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
第一节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相关知识】
学会访谈
(一)访谈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访谈前最好做一个访谈问卷,充分熟悉访谈问卷的内容,同时对访谈问卷所
涉及的知识、背景材料都应当有充分的准备,带齐进行访谈需要的有关材料,准
备好一切可用的记录工具,选择合适的访谈时间、地点;尽可能了解访谈对象,
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
2.接近访谈对象
首先对访谈对象的称呼要准确,体现尊重的原则;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身
份,或找被访谈者的领导或其他人做引荐。要求访问者要热情有礼貌,不失约,
要有必要的寒暄、真挚的感谢。简单介绍访谈的相关事宜,并设法营造友好氛围。
3.进行访谈
要把握住方向及主体,能避免的题外话尽量避免。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
随时记录。如果事先向被访问者说明,则名正言顺,用录音或照相当面记录;如
果没有事先说明,则应事后抓紧时间追记。
4.访谈结束
要用直接或者比较委婉的预期表示访谈将要结束,最重要的是要表示感谢,
并为后续的联系做好交代。
(二)访谈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1.营造合适的“气氛”
建立相对融洽的气氛,让被访者受访时感受到此次的访谈是平等的、可信任
的、安全的,发言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2.访谈过程中主持人的注意事项
①不要只按访谈提纲的顺序进行提问,适时根据被访者的问题来调整访谈提
纲顺序。
②不要批判被访者的观点、想法和意见。同时,也不要诱导被访者。
③不要代替被访者说话,或抢先发表观点。(即使你知道被访者会怎么回答/
怎么做)
④不要打断被访者,尽量在被访者描述完一件事情后,再进行提问,可以适
当地记录被访者的回答内容。如果被访者在讨论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可打断。
⑤注意倾听和观察,并适时地做回应。注意被访者的表情、用词、语气、动
作、停顿等(往往需要通过这些来判断被访者的态度),适当通过肢体语言互动(如
对视的目光交流、微笑、点头等),或者简答的语气词回应(如嗯、真的、是这样
等)。
⑥不要出现专业名词,无法避免一定会出现时,需要加上说明和解释。
⑦不要用是否题,多问为什么(即使你知道被访者会怎么做)。
⑧一次问一个问题,不要一连串的问题。
⑨适当追问,避免穷追猛打。追问问题或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想法,与核心目
的不相关的问题,不要再追问。
⑩让被访者讲故事,而不仅仅只是在回答问题。
写“志”的要求
志是方志的简称,又叫地方志。一般地称志为记,认为“志者记也”,为记载
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情况的典籍,誉称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
全书”。
志的文体要求使用语体文,记述体。
记述体是文章体裁的一种。把事物的特点,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和人物的
经历,如实地记录下来,表述出来,这就是记述。记述文体有六个必要的因素,
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在记述文体中,作者必须直接或间
接地交代清楚这六个问题。否则就不能圆满地达到记载和叙述人物、事件的目的。
志书对是非、功过、得失、褒贬、盛衰、成败、经验、教训等要寓于记述之
中,让事实说话,不须妄加评论,叫作“述而不论”。在编修时要指导思想明确,
立场、观点鲜明。
【任务设计】
任务一 围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这一主题,对家乡长辈做一个访谈,请
拟写出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要有采访目的、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等要素。
重点是预设采访问题,采访问题要围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这个主题展开。
任务二 自制调查表格,比较家乡近些年的变化,了解家乡的“昨天和今
天”。
比较点 家乡的昨天 家乡的今天
交通 土路为主,狭窄,难以通车 水泥路、柏油路,宽敞
住房
基本都住平房,生活设施和公
共基础设施简单
社区高楼,室内装潢考究、设施齐
全、美观舒适
文化素质
初中学历为主,大学生凤毛麟
角
高中学历为主,近一半考入大学
穿着
一衣多季,穿着不合时宜;布
鞋、胶鞋为主。
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
面料、款式和品牌;各式皮鞋、波
鞋
文化娱乐 无娱乐场所
办起了自己的歌舞团,并且,去年
也建好了一个室内的娱乐中心
医疗卫生
简陋的卫生所,医生水平低,
医疗设施简单
卫生所增多,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的
问题,医疗设施也相对齐全
家电使用
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
用电器已是奢侈品
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
器正成为家乡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
内容
食
能填饱肚子就算富裕人家,基
本是在过节或是集市日才能吃
每日必吃健康、营养的食品,每天
都能吃到肉,冰箱里基本都会有备
到肉,不注重食品的安全 好的肉菜,注重食品的安全
任务三 根据考察或者访谈内容,写一篇家乡“志”,内容可以参考如下几点:
①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②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③家乡某些
地名的由来。④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⑤家乡的民间艺人及其传统工
艺。
[示例]
苏州地方名人志
苏州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自唐至清的近 1 300
年间,科举仕进的,苏州辖区共出文状元 45 名,占全国的 7.6%,其中,唐代有 7
名,宋代有 4 名,明代为 8 名,清代为 26 名(占清代 114 科状元的 22.8%),明代
苏州府有进士 437 名,清代则有 600 名。至于封疆大吏、征战良将、地方官员、
社会名流,有贡献于社稷的苏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苏地而为后人推崇的,清道光
年间沧浪亭所立名贤祠,初建即列名贤像赞 570 名,后又续增名贤 600 余名。名
贤祠几经兴废,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后,尚存名贤像赞 594 名。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吴地,教民农耕,三以天下让,号为至德,堪称吴地文化的
开化之祖。
春秋时期
言偃(前 506—前 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将北
方儒家文化传播吴地的第一人,世称“南方夫子”。
孙武,齐景公时齐国贵族,因齐国内乱而奔吴。著就《兵法》十三篇,帮助
吴王阖闾南服越国,西破强楚,争霸中原,号称“兵圣”。
三国
陆绩(187—219),字公纪,天文学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专著《浑天图》
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怀橘遗亲”,为官卸任“载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
都堪为后人楷模。
……
第二节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相关知识】
如何开展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逻辑性条理性很强。调查研究的过程
是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形成了调查研究应该遵
循的基本程序:准备工作、了解情况、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
1.准备工作和了解情况
首先是调查目的准备。每次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吃透调查研究的目的,搞清
下去调查什么、研究什么,当然,目的准备不是让调查者钻领导的框框,目的准
备只能是下去调查研究的一个方向,不应成为调查研究的结论要求。
其次是调查对象的准备。在确定调查研究的任务之后,就要对调查对象所处
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不同的成果和目标要求。如萌芽期,就是事物发展初期,
调查的目标要求是讲清其性质和发展方向,指出应肯定还是否定即可,不应确定
总结经验的目标。生长期,就是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已经清楚,应当讲如何使
它进一步发展,即主要讲思路,讲措施,讲完善提高。只有目标明确具体,才能
事半功倍,避免无效劳动。
第三是知识准备。调查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果调查研究者本身
对某一问题没有充足的知识,就不可能做好对这个问题的调查研究。知识的准备
一般从三个方面来做:一是学习和掌握与调查研究的内容有关的上级规定、制度
等文件,二是查阅有关研究成果和报刊资料,三是学习和掌握与调查研究有关的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第四是组织准备。调查研究是一种开放型工作,除一些极单纯的问题接触人
少以外,一般的调查研究涉及的人员都比较多。因此,必须做好组织准备工作。
一方面是调查研究人员的组织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是调查对象的组织准备工作。
一般的调查研究都是上级对下级的,因此调查者可以提前向被调查单位提出调查
提纲要求,以便调查对象有充分准备。被调查单位一般应根据调查提纲和要求,
对调查对象进行安排组织,比如什么时间、什么人参加座谈会,什么时间现场参
观等。
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可进入调查阶段了。了解情况是整个调查研究工作的
基础,情况吃得透,问题摸得准,就为整个调查研究工作打好了基础。在这个阶
段,应该尽可能多地接触有关人员,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第一手资料。掌握的情
况越多,对下一步的分析研究就越有利。
2.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
其实,这在调查了解情况的阶段就开始了,在收集情况时,不应该像录音机
一样不过脑子,而应该一边听情况,一边开始分析研究。分析研究是了解情况阶
段的升华。了解情况阶段的工作,只有通过分析研究才能成为成果。这一阶段包
括两个要点:一是调查报告提纲的准备,二是调查报告的写作。
经过分析研究阶段之后,对问题的认识就更清楚了,但这并不是调查研究的
结束,还要经过一个综合提炼阶段,即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是调查研
究的关键,因为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
【任务设计】
任务一 关于传统节日,你了解哪些?请填写下表。
传统习俗或节日 时间 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熬年守岁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看灯、吃元宵、踩高跷、
猜灯谜
清明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
天,公历 4 月 5 日左右
扫墓、踏青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 穿针乞巧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插茱萸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任务二 查阅资料或者询问长辈,针对家乡某个传统民俗或节日活动,撰写
一个调查报告。
[示例]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年×月×日
调查人:×××
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春节期间我
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
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春节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
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
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
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
说坏话。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
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祓除不祥。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除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含有旧岁到次夕
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
子准备贴对联、福字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
始忙碌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
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吃年夜饭的时候是春节
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
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
美美吃团圆饭。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压岁钱又称守岁
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装着,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
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
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3.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
式。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家家都会准备好果
盒,里面盛放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
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家,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
的饭菜招待我们。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拜访,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
美味佳肴招待客人。
第三节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相关知识】
如何写建议书
建议书的写作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构成。
(一)标题
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字样。有的建议书还写上所建议的内
容,如“关于暑期中小学补课的建议书”。
(二)称呼
建议书称呼要求注明受文单位的名称称呼或个人的姓名,要在标题下隔两行
顶格写,后加冒号。
(三)正文
建议书正文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要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的、想法。这样往往可以使
受文单位或个人从实际出发,考虑你的建议的合理性,为采纳你的建议打下基础。
2.建议的具体内容。一般建议的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
要具体明白切实可行。
3.提出自己希望被采纳的想法,但同时也应谨慎虚心,不说过头的话,不用
命令的口气。
(四)结尾
结尾一般是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与一般书信相同。
(五)落款
落款要署上提建议的单位或个人的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如何撰写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
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考察报告”“关于××××的考察
报告”“××××考察”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
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考察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
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考察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
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考察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
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
山,直接概括出考察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
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炼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考察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考察研究的基本情况、做
法、经验,以及分析考察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
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
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任务设计】
任务一 调查家乡文化建设情况,并为家乡文化建设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写一封建议书。
[示例]
关于家乡文化建设的建议书
尊敬的××镇领导:
××镇是一片有着悠久历史、人杰地灵的美丽家园,是一片有着宽厚仁和文
明积淀的故土热乡。随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
我们镇的文化建设也需进一步发展。
为此,我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城镇有能力多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例如:
县文化馆、博物馆、阅览室、健身场地等。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
的力度,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保护体制,鼓励一些新生代去学习和传承那些
非物质文化。对一些做得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
2.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
加快城镇文化建设,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让更多的孩子
有书可读。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引导居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
的思想观念。加大对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多举办一些适合他们的文化
活动,使他们多接触健康的文化,鄙弃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
3.完善城镇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城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城镇文化建
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
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者的监督管理,防
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对于一些非法
的盈利性文化场所要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要依法进行取缔,从而给居民营造出
一个好的环境。
衷心祝愿家乡物质精神文明双发展!
此致
敬礼!
××学校高一学生 ×××
×年×月×日
任务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历史文化古迹成为景点的同时也不
断遭受着破坏。请对家乡的名胜古迹进行考察,然后撰写一篇考察报告。
[示例]
家乡名胜古迹的考察报告
一、活动主题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 访家乡名胜古迹
二、活动目的 追寻历史,看祖国大好河山
三、活动地点 河南省南阳市(县)
四、活动范围 河南省南阳市(县)
五、活动流程 观武侯祠,看水帘洞,游宝天曼森林公园、卧龙岗
六、报告内容
1.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位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是纪念三国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
武侯祠仅次于成都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众多国家领
导人前来南阳武侯祠参访。今天的武侯祠基本上保持了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
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卧龙道院内有隋以来宗教造像十余尊,院内种植翠竹、
枇杷、玉兰等。武侯祠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四百余通。步入武侯祠山门,迎面
是大拜殿,殿中彩塑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大殿前
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祠后部分建筑主要有诸
葛茅庐、野云庵、古柏亭、伴月台、宁远楼等。
2.水帘洞
水帘洞距地高约 20 米,洞内有泥塑猕猴一尊,猴身上有泉水流出,洒在石钵
中叮当有声。洞口被山顶倾泻而下的瀑布遮盖,犹如珠帘垂挂。沿石壁有阶梯和
铁链可攀援而上,进入洞中,虽盛夏酷暑仍凉气袭人。桐柏山水帘洞水,清纯甘
洌,胜过诸多名泉。洞外有小寺,寺内墙上嵌有历代文人游客书写的诗文和题记。
水帘洞被道家定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清乾隆四十九年以后,桐柏山佛教昌盛,
自成白云山系,成为饮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之一。桐柏山水帘洞在河南省桐柏县
城西 5 公里处,是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著名景点之一。
3.宝天曼森林公园
南阳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位于南阳境内伏牛山腹地的内乡县、南召县交界一带。
长约 60 千米,宽约 30 千米,总面积 540 平方千米,核心区面积 280 平方千米。
该保护区是中原地带唯一保存完好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宝天曼
1980 年被批准为河南省第 11 个自然保护区,1988 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协调委员会
确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为 29 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之一。山上林木有坚
桦、青冈、华山松、漆、桐、椴、桑等 160 余种,稀有等树种有秦岭冷杉、香果
树、辛夷树、大果青杄等 20 余种,动物有金钱豹、林麝、斑羚、水獭、大鲵、红
腹锦鸡等 100 多种,药材有石槲、天麻、细辛、山茱萸、柴胡、桔梗等,对研究
植被类型过渡、生物引种驯化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山顶有
寺院遗迹,今尚存石碑一座,刻字为明代。
4.卧龙岗
魏晋时期,后人已在卧龙岗上建庵祭祀。唐宋时期,卧龙岗诸葛庵已闻名天
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南都行》中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刘禹
锡在《陋室铭》中赞美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元延佑四年(1317)仁宗皇帝交
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集议,命名南阳卧龙岗古建名胜为“武侯祠”。清康熙五十年
(1711)知府罗景主持重修武侯祠,并依前人“龙岗全图”复建了“卧龙岗十景”(草
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诸葛井、躬耕亭、小
虹桥)和卧龙书院。乾隆年间,出现了“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盛
况。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现存古建筑群为元、明、清时期的。祠内保存着汉以来
历代碑刻、匾额楹联六百多(通)幅,在全国武侯祠中数居首位。其碑刻书法,真
草隶篆无所不具,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岳飞曾在此手书的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
其字体苍劲峭拔,备受推崇。
七、小结 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访寻历史名胜古迹,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
不禁感慨万分。如今人民幸福和谐的生活是人民辛勤奋斗来的,更是共产党正确
领导的成果。祝祖国和谐美好,繁荣昌盛!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乡土中国》
【相关知识】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 年赴英
留学,1938 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
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 年后历任中央民
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
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曾获美国马
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
袖奖等奖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
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
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
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
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一个以农业这种生
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
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
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
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三、写作目的
《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
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四、内容简介
1.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
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 14 篇论
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
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2.各篇简介
第一篇 《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
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
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
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
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
团结”。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第二篇 《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
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
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 《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
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 《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
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
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
体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第六篇 《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
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 《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
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
原因。
第八篇 《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于成规。
第九篇 《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
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第十篇 《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
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 《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
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
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第十二篇 《血缘和地缘》,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
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第十三篇 《名实的分离》,论述了在长老统治下,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
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必须的。承接第十、十一篇,引出第
四种权力——时势权力。
第十四篇 《从欲望到需要》,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
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五、写作意义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
分析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
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著作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
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同时运用深刻而又形象鲜明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对一些现
象或理论进行解释,从多个层面对传统基层社会做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
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范畴,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和现实的功能,不仅为我们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
六、写作特点
1.文章中多次运用比喻。如在《无讼》一篇中,用足球比赛这个比喻来说明
礼治秩序的性质;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将西洋社会的团体社会格局比喻成一捆
捆扎清楚的柴,而将中国的差序格局则比喻为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
推出来的波纹。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的,是对抽象概念的很好说明。
2.大量举实例,用以加强说明效果。如《差序格局》一篇中列举苏州人家后
门的河,在《礼治秩序》中提到抗战时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
又找不到医生而请教房东老太太,在《无讼》一篇中提及的自己作为教书先生而
被请参加乡村里的调解集会以及因抽大烟父子闹矛盾的案子等。这些真实的事例
就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加强了说明效果,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3.善于引用历史文献和故事。如: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多次引用孔子及其
弟子的对话和《大学》里的话;《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引用的《论语》中孔子
及弟子司马牛、孟武伯问“仁”的事,子张与孔子的对话;《礼治秩序》中颜渊
问“仁”的对话等。从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同时也
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渊博的学识。
4.大量进行中西对比。如:《差序格局》一篇中用波纹与柴的不同比喻来对
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家族》一篇中用中西方家庭的对比,来说明团体性
的社群与事业社群,点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又一特点。
5.注意各篇的先后联系。如《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
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四种权力的相互联系,这就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一个有机
整体,对乡土中国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给读者以清晰的框架感。
【任务设计】
任务一 阅读第一至第三篇,完成如下任务。
1.摘抄出各篇的论点句,概括每篇主旨,思考前三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全书中的
地位、作用。
[示例] 第 1 篇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
的社会模式。
第 2 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 3 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 3 篇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前 3 篇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前 3 篇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第一篇的行文结构。
[示例] 第一篇:
3.在《文字下乡》中,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
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
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
求。你赞同费老的这种观点吗?请展开讨论。
[提示] 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1] 赞同。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文化
的传承可以以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在这一层上,有语言而无文
字。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
[示例 2] 不赞同。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由代代相传并非文
字而记录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费老的《乡
土中国》是以上世纪 40 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
会。
任务二 阅读第四至第十一篇,完成如下任务。
1.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概念内涵。
[示例]
2.阅读第四篇至第八篇的内容,思考:按照内容这几篇应如何分类,并说明理由。
[提示] 第一种分类方式:四、五篇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
差序格局,维持私人道德;六、七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
群;第八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
第二种分类方式:四、五、六、七篇为一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
想上大家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
别;第八篇为一组,礼治社会有效保障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
第三种分类方式:第四篇为一组,五、六、七、八篇为一组,其中五、六、七、
八篇都是围绕第四篇差序格局展开论证的。
第四种分类方式就是每一篇都单独成为一组。当然,还可以把五篇不分组、合成
一组。
3.想一想,以下语言文字有何特点?在文本中有何作用?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当然,我
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
“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
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
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
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
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提示]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事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通俗
平易,降低了理解难度,但也存在比喻不够贴切的弊端;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
容,使语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但是也增加了理解难度;鉴赏语言我们应该具
备辩证思维。
4.阅读有关篇章,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
等概念内涵的区别。
答案 在权力部分,作者分为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以及时势权力。横
暴权力是社会冲突的产物,是上下级的、征服性的;而同意权力是社会分工的产
物,类似于选举产生。在乡土社会中,横暴权力天高皇帝远,因此实则是同意权
力产生作用,但是同意权力是在社会分工越细化的时候才越强大的,而乡土社会
却几乎是自给自足,分工极小,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第三种结构:教化权力。
乡土社会文化稳定、代代重复,传统的方法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故而经验变得
重要,长者便拥有了教育后辈的权力,因此教化权力又为长老统治。但当社会变
迁速度加快时,传统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问题,这时,有能力发明新方法、创造
新环境的人就会获得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但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一般则是
表面横暴权力,实则教化权力与同意权力。
5.联系本书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分析 9~11 篇,说明这三篇与本书标题《乡土中
国》有什么必然联系?
[提示] 第 1~3 篇是从经济、文化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 4~8 篇是从社
会关系、社会规范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 9~11 篇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
土社会的特点。而这三篇在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中国”的特点时,又是分别从
不同的方面进行阐释的。因此,与标题《乡土中国》有必然的联系。
任务三 阅读《乡土中国》全书,完成如下任务。
1.联系全书,从对应概念的角度填写下面表格。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借助语言的社会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系维着人民的宪法
小家庭 家庭
男女有别 男女同求
礼治秩序、道德秩序 法治秩序
调解体系 司法诉讼体系
无为政治 有为政治
教化的权力、横暴的权力、同意的权力 同意的权力、横暴的权力
血缘社会 地缘社会
2.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或自己做过的调查,
分析“乡土中国”一词的变迁,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创建微信群,共享所
有文章。
[提示] 写作时既要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思想观念、经济模式等去阐述“乡土中国”
在现代社会的留存与变化,也要对相应的文化内涵进行辩证性分析。要学会理论
联系现实,可以关注热点新闻、影视作品等,进而分析其中隐含的有关“乡土社
会”的思想。
[示例]
“乡土中国”的今天
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
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
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
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
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
国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这里将分开阐述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
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
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
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
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
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
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
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形成的乡土习惯,但它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
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乡土社
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形成法律。乡土
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
时的可靠性。我想这点体现得很明显,当我们走出那片乡土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
的时候,我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会爽快地答应别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说
好了这样却没有照办,不明白为什么不怎么熟悉还要满脸堆笑,因而我们会受骗,
会受伤,会被别人说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吗,只不过我们的乡土习惯已经不适
应这个现代社会罢了。
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
年的中国社会学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代学人
的典范,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
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而其代表作《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
作,至今仍嘉惠后辈学人,引领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
内涵。
写作任务指导——学写心得式读书笔记
【知识导引】
心得式读书笔记也叫读后感。就是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
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针对原文的某些论点进行发挥
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读书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
当地引用原文。
要想写好心得式读书笔记,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挑选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去写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感触肯定很多,如果像开杂货铺一样,一股脑地写
上去,必定使文章平平,不够深透。所以动笔前要认真考虑、剖析,加以提炼,
挑选自己感触最深的去写。可以遵循原作的中心思想去写,也可以抓住文中感触
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件事物、一句精彩的语句来写,扣住一点,深入发掘,写出
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要注重联系实际
写心得式读书笔记的关键是联系实际,表达感触。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
以联系社会现实;可以总结历史教训,也可以评论当下局势;可以回忆幼年时日,
也可以写班级或家庭情况。但最主要的是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叙说、评论相结合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
的案例来说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而,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
“感”,既要叙说,又要说理。叙说是评论的基础,评论是叙说的深化。
四、心得式读书笔记常用“引—议—联—结”四步结构法
1.引——环绕感点,引述资料。
“感点”即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环绕感点,就是要有的放矢地引述原文:
资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资料长的,或摘抄有关重要词句,或概述重要内容。
2.议——剖析资料,提炼感点。
“提炼感点”就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既可就原文观点剖析所引的内容,也可
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挖掘,透过表象看实质。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宗明
义的办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宽。
“联系实际”可以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
联系历史上相似或相反的例子。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下手,摆现实,
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之更有说服力。
4.结——总结全文,提高感点。
“提高感点”指的是在总结全文的部分,要对前文所提观点进行进一步强化。
可以对前文提出的疑问进行回答,也可以对原文写作意义进行评价,提出期望。
不论如何结尾,都要与前文观点相联系,进行恰当的回扣。
【写作任务】
阅读完《乡土中国》后,请针对全书或者某一章节内容,写一则心得式读书
笔记。
【写作示例】
读《乡土中国》有感
刘紫霞
为什么说乡土中国?我的理解是“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文
明为傲,生活在广阔的农村的土地上,农民们倾情地付出,离开农村出门打工的
年轻人也会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一份浓浓的情意,也会对自己的家乡有所挂恋。而
作者笔下的乡土社会则是对中国基层的这样一个群体以及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的
描写。它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认为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因为乡土社会过得比现代社会慢,在城市现
代化的快速发展中,乡土社会仿佛变得漫长起来,无论是从发展还是从生活节奏
上来说,乡土社会的人们更加懂得如何生活。同时乡土社会也是一个安定的社会,
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而这种安定是相对的,是指变得慢。如果社
会变迁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称这个社会是安定的,书中举
了英国为例,说英国正是由于社会中的领导阶层却又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动的,环
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革命,英国的
大革命再一次验证了乡土社会的安定。
那么乡下人为什么都十分羞于读书,原来,乡下人的生存空间是熟人间的团
体,这个特殊团体之间传情达意的工具是表情、动作、声音等,文字在熟人之间
是多余的,甚至会受到异时异地的“困扰”。同时乡下人也会通过打招呼的方式来
进行交流,就比如当我每逢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候,看见爷爷和村民们打招呼的时
候都是从很远的地方开始打招呼,我记得有次盛夏的中午,爷爷通过小河谷的呼
唤判断出来那一个声音就是刘爷爷的声音,我很好奇爷爷怎么会分辨出来,原来
爷爷对他已经非常的熟悉和了解了。
而书中讲到的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种隔
离非但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心理上的,男女只在一定行为规则
上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合。而这种
同性的关系发展却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变态的同性
恋和自我爱恋普通到了一定程度,同时也对我们以后的女性文学产生了一些影响,
也使得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感情知道得越来越少。
我认为这本书的意义对于当代社会也是比较深远的,当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
以前的世界,离不开以前的社会,只有了解到你自己的根,你才可以更好地向前
和更好地发展,因为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社会,而这本书可以帮助
我们从两个不同的社会出发,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发展。
【名师点评】 本文是作者阅读《乡土中国》后有感而发,作者介绍了这本书
的一些重要观点,并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对其有大致的了解。最后点
出《乡土中国》的地位和意义,感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