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课文进行质疑、探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书信主要内容,搜集、整合资料,品读文中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交流感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更加尊重生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理解信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课前准备】教师:把握课标钻研教材,搜集资料,下载音乐《夕阳山顶》,制作课件。学生:1.搜集与战争有关的图片、数据、影像资料;2.整理自己的生活照片。3.根据导学稿预习课文。(附导学稿)(1)正确读写本课词语。(2)了解书信主要内容。(3)根据需要质疑、探究。(4)搜集资料,独立或合作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联系上下文、使用工具书与生活相结合,理解不懂的词句。(6)写写对课文的理解,做旁注。(7)融入情感,朗读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名言引入,找出呼声,激发情感1.名言引入: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和平。二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周恩来总理也说过“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肤色,四海之内皆兄弟”,意思是希望天下的人像兄弟一样亲。然而,有些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地发动战争。有一个中国孩子的父亲就是因为战争而牺牲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听听这个孩子的呼声吧?2.师板书课题。抓住“呼声”,让生画出文中句子。师板书“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二、配乐朗读,体会呼声,迸发情感这个环节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过程,教师只有调动起孩子的学习热情,引发他们内心情感的需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迸发出真挚的情感,对后面的远离战争谈和平才有更好的催化作用。1.问题切入,“中国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一个中国孩子的爸爸为什么会在战争中牺牲?”“他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学习1-5自然段,让生用“勾画法”画出文中令自己心动的句子思考、探究。2.交流感悟。抓重点词句,从爸爸深情的目光到肯定的话语,从我和妈妈对爸爸的期盼到爸爸的遗体回国,从爸爸的才华到在维和行动中牺牲,一步步激发学生跟作者的心融入到一起,充满对爸爸的骄傲、自豪之情。3.配乐朗读。用凄美、哀婉的小提琴乐曲声,让学生在意境中体会作者内心的悲痛世界,读懂爸爸呼唤的深刻含义,然后自己配乐读一读,迸发情感。4.词句训练。引导学生从“相约、如约”,知道爸爸的失约是因为战争,从而迸发对战争的憎恨之情,懂得爸爸的死是光荣的。填空练习,训练学生正确运用词语,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三、课件演示,感悟呼声,抒发情感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课件这个重要手段来突破难点。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读懂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体会到战争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残酷的,感悟和平对孩子的重要意义。从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内心深处发出大声的呼唤。形成“从自己到世界,从小我到大我”的情感升华。1.时间切入。从书信时间切入,提问:如果说51年前的孩子们发出和平的呼声,你相信不相信?以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学习第6-7自然段。2.课件演示。通过看史实、读数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让学生感悟战争中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3.提问过渡,学习第8-9自然段:作者决心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他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给加利写信?抓住“为了……为了……为了……”这句话指导朗读,理解感悟。4.探究、质疑:作者写信向加利先生呼吁,可是书信的结尾处却没有署名,写的是“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使学生感悟雷利和爸爸一样关注世界,为全世界的和平而呼吁。5.回顾、总结。以“呼声、呼唤、呼吁”为主线回顾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再一次进行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