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基于识字与写字的要求:(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2)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基于阅读的要求:(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基于口语交际的要求(1)诵读优秀文章,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2)展开想象,领悟文章大意。2.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3.学情分析(1) 基于识字与写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2基于阅读:)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中感悟,能说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评价任务: 评价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评价二:说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评价三:模仿课文例段,进行小练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自由读上节课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完成目标一)
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评价任务一、)
环节二学法迁移,品尝感悟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用学习漓江水的方法: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练一练,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桂林山的特点。2、小组交流:通过读悟,结合图片,学习桂林山的特点。3、交流汇报,重点指导学习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5、模范写法,完成小练笔,用排比句式写一种景物。6、练习背诵 (完成目标二)
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评价任务一、二、三)
环节三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自然段。
1、配音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交流:“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3,练习背诵 3、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完成目标二)
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美丽的桂林风景。 (评价任务二)
环节四小结深化
1、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2、小结:“是啊,桂林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 ——” 3、(以话变画)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儿的美景描述出来?(板书:美如画)4、学生活动:画桂林山水、赞桂林山水、诵桂林山水。(完成目标三)
模仿课文例段,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评价任务三)
环节五拓展知识,学习导游:
1、 今天,我们已经游览了桂林山水,现在有一批老师要去桂林,你可是现成的导游啊。2、 想一想该怎么样来导游桂林山水?自由试说。 3、指名导游。(完成目标二)
自由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指名汇报。(评价任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