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中“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通过朗读古诗,小组交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⒈板书课题《石灰吟》,齐读。 ⒉简介于谦 ⑴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己说一说对作者的了解。 ⑵老师概括小结: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6日)号节庵,字廷益,浙江钱塘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是永乐年间进士。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⒊释题: ⑴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⑵理解“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吟咏、称颂的意思) ⑶师小结:题目的意思就是:吟咏石灰。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⒈学生自由读一读:读通读顺读出韵味。 ⒉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 ⒊齐读。 ⒋借助注释,同桌间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三、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⒈自主朗读,弄懂字词的意思和诗句之意。 ⒉交流理解情况 ⑴字义: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锤,锤击。凿,开凿。焚烧:烧毁,烧掉。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等闲:平常。清白:指高尚节操。 ⑵诗句之意: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世间。 四、赏析古诗,升华情感 ⒈赏析第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⑴“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表现什么?(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⑵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⑶师: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⑷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⒉赏析第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⑴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⑵指导读。 ⑶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师: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于谦人生的追求。他不畏权贵的品格和清白高洁的节操永留人间,后人永远崇敬他、怀念他,这首《石灰吟》也因于谦而被传诵不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⑷概括主题:《石灰吟》这首诗通过吟咏石灰,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⑸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情感呢?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篇。(前两句“状物”,后两句“喻人”。)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背诵古诗。 ⒉学了这首古诗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