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2016版)一年级数学(上册)79-80页《有几瓶牛奶》设计者:xx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学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加与减(二)”这一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数加减法和2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也是今后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教材呈现了两个盒子分别装有9瓶牛奶和5瓶牛奶的情境,围绕“一共有几瓶牛奶”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直观操作摆小棒探索“9+5”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特别是“凑十”时,可以拆9凑5,也可以拆5凑9;接着通过拨计数器,借助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教材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就会产生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地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调查,70%的学生因为受过学前教育,能够计算出9+几的题目,但部分学生对如何计算的也就是计算方法说不清楚,这也是本节课应该解决的问题。30%的学生能够通过一个一个地往后数、数指头、借助学具等直观方法来计算出答案。那么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9+几的计算方法。学习目标:1、通过情境,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凑十”的计算道理,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正确运用“9+几”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重点:理解和掌握9+几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探讨9+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磁性小棒若干根、计数器一个。 学具:每人准备20根小棒和一个计数器。学习评价设计:1:通过观察情境,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2:用学具摆一摆,并跟同桌说说自己的计算“9+5”的过程,并用计数器拨一拨,说一说是如何计算9+5的,理解“凑十”和进位的算理。以此检测目标1、2的达成。任务3:完成教材80页练一练的1-3题,以此检测目标3的达成。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设计意图
环节1
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活动一:开火车口算练习
活动二:填一填,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和意义
能够熟练口算,会填写数的组成
通过复习旧知,为本课新知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2
提出问题
探索方法
1、观察并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提问题,列式并说出计算道理,知道为什么用加法。
呈现主题图,找信息,提问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计算9+5的?你可以用手中的小棒代替两箱牛奶来摆一摆,边摆边跟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自主探索,同桌交流
会提出加减问题并解释为什么用加法,理解加法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3
汇报交流
梳理方法
1、汇报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1)把9和1凑成10
师:为什么从5根里面拿出1根和9合起来,为什么不拿2根、3根呢?
把摆小棒的过程用算式记录
9+1=10 10+4=14
(2)把5和5凑成10
师:为什么从9根里面拿出5根和5合起来?
把摆小棒的过程用算式记录
5+5=10 10+4=14
2、观察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3、同桌两个试着用计数器拨一拨9+5,边拨边讲你是怎么拨的。
学生动手操作,并交流方法
4、全班汇报交流计数器的方法
质疑:你为什么把个位上的10颗珠子拨回去然后又在十位上拨了一颗珠子呢?
5、再次利用课件演示,梳理算法。
会解释“拿1根(5根)是为了先凑成10”并会用算式记录口算过程
通过观察比较,能够发现它们都是先把其中的一个数凑成10。
能根据“10个一是1个十”解释。体会“满十进1”。
在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凑十法”,并体会它的简便性。
通过拨计数器,让学生当小老师来讲解自己拨的过程,并由学生质疑,教师适时引导,体会“满十进1”,理解地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4
检测练习
实践应用
夺星大赛
P79圈一圈,算一算
P80练一练的1、2、3题
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独立解决问题,能够用凑十圈一圈,并说出计算方法。
设计“夺星大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学习重点。
环节5
全课总结
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尝试总结
至少能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