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三课时,是在低年级学习表内乘除法和百以内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教材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汇报结果——尝试应用”,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3.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加、减、乘、除法的实际意义,能熟练地进行表内乘除法,有了运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但把加减和乘除混合在一起去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另外,学生可能会受原有知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干扰,仍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因此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下学习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习目标:1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探索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学习难点:理解“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评价任务: 1、能体会除加、除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能理解数量关系,掌握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一、情境引入
出示课件,观察情境图。1.提问:“原价每本3元”、“现价每本5元”和“现价5本10元”表示什么意思?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从图中读懂数学信息。理解原价和现价的含义,从复杂句子中分析数学信息。学生提出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关注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一:1.提出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钱?)后,要求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2.讨论交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怎样列算式?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方法一:在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表示的意思,再引导他们说一说怎样用算式表示; 还可以怎样列式?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方法二:让学生对应图示,说说每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方法三:结合情境说说思考的过程,以及每部分的实际含义。 3.怎样书写呢?有除法又有减法,先算什么?为什么? 解决问题二:1.出示: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知道哪些信息,需要先求什么3.独立解决4.集体交流重点讨论:为什么先算10÷5,为什么3-要写在10÷5前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什么?5.集体计算3-10÷5。
独立列式解决问题。三种方法:1.直接画图解决问题 画图并分布列式解决问题2.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再次体验运算顺序,根据算式说说每部分的实际意义,并算一算。 读题明确题意。 分析题中要求。 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对于画图策略的应用。 关注交流讨论的实效性。 关注学生对于算式意义的理解。 关注算理的理解。 渗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通过计算全班体验先除后减的运算顺序。
三、讨论总结
哪种做法对?让学生说一说,选择合适的方法判断算式的正误。适时追问: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你有没有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总结除加、除减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在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不参加运算的部分照抄,保证等号两边相等。
强化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分步: 10÷5=2(元) 综合:3-10÷5 3-2=1(元) =3-2 =1(元 ) 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