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中的孩子》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注新闻的意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先进行积累、感受,再尽情表达,最后尝试写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情感,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教学重点:在写作过程中,内容要具体,要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吗?讲了谁的什么故事?(集体回答)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同学们谈一谈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指名交流)
3.教师讲述:1937年的中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就在“南京大屠杀”的前三个多月,日军还残忍地轰炸了上海火车南站,现在让我们一同去回顾这段历史。(出示课件)
4.谁知道这张老照片拍摄于什么时间,摄影者是谁?孩子们,你们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车站为何这般模样?孩子又为何孤苦无依?就让们走进这幅图画,一起去看看废墟中的那个孩子,来完成这次习作。
二、指导观图,获取信息
1.请同学们学习习作提示,看看有哪几项要求?(师生交流)
2.同学们,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片废墟中,大家都看到了什么观?(师生交流)
3.这样的观察有点乱,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
4.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呢?(从远到近)(废墟--孩子)
5.说说你都看到什么?(师生交流)
6.繁华的火车站瞬间化为废墟,热闹的人群顷刻间死一般的沉寂。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段音频,带大家回到1937年8月28日那一天。(播放音频)
7.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一阵狂轰烂炸后,摧毁了多少建筑物,牺牲了多少善良的市民,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静。突然,在这片废墟中传来一阵阵孩子的啼哭声,看,他正在坐在铁轨中间呢!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一句话概括)
8.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个孩子呢?
9.根据这几个观察点展开讨论,将这个孩子的形象描述得更加具体生动。(学生汇报)
三、展开想象,探究因果
1.这个孩子真太可怜了,想象一下他此时此刻在哭喊着什么呢?
2.听到这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孩子的父母去哪里了?为什么他会坐在这儿哭呢?
3.多么可怜,多么无助的孩子,那他以后的命运又将如何?
4.小男孩的命运终究如何,饿死,冻死,或是被好心人收养,可是战争使他永远失去快乐的童年了此景此情,你想说些什么?
5、我们在口语交际中,我们练习了小小发布会,假设图片中的内容发生在今天,我们能不能发布一则新闻呢?如何发布呢?
四、课堂习作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个别同学口头叙述,教师点评。
2.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五、自我修改,完成习作
1.自改作文,完成习作。
2.教师批改后,学生再次修改。
板书设计:废墟中的孩子
时间:1937年8月28日
地点:上海火车南站
人物:痛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