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每个故事,并任选课文中的一个故事,编成剧本在班上表演。3.会认“璧、廉、颇、缶”4个字;会写“赵、璧、骗、撞、怯、廉、颇、辞、诸、削”10个字;理解“胆怯、推辞、击缶、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故事加小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相关历史资料。 2.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一)同学们,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曲折动人、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去感知故事,感悟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二)简介背景,揭示题目1.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讲述和氏璧的不平凡来历,了解为什么这是无价之宝。3.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 1.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给每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2.读完课文,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还有那些想解决的问题?(二)检查预习,全班交流。(展示课件第三屏)1.认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课件) “怯”读作,“召”读作 ,“削弱” 的“削”读作,“壁”与“璧”形近,“壁”与“土”有关,可以组词“墙壁”;而“璧”是宝玉,所以下面是“玉”。2.交流后,归纳三个小故事:第一个(第1~10自然段)完璧归赵。第二个(第11~15自然段)渑池会见。第三个(第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展示课件第四屏)3.教师归类疑难问题:(1)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相机讨论,解决部分词句的意思。)(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将相和好”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3)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4)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做题目? 第二课时一、谈话,引出探究主题(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全过程。那么,“将”“相”为什么“不和”?(二)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1.(展示课件第五屏)朗读第16自然段。2.设问导趣:那么蔺相如是不是像廉将军所说,就凭一张嘴而没有能耐的呢?我们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好好研究研究蔺相如这个人。 二、品读,感悟人物形象(一)默读全文,想一想:在刻画蔺相如的相关语句中,你认为哪些描写最精彩?从中体会出了什么?(二)读议结合,交流感受。(依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组织教学,各部分内环节不分先后,学生说到哪儿,师生就互动到哪儿。)1.“完璧归赵”部分。(1)(展示课件第六屏)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2)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头脑中再现蔺相如面对秦王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情景,读出蔺相如的智与勇。2.“渑池会见”部分。(展示课件第七屏)(教学过程同上)过渡: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的一“撞”和渑池之会上的一“拼”,两次以弱胜强,挫败了秦王的阴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因此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3.“负荆请罪”部分。(1)找到描写“负荆请罪”场景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廉颇谢罪悔过的诚意。(2)是什么使他发生了那么大的转变呢?(展示课件第八屏)朗读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胸怀宽广、顾全大局。(3)感悟人物品质,揣摩人物心理,还原 “负荆请罪”时,将相二人的对话。(4)表演“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三、升华,揭示“和”的意义(一)回顾“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两个故事,认识“和”的重要性。 1.廉颇英勇善战,功不可没。 2.赵国军臣团结,同心协力。(二)回扣课题,提升对“和”的认识。四、课外延伸,开放课堂1.你还知道哪个《史记》中的故事?讲给同学听。2.文章结尾说将相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怎么样了呢?板书设计:26 将相和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