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选择一个,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小结,从童话故事的奇妙想象和引人深思入手。)二、读好课题,为阅读奠定基调:今天我们要读的童话故事叫作《那一定会很好》。(板书课题)谁来为大家读读?(引导读出信心、乐观之感)到底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三、默读课文,抓线索了解经历。1.自读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写了谁的故事,要是觉得哪个词特别新鲜、有趣可以用横线画下来。2.同桌交流:同桌两个人交换课本,读读对方画的词语,和你画的一样吗?如果觉得那个词语好,你也可以在自己的书上补充一下。3.全班检测:老师也找了一些词语,看看和你的一样吗?(课件出示:包裹 缩成一团 根 茎 叶 锯子 斧子 手推车 吱吱嘎嘎 拆)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正音。)这么多词,你能记住哪几个?(学生发言,指导归类识记,建立与课文的联系。)4. 读了课文,知道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吗? (一粒种子)试着再说清楚一点,一粒种子的什么?(引导发现“变化”)那请你赶快找一找,这粒种子先后变成了什么?能不能圈出来具体的事物。(学生捕捉信息:种子--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贴词卡。)看着这些词,你能说说这粒种子最后到阳台上经历了什么过程吗?(引导学生用上顺序词,表述整个过程。)这是最简单的说法,但是会有人听不懂。你觉得哪里没说清楚?(引导发现要说清楚为什么变化和怎样变化。)出示第一部分:种子为什么会变成树?又是怎样变的?你觉得要说清楚,还需要加入哪些词语?试着找一找,用词越少越好,但是要准确。(引导学生发现:站起来,呼吸空气,努力生长。分为想法和做法。)你试着用上这些词再来说说,种子是怎么变成树的。(引导学生借助表示想法和做法的词进行语言表达。)这样说,就算没有读过这个故事的人也能听明白。你还想试试吗?(课件出示第二个情节)请你拿出铅笔,再去读读书上第二部分的内容,画出你认为能够表示原因和过程的词语,然后连起来说一说。(指名汇报,其他同学评议是否说清楚了。)剩下的两个变化同桌两人每人读一部分,自己勾画关键词,然后讲给同桌听。(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的经历。)四、读好重要语句,感受人物心理:1. 这个故事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每次的变化都不一样。可是在故事里,也有一样的地方,谁发现了?(引导学生发现种子每次都想法都是“那一定会很好”。)2. 出示文本中的四句话,指导朗读:“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引导学生结合提示语和上下文读好心理活动。)五、欣赏趣味情节,感受童话想象: 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那一处你觉得最有趣? (学生个性化阅读分享,感受童话奇妙的想象,关注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