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积极的探究体验,“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2.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3.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而我们班的孩子们大多生活在平原地区,对于草原的认知还比较少,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1、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渲染、襟飘带舞、勾勒、低吟、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12个词语。 2、通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通过揣摩优美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积累佳句。 4、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好风光,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5、体会课文的表达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风光和人情的美。教学难点:1、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式。2、 通过学习课文,激起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评价任务任务一:检查预习,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任务二:理清文章脉络,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草原的美.任务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好风光,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欣赏歌曲,描述美景
活动一 1、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2、提问:歌曲唱的是什么地方?
1、欣赏歌曲。2、答:草原。
歌曲使学生能够文本文的距离迅速拉近。
活动二1、让学生用完整、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中的草原
3、根据生活体验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描述心目中的草原模样。
环节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一 1、学习本课生字词。(完成目标一)2、 播放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倾听。(完成目标四)(1) 草原的景色是怎么样的?(2) 草原的人民是怎样待客的?3、让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1、学生会读并默写。2、边听边思考草原的景色和草原人民。3、自学课文勾画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其中的含义。
默写生字,并能从中体会出草原景色之美以及人民的热情。(评价任务一、四)
活动二1、提问: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通过自学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完成目标三)
1、概括文章大意,认识到文章写了老舍一行人访问内蒙古草原的经历。2、朗读自己喜爱的词句,描述草原美景,讲述草原人民的热情。
在课文的阅读中主动对文句进行分析、品味和摘抄。(评价任务三)
环节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活动三分组合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次地点转换的过程。
草原美景—远迎客人—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制造了宽松的学习气氛,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环节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风景美。
活动一阅读提示:第一自然段作者在写草原景色的同时,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请边读边画出写景抒情的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美景,画出相关语。。
引导学生把课文语言变成生动的画面,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
活动二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朗读第一自然段,并谈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活动三 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完成目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