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之《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与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写字姿势要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两则文言文分别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牧童指出名画错误的故事。重点是正文,感受人物的心情,想象故事中描述的美好景象,体会艺术之美,背通《伯牙鼓琴》。3.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学的知识和应掌握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些衔接的问题。因此需要为学生打好基础,让他们在掌握基本字词知识的同时,学习阅读此类记叙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构建阅读的支架。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文章与自身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身边事物的乐趣。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评价任务1. 学习生字词语。2. 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3.会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课题。 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3.了解戴嵩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⑵这幅画上是什么?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对课题进行质疑
出示戴嵩和《斗牛图》的相关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画家和作品的地位,为下一步表现牧童的大胆行为蓄势,能更好地表现中心。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 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3. 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⑵这幅画上是什么?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模仿教师自由练读 同桌互相解疑释惑 解答问题 谈体会
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并且读出节奏,实际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可谓水到渠成。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互相讲故事背课文
背诵情况
板书内容
书戴嵩画牛杜处士 好 锦囊玉轴 戴嵩 《牛》 牧童 笑 掉尾而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