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基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识字写字: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2)基于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寓言,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3)基于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2、教材分析《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作为“奉献”这一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它承载着让学生理解何为奉献的重任。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全文只有四百来字,语言极其简练,第一自然段,通过抓住四五个词语就勾画出洪水肆虐后的悲惨景象。二自然段写父亲鲧为治水而牺牲,并用“临死前叮嘱儿子……”一句巧妙地转到写大禹。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将父亲的遗愿转为大禹的决心。三、四自然段写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以及几个典型细节和几个有代表性的数字说明他的奉献精神。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让孩子们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去深刻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从而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就变得犹为重要。3、学情分析(1)基于识字与写字 二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让学生借助拼音、根据生字的结构特点自己试着认读,然后利用多种形式的读、写来巩固。( 2)基于阅读二年级的学生爱读胜于书写,本课以故事的形式出现,读起来很有趣,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小组读、小老师教读……另外在读的同时要结合课本上的插图,注意情景教学。(3)基于口语交际二年级的学生相对其他年级来说,比较爱发言,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渴望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可据此提供分享平台。学习目标 1. 认识12个字和会正确、规范书写4个生字。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评价任务1.通过借助拼音自读、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方式会读12 个生字,通过教师范写,自主练习会写4个生字。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一: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勾画课文如何评价大禹的句子。[板书课题] (学习目标二)
活动一:通过对文章内容的阅读来训练孩子们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教会孩子们在遇到“谁,干什么”这类课题时归纳全文大意的小窍门. (评价目标二)
二、学习生字。
活动一:自主读文、交流识字。(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二)学生回忆识字方法。(师: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呢?)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四)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识字经验。 活动二:检查生词、生字掌握情况。过渡: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老师讲得这么精彩,一些词宝宝也要和我们交朋友呢! 1.[演示课件]出示生词,学生看课件自由读生词。 2.学生领读生词。 3.提出词语中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交流。 4.测读 5.男女赛读。 6.同桌赛读。 活动三:辨别字形,学习写字。(出示生字)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3.同桌交换本子写生字。 (学习目标一)
活动一: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会认要求认识的字。(评价目标一) 活动二:通过课堂检测,巩固识字。 (评价目标一) 活动三:通过教师范写,自主练习会写4个生字。(评价目标一)
三再读课文,感悟精神
活动一:合作学习,多种形式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2. 经过学习,通过比赛,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这篇课文了。谁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 3. 细读第一自然段。(1) 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2)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4、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学习目标二)
活动一:教师放手给学生提供读的空间,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读出课文的趣味,感受读读故事的快乐,体会文章大意。(评价目标二)
附: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称 底 秤 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