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处理信息: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学习目标1、初出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上来,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沉与浮的奥秘,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3、通过改变这些物体的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评价任务1、环节二,实验探究:观察沉浮现象,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2、环节三,感知浮力:通过实验观察浮力,了解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3、环节四,谁主沉浮:知道通过改变一些物体的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资源与建议 1.教材分析本单元首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展开,围绕盐的“隐身”与“现形”,以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与研究材料,把学生可能提出的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按顺序编排起来――怎样使盐在水里溶解的更快?溶解在水中的盐怎样能重新分离出来?水怎样才能实现三态变化?哪些物体在水中能溶解?不溶解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展开探究活动,训练学生“对实验事物现象产生的条件进行猜想”的能力。《沉与浮》在前面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引领学生进步探究“其性的费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还有其他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教材先设计了“感受浮力”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与橡皮泥的浮沉”,由此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人生活实际去关注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人们对浮力的应用。2.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1、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2、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3.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4.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浮力,了解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5.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6.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7.教学准备:水槽、木块、塑料块、铁块、石子、盐、橡皮泥、钩码、测力计、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猜想实验,引出课题 [5分钟]
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今天同学们这些材料也会像盐一样溶解在水中吗?(教师边讲解边实验,沉到水中用 表示,浮在水面用 表示 )板书课题:3、沉与浮
猜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环节二、实验探究:观察沉浮现象(10′)
活动一:将所给的实验材料轻轻的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先猜一猜,再动手实验,用“ ”表示浮,用 表示沉。
实验材料
猜测
实验结果
活动二:将所给的实验材料按照沉浮分类。
实验探究:观察沉浮现象,初出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完成任务一)
环节三、感知浮力。 [10分钟]
活动一:用手按漂浮在上面的物体,体验漂浮在水上面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活动二:体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浮力。
测力计的数值
钩码在水中中
钩码在空气中
两次测力计的数值的差
感知浮力,了解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完成任务二)
环节四、谁主沉浮10分钟
活动一: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二选一)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
对科学活动感火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求答案。(完成任务三)
环节五、拓展活动[3分钟]
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浮力的?举例说明。
灵活贯通,学以致用。
附:板书设计 沉与浮沉: 浮:浮力方向:施力者: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