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到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种因素,能识别和控制变量,会记录数据和分析数据并能得出合理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对比实验中变量控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1、对科学实验变量的识别与控制;2、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知道增加厚度能显著提高抵抗弯曲能力,而不仅仅是增加。
三:教学准备:
学生(四/五人小组):垫片一盒、塑料盒一个、1-4倍厚纸各一张(2CM宽、带提示线)、2\\4\\6\\8厘米宽的纸各一份、实验记录表
教师:垫片、塑料盒、1-4倍厚纸、不同宽度的纸(2\\4\\6\\8厘米宽的纸各一份)、实验记录表、米尺、PPT。
四、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情景导入:
1、播放桥梁垮塌视频。
2、桥梁垮塌原因解释。(超出承重能力)
3、教师演示纸桥承重实验
4、问:用哪些方法可以增强纸桥抗弯曲的能力呢?
(板书:桥墩间距、材料、厚度、宽度等)
1、看视频
2、思考桥梁垮塌原因:质量、超重……
3、观看老师演示的纸桥承重实验。
4、回答提问:间距、材料、宽度、厚度、形状等
二、新课
一、通过实验材料讨论如何控制变量(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课件展示(增加厚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吗?)
1、问:怎样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需要什么材料?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注:请一两个学生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2、归纳小结对比实验中,必须要不同的因素和必须要相同的因素。
3、提供实验材料给学生选择
4、组织学生评价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
5、师生共议选出可用于实验的不同厚度的纸。
6、选择桥墩
1、回答提问(略)
2、学生选择实验材料
3、学生互相评价选择的材料是否合理。
4、选择桥墩并说明理由。
二、组织学生实验。
1、老师提出实验要求 (“温馨提示”。)
2、组织学生实验
3、教师巡视指导。
三、整理数据,交流提升。
1、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形成初步结论。
2、交流,相互评价,特别是评价数据与结论之间是否相符。并得出最终结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
四、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如果有时间就学生做,时间不足则学生猜测,教师演示)
1、师:做完了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大家还想不想做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做这个实验又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呢?
2、组织学生实验(1/2/3/4倍宽纸能承受几个垫圈?)
3、交流、得出结论
五、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厚度与宽度的实验结果。
形成结论: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
1、学生倾听
2、开展实验
1、学生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交流实验过程、结论。
1、学生思考后回答
2、学生做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
3、整理数据形成结论
4、对比分析宽度和厚度抗弯曲能力的不同。得出科学结论。
三、联系生活
实践运用,巩固认识:
1、观看各种建筑图片,分析为什么横梁要做得厚一些?(或横梁为什么不侧着放)
2、活动研讨:横着掰直尺和竖着掰直尺,哪个容易弯曲。
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四、课外
延伸
谈谈本课的收获?
课后思考:还有没有增加抵抗弯曲能力的方法?(增加宽度、改变形状、材料等)
板书设计:
抵抗弯曲
桥墩间距 纸的厚度 纸的宽度 垫圈位置……
结论:增加纸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