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比例的分数形式;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难点】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组成比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 复习比例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根据比的性质填空。(1)2∶7=14∶( )=( )∶14(2)4∶5=20∶( )=( )∶202.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各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1)2∶5和8∶15 (2)0.4∶2.5和4∶25[设计意图] 两个题目都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有关,为新知识的学习找到了切入点。二、导入新课1.复习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师:上一节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知道两个比怎样才能组成比例,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各组的比能否组成比例。(1)0.4∶和1.2∶2 (2)和预设 生1:根据比例的意义,第(1)题,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都是0.6,所以(1)题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生2:我来回答第(2)题,我也利用比例的意义,求出=5,=6,这两个比的比值不相等,所以第(2)题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师:这两名同学回答的真好,有理有据,让我们为他们的表现鼓掌!2.揭示课题。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用另一种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预设 生:想知道。师:那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 复习学生已有的知识,唤醒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教师的提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新知识开了一个好头。。三、教学新课:(一)、自学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项、外项、内项。1.阅读教材第41页,认识比例的项、外项、内项。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预设 生: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4∶1.6=60∶40)2.4和40是外项;1.6和60是内项。 3.比例的分数形式。师:同学们,上面的比例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2.4和40仍然是外项;1.6和60仍然是内项。[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简单易学,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会很容易掌握,所以我采用了这种自学汇报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意训练学生自学的方法,使之逐渐形成一种自学的能力。(二)、学习例1,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1.PPT课件出示例1,明确要求。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1)2.4∶1.6=60∶40 (2)=2.4×40=96 3×15= 1.6×60=96 5×9= 师:理解题意,你知道了什么?预设 生:要求我们计算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2.探究规律。 (1)观察第(1)小题。师:观察第(1)题,你发现了什么?预设 生: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等于96。(2)计算第(2)小题,你发现了什么?预设 生:两个外项的积是3×15=45,两个内项的积是5×9=45 。师:你发现了什么?预设 生:这个比例中,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3.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师:你能举一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吗?预设 生:8∶3=40∶15两个外项的积是8×15=120;两个内项的积是3×40=120.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也等于两个内项的积。4.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师:通过对例1的探究和同学们的验证,我们发现了比例的另一个特点,同学们能说一说吗?预设 生:我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内项的积相等。师:是的,我们把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5.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预设 生:a∶b=c∶d a×d=b×c师: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用比例的意义之外,还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就看两外项之积与两内项之积是否相等,这种方法判断更简单。[设计意图] 这部分设计流程:观察——探究——发现——总结,无形中训练提高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四、课堂练习:1.教材41页“做一做”。2.教材43页第5题。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请看板书,说一说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学习的知识有哪些?预设 生1:在这节课中我们第1 个学习的是比例的组成,把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生2:第2个学习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生3:又学习了一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就看两外项之积与两内项之积是否相等。六、布置作业作业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4,6,7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