结:给校长的建议从能力锻炼、品德修炼一直到活动的时间安排等方面,
给出了合情合理的建议,理由充分,说服力强。
(12)
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阅读成长故事,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教学难点】
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课时】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1.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
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2.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书?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3.你们读过关于成长的书籍吗?
二、交流《童年》
1.请同学们自由读“你读过这本书吗”这部分文字。思考:主要介绍了《童
年》的哪方面内容?
(1)主要介绍了《童年》的主要内容和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
人和事。
(2)给出了一段《童年》的节选。
2.《童年》这部长篇小说有什么特色?
(2)
(1)多视角的描写方法:《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
使用的方法去描。作品主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
充满童趣;另一方面,作家又偶尔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作家笔下所写的文
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2)语言艺术:《童年》的语言十分生动活泼,场面描写惟妙惟肖,活灵
活现。
(3)独特的选材:《童年》取材于作家的悲惨经历,然而它不是作家早年
生活的简单再现。它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大量运用
真实的材料。另一方面,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
料,并对他们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使他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因此,在《童年》
中,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而成为某一类人的代表。外祖父的家已不是一个
一般的家庭,而是旧俄时代那个由沉重的劳动、家长制的生产关系和无聊生活造
就的小市民社会缩影。
3.怎样读懂故事,记住人物?
很多小说中人物众多,理清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如,《童
年》中出现了数十个人物,不容易分清楚,但他们都是围绕着主人公阿廖沙塑造的,
弄明白他们和阿廖沙之同的关系,就不难分清了。
如图:
(3)
(4)
(5)
阿廖沙
母
亲
瓦尔瓦拉
外
祖
父
卡希
林
外
租
母
阿库林娜·
伊凡诺夫娜
大
舅
舅
米哈伊尔
舅
母
娜塔丽垭
雅科夫
二
舅
舅
雅可布的
萨沙
表
哥
表
哥
“好事情”
二
舅
母 伙
伴
房
客
三、推荐名著
成长的故事各不相同,却同样带给我们感动。
徐光耀的《小兵张嘎》,曹文轩的《草房子》、《根鸟》、《红瓦黑瓦》、
《野风车》、《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陆杨的《"少年奇境探险"
系列》,钱万成《快快乐乐你的世界》,庄大伟《阿大阿二和他们的宠物》、
《校园林荫道》,赵冰波《中国当代获奖儿童文学作家书系·晚安,我的星星》
喜欢读书的你,赶快捧起书,以书为伴,畅游在多姿多彩的成长
故事中,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
四、阅读有方法
五、阅读交流
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交流呢?
1.我觉得交流的时候可以从内容方面进行,还可以做摘录:内容摘要、摘引
(6—7)
米哈伊尔
的萨沙 “小茨冈”
纳塔利垭
名言、警句、资料、典故、原文缩写等。
2. 我觉得交流的时候要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想,做一个随感卡,记录自己随
时想到的体会、问题等。
3. 交流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倾听,愿意分享观点,思维才能不断被激活。还
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阅读信息。
习作 笔尖流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中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编故事。
2. 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要鲜明突出,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突出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把故事写完整,情节要吸引人。
【教学难点】
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衬托情节的曲折。
【教学课时】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1.从小到大,我们听过看过很多故事,有些故事记在我们脑海中久久不能忘
却,有些故事却很快会被忘记,今天我们也学着写一写故事。
2. 本单元的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都非常感人。同学们你们人认为本单元
的故事为什么很感人吗:
(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因为作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来写。)
二、互相交流,掌握写法。
1.审题指导: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过很多精彩纷呈的故事,有获得成功的喜
悦,有遭受挫折的烦恼等。我们认真聆听他人的故事,也在不同场合讲述自己的
故事。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故事。故事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
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是虚构的人和事。故
事应该着重于笔下的人物在怎么说和怎么做,而不是怎么想。始终要注意推进故
事情节的流动、发展。语言富于生动性,不需着意刻画,其中的人物就会鲜活起来。
2.思路导航:
我们写记叙文,都是写真实的事件,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
的人和事。
(1)除了注意记叙要素的完整外,故事应写出些波澜,使人有阅读的兴趣。
在情节发展中设置一些悬念、波折和意外等。
(2)故事当中一般还有人物,如果能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个性,会给故事
增添不少光彩。
(2)
(3)
(3)写故事,尤其是虚构的故事,要注意融入想象。
(4)写完后,在班上开一个故事会,说说你最喜欢的故事。
3.技法点拨:
(1) 故事的选取和叙述。选取的故事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也可
以是虚构的人和事,但要注意所选事件要有意义,在情节发展中设置一些悬念,使
情节有些波澜。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环境做必要的叙述或渲染,
为故事的发展做好铺垫。
(2)人物的描写。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注意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和细节
进行描写
(3)情节设计应紧凑、完整。
(4)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
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
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
所当然。
三、范文引路,掌握技法。
1.出示范文。
铁蛋和爷爷
银光笼罩下的村庄,弯弯的梯田,一层一层地依着山势螺纹般地向上盘绕
着,每一层梯田里,都有一轮月亮,微风一吹,水面就荡漾着涟漪,把月光荡漾
得碎银子似的。看着满梯田都是碎银子,就觉得村庄是那么富有,富有得把银子
到处堆放,随处乱扔了。
梯田下边的农舍,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山坡间,农舍上青青的瓦片,泛着光,
幽蓝幽蓝的。这里就是铁蛋和爷爷生活的地方。
铁蛋胖乎乎的,白里透红的小脸蛋圆圆的。大大的脑袋瓜上面有一撮黑油
油的头发调皮地垂下来,盖在他那宽宽的额头上方。
爸爸妈妈出外打工,铁蛋和爷爷一起生活。铁蛋最喜欢倚靠在爷爷的身边,
(4)
(5)
(6)
数他额头上像小溪似的皱纹,更喜欢他那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一样的手在自己
光滑的脑袋上抚摸。爷爷种了一辈子地。严寒酷暑,风里雨里,他总是天下亮就
起来干活,也因为如此,爷爷浑身都是病痛,却从不在铁蛋面前呻吟。
每到月光洒满乡村的时候,就是小伙伴们一起疯玩的时间,今天也一样,
小伙伴们玩得忘记了时间。
月亮悄悄躲在了云层里,玩疯了的小伙伴们在父母的呼唤声里回家了。走
在回家的小路上,铁蛋听见后面的脚步声。回头一看,只见一个身材瘦小的人正
比划着追跑过来。铁蛋吓坏了:追我干啥 哎呀!我的妈!他是不是坏人?铁蛋
心一慌,撒腿就跑。此时,小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再回头一望,那人追得更凶了。
尤其是他那怪叫声使铁蛋毛骨悚然,心提到了嗓子眼,没命地跑起来。铁蛋大口
大口地喘着粗气,嘴唇也颤抖起来。突然,脚一软,摔倒在地上,铁蛋拼命地想
爬起来,可是人已经站到了他的面前。“完了,他要杀我了。”铁蛋想。只见他手
里拿着一件黑乎乎的东西,铁蛋惊恐地望着他。可是,他却把铁蛋扶起来。这时,
铁蛋闻到一股药味,才惊奇地看到他手里拿的竟是爷爷的药包。
原来这个人是村卫生院里的那个十多年来一直帮爷爷送药的聋哑人。昨天
爷爷的药就喝完了。
真是虚惊一场!
2.学生自由朗读范文。
3.小组交流。
你认为范文哪些地方写的好,好在哪里?
4.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1)开篇写月光下的乡村,暗示人物如银子般善良的品质。
(2)概括描写人物的外貌,突出了其单纯、天真的性格特点。
(3)爷爷的外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历经沧桑的朴实老农的形象。
(4)心理描写活动的描写突出了铁蛋此时害怕恐惧的心理,为后文揭示悬念埋
下伏笔。
(7)
(8)
(9)
(10)
(5)动作描写突出了铁蛋内心的恐惧,同时也暗示出了送药人的着急。
(6)结尾揭示了悬念,将送药人的持之以恒和善良品质诠释的非常完美。
5.总结交流:本文作者能抓住人物的外貌进行细致描写,突出了外貌特点,
同时还写了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并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品质,设置悬念,
写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表现出了人物的品质,结尾揭示悬念。
五、学生习作
四、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设计意图:写作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培养了
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耐心。体现了“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的教学思想。】
(11)
(12)
(13)
(14)
(15)
(16)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知道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提高分析人物特点的能力。
2.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有着明显的感情色彩。
4.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5.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教学重点】
1.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积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教学难点】
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2.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点拨:读小说时,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
理解人物形象。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凸
显人物形象。
2.练一练,学运用。
“爷爷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
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
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点拨:这是一句动作描写。动作是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分析时要结
合上下文,尤其要考虑败家父亲对爷爷的影响。阅读时要注意语句深层含意的挖
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参考答案:
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之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
“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
3.我拓展,我积累。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试着从人物描写、情节叙述以及环境描写方面,深
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1.读一读,找规律。
(2)
(3)
(4)
点拨: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的发展过程,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情节的发展也显示并推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发
展。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不断深化并得到多方面的展示。
2.练一练,学运用。
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成名之战,《三国演义》也是对此大力
渲染,但不同的是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扣人心弦的厮杀,仅有尚温的一杯
酒这一故事情节,却敌得过刀光剑影,华雄阵斩俞涉、潘凤,大大出了风头,却
顷刻死在关公刀下,关羽英勇可见一斑。作者在这里把这些具体交战的过程一概
省去了,为的是抓住传神之处,突出精彩的侧面,收取以虚写实、以实补虚的效
果。此段通过道具“温酒”,淋漓尽致得体现了关羽的刀法,那天摧地塌、岳撼
山崩的宏伟战争场面和气氛,始终强烈地鼓荡着读者的耳膜,依然让读者有身临
其境的感受,中心人物关羽敏捷、威猛的英雄形象依然表现得淋漓尽致。
3.我分享,我拓展。
《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构成和发展,人物的性格特征决定着
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构成。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利用蒋干明访旧
友暗探军情的机会,巧施反间计,使曹操错斩了蔡瑁、张允二员大将。身为吴国
大将的周瑜为人心思缜密、多谋善断。当他见到曹操正在训练水师,便觉察到若
让蔡、张二将训练成水师,就会对本国不利,故破曹须先除此二人。恰巧此时旧
识蒋干奉命前来劝降,而蒋干此人志大才疏,迂腐怯懦,又狂妄自大。周瑜巧妙
地利用蒋的性格特点,设下计谋:先是在群英会上佯醉,后又故意与蒋同睡一床,
让蒋窃得“书信”,听得“密报”,一步一步引其掉入圈套。蒋干急于事功的心态
更是帮了周瑜的大忙,没等细细分辨就匆匆赶回曹营报信邀功去了。曹操为人,
暴躁易怒,对刘表旧属蔡、张二人心有顾忌,再听得蒋干的回报,也容不得细想,
立刻下令处斩了二人。至此,周瑜的反间计可谓大功告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
很明显地看到,推动情节的不是别的,正是三位主人公的性格。曹操虽老谋深算,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他刚愎多疑,暴躁易怒的性格缺陷,做事往往
后知后觉。心思缜密、多谋善断的周瑜深知曹操弱点,同时他很了解旧时同窗的
性格特点,所以反间计得以成功实施。可以说,“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情节发展
(5)
是周瑜、曹操、蒋干三个人物发生联系后,性格冲突的必然结果。
(二)读一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
的心理活动。
1.读一读,找规律。
点拨: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
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
写还可以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揭
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
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也
可以让文章更生动,有新意,并且能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文章
更充实。
2.练一练,学运用。
“我的心细得紧繁的.--或者突然叫起来。”这两句说明”了
“我”对处在生死关头的邱少云的担心,生怕邱少云忍受不了烈火
烧身的痛苦而暴落目标,使整个作战计划落空。“年轻”一词强调
了“眺起来”或“叫起来”的可能性。因为年轻,就缺少战斗经验,
缺少各种风浪的磨炼,缺少忍受痛苦的意志。可见“我”的担心不
是没有根据的。这一心理活动,烘托出了邱少云烈火烧身时那种令
人难以忍受的危险处境。
“我不敢朝他那儿....突然间熄灭了”这一心理描写说明了
“我”复杂、焦急而又矛盾的心情。邱少云是“我”的战友,烈火
在吞没他活活的生命,“我”怎么忍心看呢?可是阶级的情、战友的
爱,使“我”又忍不住不看。这体现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同时
反衬了邱少云忍受的巨大痛苦。
“我的心像刀绞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这里用了一个比
喻句,写出了“我”内心痛器的程度。痛置的原因不仅仅是邱少云
是“我”的战友,更主要的是他是一位严 守纪律的伟大的国际主
义战 t。
(6—7)
(8)
通过对以上几处心理活动,突出了邱少云勇敢无畏,牺牲自
己保护他人的精神,邱少云的高大形象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示例一:
睡觉了!”一阵急促的催促声后,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的课外书。此时的
我正计划着怎样把书看完,突然,我有主意了,立即跑进被窝里,拿起手电,在
被里面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突然,我听到了一阵走向我这里的脚步声,我赶忙
钻出来,一看没什么动静,又钻了回去。我在被窝里忐忑不安的想:如果妈妈来
了怎么办?……不!她不会来的!……如果被发现了该怎么办?被训一顿?……
反正我看书也没什么错。……不!毕竟我不该在被窝里看书。明天再看?不行,
明天未必有时间呢!……算了,那也不看了!等有时间再看吧。经过一番心里斗
争后,我又将书偷偷地放了回去。
示例二:
“叮铃铃——”闹钟响了,唉,又该起床了。睡眼惺忪的我虽然头脑这样提
醒自己,但是身体实在是无法照办。好困啊 !我不仅无法坐起来,而且连眼皮
都睁不开。我强忍倦意,把眼睛微微睁开看了看表,才六点十分,也不晚啊!要
不再睡一会儿......不行!万一睡过头怎么办?......不会睡过头的,就躺一会
儿也不会太晚......睡着了就顾不得时间了,坚决不能睡!......可是真的很困
啊!......那就不怕迟到了吗?......嗯,不能再睡了,那样一定会迟到的!经
过一番思想斗争,我立刻坐了起来,换好衣服,去洗漱了。
3.我分享,我拓展。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让文章更生动,有新意,并且能写出自己
的看法和感受,让文章更充实。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9)
(10)
(1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
2.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
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
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
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 19 首。
3.理解重点词语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
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
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
近耳朵的头发。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4.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
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
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5.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
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
(12)
(13)
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
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
面。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
久不绝。
6.延伸阅读。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设计意图:读通读顺,借助注释和插图,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古诗的意思。
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学会积累诗句。在读读背背和探究交流中提高了学生
鉴赏古诗的能力。】
(14)
(15)
(16)
(17)
(18)
(18)
课后反思
“交流平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我从复习学过
的三篇课文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三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然后有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人
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了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言行、心理
活动描写着手,也可以通过情节描写刻画人物,有时候还借助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分三项内容。其一是学生感知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我安排学
生两次读“温酒斩华雄”的情节,让学生深刻感受情节描写的巨大作用。其二是注意句子中重
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对句子表意的作用,我通过讲解,使学生意识到准确用词能使句子表达的感
情更鲜明。其三是通过范例使学生认识到心里活动描写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法后,
自己尝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文字。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古诗《回乡偶书》。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
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教学中,对于古诗意思
的理解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只是简单点拨。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
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