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案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陈述(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2.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低,所以在教学时要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要求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建立相关的概念,形成必要的技能。学习目标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评价任务任务一:通过实际测量发展长度感官,达成目标1。任务二:通过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达成目标2。任务三:通过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达成目标3。课程资源与建议(1)教材简介《认识线段》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这一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2)教学流程情景导入→新知探究→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3)学习重点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4)学习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反思
环节一复习引入
1.教学例8。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学生用手比划。)
能比出1米的长度 比较米和厘米的长度差别
环节二.探究新课
1、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指名回答,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1、学生猜测2用手比划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汇报,说说理由。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
3.做一做。(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环节三练习拓展
练习拓展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环节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附: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能够测量出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