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教材分析对周长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基本平面图形和基本度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通过丰富的测量活动,积累测量的经验,掌握初步的测量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什么是周长》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在编排上并没有对周长的概念下严格概念,而是从学生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积累丰富的实际测量的经验,帮助学生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理解周长的意义,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三、学情分析课前,对没有学过周长一课的学生进行调查显示:
调查项目
没听说过周长
听说过周长
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理解较为正确
百分比
67%
33%
17%
课后,对刚学过本课的学生以及学过一段时间的四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
调查项目
理解周长的定义
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忽略 “长度”的要义
能清晰的区分一周和周长
不能清晰区分一周和周长
百分比
35%
65%
17%
83%
备注:甚至有17%的学生认为一周和周长没有区别。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是有困难的,对“一周”和“长度”的认识不清晰。《什么是周长》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周长的概念,所以我认为能结合实例理解周长的含义,体会到周长概念中“长度”的要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另一方面,三年级的学生认知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我将通过结合具体事例和多样形式活动积累关于周长的直接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四、目标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一周。 2.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在活动中感知什么是周长并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 3.在操作、交流活动中,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五、评价任务1.让学生在“指、描、说、摸、辨析”等环节感知“周”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线绕树叶一周、剥离、把线拉直、用直尺测量等活动感知“周长”的要义,积累测量周长的方法和经验。3.对学生在“描、数、辩”活动中的表现作出判断,让学生体会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1情境导入感知一周( 7分 )
师:欢迎大家来到小蚂蚁运动会,小蚂蚁们以树叶的边线作为跑道,你能找到树叶的边线吗?请你来指一指。学生代表指一指黑板上树叶的边线。学生活动1:利用树叶卡片,在学习单上描出树叶边线,并找学生上台展示,交流描边线的过程及方法。(学生交流分享)师:集体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师:教室中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表面的一周呢?师:下面图形有一周吗? 师:那怎样就能让它有一周了呢?
1. 学生能找到树叶的边线并能正确描出其边线。2. 学生能找到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一周并能辨析图形是否有一周。
环节2实践探究认识周长 (21分)
一、活动探究什么是周长:小蚂蚁比赛即将开始,比赛规定谁先跑完一周谁先赢。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选哪一个跑道呢,为什么?(学生猜想)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怎么来验证?学生活动2:1.学生思考交流用什么测量,怎么测量;2.学生进行实际测量过程;二、实际操作,加深认识:那如何得到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呢?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活动3:学生先交流测量方法。之后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实际测量,然后交流测量过程和结果。
学生能理解周长中“长度”要义并能测量出不规则图形和规则图形的周长。
环节3拓展延伸辨析周长(10分)
师:现在大家对周长有感觉了吗?下面这些图形都是由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组成的,你能数出他们的周长吗?要数哪里? 学生活动4:学生动手描出图形的一周,再数出周长,最后交流数的过程。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理解了什么是周长。其实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我想给照片加个边框需不需要周长?我想为小花坛加一圈篱笆需不需要周长?看来周长真的是无处不在,课下请同学们用发现的眼睛找找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周长。
1. 学生能描出图形的一周并能正确数出图形的周长。2. 学生能找到生活中哪里用到周长。
环节4归纳总结(2分)
师:看来大家已经认识周长这个朋友了,那什么是周长呢,“周长”和“一周”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周是图形一周的边线,周长是这一周的长度)。课下完成46页练一练的第1-2题,相信一定难不倒大家。
学生能正确区分“一周”与“周长”的区别。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