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
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四篇课
文分别是《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其中《古诗词三首》编排了《宿建德江》《六月二
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和诗词通过描绘绮丽的风光和奇妙的经历,激发学生的
想象力,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丰富的情感表达。《草原》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
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丁香结》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主要
写了作者看到丁香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并由此开始了人
生的体悟。作者由花想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发出了生命需要“结”,否则人生就平淡无味的认
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古诗词三首》编排了三首古诗词,《宿建德江》通过描写
夜宿江边沙洲,旷野里孤月相伴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忧愁,对故乡的思念。《六月二十七日望
湖楼醉书》通过描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和作者对自然变化的赞叹。《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作者围绕“夜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抒发了
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花之歌》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通过独特的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
言、清新的笔调描绘花的独特之美,同时借物喻人,表达了对光明的向往。“习作”部分要求我们发挥想
象,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1.会写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文章的语
言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自然段及古诗。
4.习作时能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变形后的世界,同时掌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的写作方法。
5.积累好词佳句,并学习使用排比句。
6.学习使用分号。
重点
1.会写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
《草原》2 课时
《丁香结》2 课时
《古诗词三首》2 课时
《花之歌》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1 草 原
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
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
写草原迎客场面和宾客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
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到过内蒙古大草原的学生不多甚至没有,但是通过很多草原歌曲、北朝民歌《敕勒歌》以及影视作品
等,学生会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一定的了解,也会产生兴趣。因而,本课的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
学本课时,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草原的美,在自主创设的情境表演中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有关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
情。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朗读指导。
4.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1.会写“毯、陈”等 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陈列”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 1 自然段。
3.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
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2.通过朗读与摘录,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重点
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体会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歌曲《天堂》,关于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草原的相关信息。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毯、陈”等 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陈列”等词语。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重点
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理清文章结构,展开想象,再现情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谁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草原或将自己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
诗句、歌曲等交流一下?
2.播放歌曲《天堂》。
3.出示课题,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
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词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生字词):绿毯、陈列、衣裳、彩虹、马蹄、豆腐、稍微、微笑。
指导书写:“毯、腐”是半包围结构,“微”是左中右结构。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多音字):勾勒、蒙古包、好客、同行、似乎。
指导读准词语中的多音字:勾勒(lè)、蒙(měng)古包、好(hào)客、同行(xíng)、似(sì)乎。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理清作者参观访问的经过,试着概括课文是从哪两个方
面来介绍草原的。
4.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归纳。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景物美 人情美)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美”
1.自由朗读课文,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找一找,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
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
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A.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B.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的草原,说说你能看到什么。
C.出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D.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A.反复读这个句子,哪个词用得最巧妙?(绣)
B.出示课件,让学生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的情境还可以比作什么?
C.让我们用朗读告诉大家这美丽的草原之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
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B.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C.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1)回顾第 1 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
(2)交流小结: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的;每写完一处景物,既是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
又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草原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景物美——人情美
第二课时
1.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蕴含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团结民族的教育。重点
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试背第 1 自然段。
2.导入:上节课,草原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感受蒙
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人民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
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A.“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客人的急切心情。
B.“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草原人民?(一是因为草原人民穿着各
色的衣裳,二是比喻草原人民的热情。)
C.“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
有什么样的感受。(热闹的场面,热情的草原人民。)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两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
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理解“会心”, 知道“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的含义。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2~4 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深情
激越的赛马、香醇的奶酒、嘹亮的民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
主客要分别了。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逐字逐句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
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
上,大家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分别呢?所以尽管夕阳已经西落,
大家仍然谈兴正浓。
3.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
说的话。
四、回顾全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
2.讨论: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草原的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单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还写了什么?(再读抒情的句子)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草原人民的热爱。)
3.师小结: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但草原的人民更是可爱,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
短短的一次访问,不但增进了我们两族人民的情谊,更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大草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
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
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
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充分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
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2 丁香结《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
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人生的体悟。从古人
的“丁香结”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
则人生就太平淡无味的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六年级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体悟
出作者由花及人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并能够获得自己对人生情感的体验,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会朗读抒情散文的方
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研读、精读、品读,品味文中传神、优美的语句。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缀、幽、笨拙、伏案”等生字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缀、幽”等生字,会写“缀满、幽雅”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3.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重点
1.会写“缀、幽”等生字,会写“缀满、幽雅”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难点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
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
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字词: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回答)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 6 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
花。(主体写丁香花的样貌。)
第二部分(第 4~6 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
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
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
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
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喜欢的段落。
丁香结{丁香花的样貌
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第二课时
1.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
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
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 1 至 3 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 1 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 2 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 3 自然段描
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
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
丁香。
这两句话写了丁香花的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
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那十字小白花,那样
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
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6.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分别指哪种感觉?(视觉、嗅觉。)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7.再指名读第 1 至 3 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 4 至 6 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
结的感悟?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 4 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
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
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纱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指名回
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用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
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 5 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讨论交流。
(2)师指导明确。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 6 自然段。
(1)默读第 6 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学生交流,师适时点拨:作
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纱》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
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指名读,
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生交流)
师呈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 6 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
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
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
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
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
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四、布置作业
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Error!有“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我在《丁香结》这篇课文中设定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优美语句,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
法,课后能够模仿课文描写景物的小文章。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把课堂的主动权给学生,我采取了合作
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扫清教学障碍,这样才能让
学生上课专注品味文章的语言。其次,通过展示古文中的丁香形象,并与课文中的丁香进行比较,帮助学
生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编排了三首古诗词。《宿建德江》通过描写夜宿江边沙洲,旷野里孤月相伴的景色,
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忧愁,对故乡的思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描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
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和作者对自然变化的赞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围绕“夜行”的所
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抒发了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高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诗词内容。但是,学生
对诗词的感受力不是很强,怎样让学生走近作者,感受诗词中的深刻内涵,使其与诗词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在“用情感悟”上下功夫。
学习古诗词,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课文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看图,感悟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理解,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
1.会写 3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词的大意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评读、悟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了解诗词的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积极主动积累诗句。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词的意思。
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 3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历史上的许多诗人、词人,触景感怀,用生花妙笔写
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怀吧!(板
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朗读《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要求读
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学习《宿建德江》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1)出示课件:孟浩然图片,学生交流关于孟浩然的资料。
(2)解诗题,读诗题。
(事件:宿;地点:建德江。朗读节奏:宿/建德江。)
2.师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让学生听清节奏,生说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合作探究,领悟诗意。
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感知诗词大意。
(2)交流自己独到的见解,说说从诗词中看到了哪些美妙的画面,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体会到了哪
些特别的情感。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指导。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谁能描述一下自
己闭目看到的事物。(生自由说)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
(孤独、沧桑、凄凉。)
(3)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受读到诗的字里行间。(生齐读)
(4)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
(5)“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
中哪一个字可以看出来?(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而
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6)“日暮”是日落黄昏时分,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7)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这愁绪向
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5.师小结: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
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6.配乐朗读,指导背诵。宿建德江
烟渚 日暮 野旷→愁←天低树 江清 月近人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默写《西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默写《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宿建德江》。
2.上节课我们所学的《宿建德江》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秋江暮色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
两首诗词,去感受别样的自然风光。
二、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课件:苏轼图片,学生交流关于苏轼的资料。
(2)解诗题,读诗题。
(写诗的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地点: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市西湖畔;心情:醉
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朗读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让学生听清节奏,生说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合作探究,领悟诗意。(过程同第一课时)
4.交流汇报,相机指导。(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生自由说,师适当点拨)
写的是西湖雨前、雨中及雨后之景。
①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
②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跳珠”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
形容?
(雨点大而猛。倾盆大雨、狂风骤雨……)
③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
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体会诗人心境的舒
畅。)
(2)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说说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可以看出。)
(3)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比喻的好处在哪儿?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4)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喻,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5.师小结:醉于酒,更醉于景,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
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6.再读古诗,感悟诗情。(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等)
7.指导背诵。
三、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课件:辛弃疾图片,学生交流关于辛弃疾的资料。
(2)同学们,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词牌名:西江月;
时间:夜;事情:行;地点: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2.师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让学生听清节奏,生说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
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合作探究,领悟诗意。(过程同第一课时)4.交流汇报,相机指导。
(1)品读上阕。
①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官,去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②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
③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描述,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
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切。)
(明亮的月光惊醒正在休息的鹊儿,在微微的凉风下,可以听到蝉儿的鸣叫声。闻着清新的稻花香,人
们开心地谈论着丰收年,耳边还传来阵阵的蛙鸣。)
④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
(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2)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①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什么?
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他急切想找到避雨的地方。)
②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
③从“路转溪头忽见”可以体会到词人什么样的心情?(找到避雨处喜出望外的心情。)陆游有一句诗,
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④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喜悦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指名读,比赛读)指导背诵、默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Error!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Error!由于以往教学一直都在渗透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所以我放手让学生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自学。学生
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抓住相应的字眼或关键词,品味到了古诗词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在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想法;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更是异彩纷呈,充分
展示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
情入境,并且当堂就完成了背诵。
4* 花之歌
《花之歌》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
声。本文也是借花喻人——看似写花,实为写人,诗人通过奇特的联想和想象,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出了对
花的欣赏与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通过对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结合词句展开想象的能力。本课想象奇特,画面感强,
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文字想象画面,然后品读,引导学生就文章内容谈出个性化的
感受,体会花的美好。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花独特的美,体会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
2.通过自主品悟,继续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3.赏析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阅读相关的美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品悟,继续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赏析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有阅读相关美文的兴趣。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花独特的美,体会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
难点
继续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并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纪伯伦的相关资料,找一些纪伯伦的作品读。
1 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谁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学生自由说)有一位黎
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
篇文章《花之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文,明了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描写花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并随机板书。(课文采用比喻的手
法把花比作什么?又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花干什么?)
三、赏析语句,品味花韵
1.导语:让我们静下心来品读文字,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情感。
师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找一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下你阅读后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还可以把它记在自己的心里。
(3)学生自读自悟,找出重点语句做标记。
2.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重点交流“花是什么”。
(1)是大自然的话语。“说出来”“收回去”“藏在心间”“又说一遍”指的是什么?
(2)是星星。坠落的星星是什么样的?谁能为大家描绘出来?
(3)是诸元素之女。四季有什么寄语?
(4)是礼品,是冠冕,是祭献。人们用它分别表达什么样的情谊?除此之外,你还想象到花是什么?试用同样的方式表达。
四、体会情感,释题
1.“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歌》?
3.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五、自学阅读链接
节选文章写了什么?哪些句子感动了你?请读一读,说一说。
花之歌
Error!花的态度
花的精神
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以美妙的比喻启示深刻的哲理,诗中花的形象是伟大的、积极乐观的,既给人
以审美愉悦,又启迪生活理趣。这篇散文诗借花的品格写出了一种神韵和品格,为学生们树立了高尚的人
格理想。此外,诗中排比句式的连续运用,使本文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呈现出浓郁的诗情画意,这
一点是学生可以学习借鉴的。
习作:变形记
这次习作是想象作文,要求我们结合《花之歌》这篇课文,发挥想象,想象自己可以变成另一种东西,
然后把在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学生选择变成的东西可以是自己所熟悉或者感兴趣的,比如蚂蚁、路灯、
星球等。这次习作,旨在让学生学习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热爱
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学生在学习《花之歌》一文时已学习了一些激发想象的方法,如配乐朗读时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
自己的想象。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教师在习作中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亲近自然、观察事物的
生活经历,充分发挥想象,对于本次习作“变形记”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1.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角色,抓住相关的事物展开合理的想象。
2.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叙述想象的事物。3.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记叙要具体,将想
象的事物的特点写详细。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口头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乐于表达、倾听的能力。
2.围绕变形后的事物,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修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在教学过程中,先进行积累、感受,再尽情表达,最后尝试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情感。
重点
想象自己变形后的情景,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
难点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阅读相关想象类作文,并做好摘录笔记。
2 课时
第一课时
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说一说自己想变成的东西,活跃学生思维。
2.引导学生通过定向阅读,领悟写想象类作文的方法。重点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说一说自己想变成的东西,活跃学生思维。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定向阅读,领悟写想象类作文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相信你们在学习了《花之歌》一课后,一定对作者的丰富想象感到赞叹不已,对自然世
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现在,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随意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你会变成什么呢?(指
名回答)
二、指导阅读,小组交流
1.教师检查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作文的摘录笔记。
2.就检查情况开展课堂讨论,激活学生的记忆表象。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想象类作文,想一想:在你读过的这类文章中,
哪些人或物或现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象类作文与一般的写人、记事、
写景、状物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3.想想:我变成了什么东西,我在变形后的世界里会做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
师:请 4 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自己变成了什么?当一个人说的时候,其
他同学注意听。听清之后,你也可以向他提问题,来帮助他丰富变形后所做事情的过程。
教师相机点拨:变的东西可以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
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等等。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主题可以涉及自然,
也可以涉及环境等。
4.小组选代表交流:同学们交流得非常愉快,谁愿意把你们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分享?
5.其他同学倾听——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三、归纳小结,揭示写法规律
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要写好这次作文,必须把握哪几点?在组织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教
师进行归纳小结,并揭示以下写法规律:
1.确定自己想变成的东西,选择变成的东西
是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
2.想象要大胆、合理,想象的世界、经历要有理有据,情节要生动有趣。
3.注意角色的转换,变形后的体验要符合角色身份。4.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变形后对世界的感受。
变形记
Error!
想象大胆、合理
有理有据
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1.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2.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表达出自己的美好心愿。
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难点
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表达出自己的美好心愿。
一、启发谈话,指导选材
同学们,写想象类作文,发生什么都是可以的。如果你学习感到困倦,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
鸟,一条鱼,一只老鹰……如果你看到病人在饱受病痛的折磨,可以想象自己是一盒药;如果你看到晚归
的人,可以变成一盏灯为他们带去光明;也可以变成一棵树,静静地听人们在树下乘凉的时候讲述过去的
历史……每个人的关注点、兴趣爱好不一样,生活经历不一样,想变成的东西也是各式各样的。现在请同
学们将黑板上的题目补充完整。
1.我想变成________
2.引导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说说自己选择变成这个东西的理由。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从教材列举的四个话题中任选一个,或者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确定写作
材料。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师生以“地球的自述”
为例探讨习作的构思:
(1)地球上有些什么?(江河湖海、高山、田野等。)(2)这些常见的事物地球会怎样表述,选用什么方式表述?(启发学生用学过的拟人、排比、比喻等修
辞手法。)
(3)地球通过自述想表达怎样的情感?(环境保护,热爱自然。)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回顾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
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
感。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4.课堂交流。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如何修改的过程和理由。
5.对修改后习作有明显进步的予以表扬,进一步调动学生修改习作的积极性。
四、指导评赏,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师生进行示范性评赏。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方法体现出的“独特感受”。
4.将班级优秀习作汇编成册,在班内或校内传阅,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五、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习作,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变形记
地球的自述{说什么:江河湖海、高山、田野
怎么说:比喻、拟人、排比等
为什么说:保护环境、热爱自然
我在教学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让他们发挥想象自己要变成的东西,然后说
出与变形后相关联的事物,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展开联想,并进行大胆地表述。充分发挥交流的功效,让
学生相互启发,想象出奇特的画面,将这次的习作写得形象、生动。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分别从交流、表达、
积累三个方面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强化。“交流平台”通过课文《草原》《丁香结》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阅读文章的方法: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联系生活经验、运用联
想法帮助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词句段运用”则要求学生体会排比句的好处和学习使用分
号,通过学习路牌地名的拼写方法,知道用拼音规范地拼写自己的名字。“日积月累”则引导学生通过学
习、积累《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本单元的文章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大胆,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此前,学生在反复朗读课
文时对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语文园地比较容易。
1.借助教材提供的语段,读品结合,讲练结合。
2.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用联想的方法读书,培养在阅读过程中思考的习惯。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运用排比的好处。
3.学习使用分号。
4.学会用拼音规范地书写名字。
5.读背并积累古诗。
【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在运用中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喜爱读书的兴趣,养成善于联想、乐于积累的习惯。
重点
体会排比句的好处,学习使用分号,规范地使用拼音。
难点
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掌握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关注路牌的书写,搜集排比句和自己喜爱的古诗词。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善于思考的阅读习惯。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运用排比的好处。
重点
1.掌握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方法。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运用排比的好处。
难点
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带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姿。或徜徉于一望无际的大
草原之上,或流连于清香扑鼻的丁香花丛中,或摇曳在无限苍穹之下……这些文章语言优美,画面生动,
但我们怎样读懂这些课文呢?(生交流)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交流平台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说说“交流平台”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平台”主要侧重于指导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方法。阅读文章,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
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
且还可以活跃思维,激活创造力。
3.小组交流教材提供的例话内容。
4.提供范例《厄运中的海伦》,指导学生思考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想。
5.全班交流:怎样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实际想开去。(2)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
6.小练笔:指导学生选择一篇课外读过的文章,把读后想到的写下来。
三、词句段运用
1.师:大屏幕上展示的是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句
子,并说一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句子 1: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
母爱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
句子 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
我爱我的妈妈!
生 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 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母亲对“我”的爱,而且运用排比句后感情更强烈。
生 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师:很好,你们能发现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以后就可以在我们的作文中多用排比句。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上的排比句。并仿照下面这个句子,说出更多的句子。
希 望 是 春 天 刚 探 出 头 的 小 草 ; 希 望 是 春 天 归 来 的 燕 子 ; 希 望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 1:希望是春天刚展开笑脸的桃花。
生 2:希望是春天刚扎好辫子的柳树。
生 3:希望是春雪覆盖下努力生长的麦苗。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3.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学生自主归纳:
(1)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必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词句段运用:排比句{特点:句式相同 三个或以上
好处:顺口 流利 感情强烈 第二课时
1.积累本单元好的词句和段落。2.学会用拼音规范地书写名字。
3.认识分号,学会使用分号。
4.积累《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重点
1.积累本单元好的词句和段落。
2.学会用拼音规范地书写名字。
难点
1.认识分号,学会使用分号。
2.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这是什么符号?(课件出示分号)你们认识它吗?对了,它就是分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的
使用方法。
二、词句段运用
(一)走近分号,了解运用
1.分号不同于顿号、逗号,它是句内最长的停顿,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2.那么,什么是并列分句呢?如果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小句子组合而成,这些小句
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就叫并列分句。
3.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句:
例 1: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
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这段话描写了女孩两种不同的动作,由两个并列关系的分句组成。我们再看——
例 2: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
中醒来……
这段话是由几个小句子组合而成,为我们列举了几种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里开放的现象。这几个小
句子就是并列分句。
4.请再读一读上面的句子,想想:这些并列分句所描述的对象有什么不同。
5.例 1 描写的都是女孩的捡槐米的不同动态,例 2 描述的是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不同。那么,在哪
些情况下用分号呢?(1)当我们进行不同事物间同类状况的类比时,可以用分号。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的句 1。
句 1 描述的是“我”在不同空间和时间的表现与状态。两个分句里,逗号前面的文字表示空间或时间,
逗号后面的文字表示行为与状态,句式相似,非常有意思!
(2)当我们描写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描述时,可以用分号。请同学们快速朗读教材中的句 2。
句 2 主要写的是太阳的热量被吸收的不同情况,属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使用了分号。
6.教师小结:关于分号的学问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慢慢体会,逐渐学会运用。
(二)认识路牌,掌握汉语拼音拼写规则
1.老师带来了一段马路的视频,里面有很多马路的标记,我们一起来找找有哪些路牌。
2.路牌上有些字我们还没有学习,大家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认识?(借助路牌上的拼音。)
3.大家注意到路牌上的拼音书写有什么特点吗?(生发言)
4.对的,大家观察得很仔细,路牌上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写字母,且专名与通名要用空格隔开。大家
还观察到哪些全部用大写字母拼写的现象?(广告、标题、书名。)
5.大家掌握了地名的书写规则,那你们知道怎么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吗?
6.学生学习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教师巡视察看。
7.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指导:名字的拼写,姓和名要分开写,每个部分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如“王芳 Wánɡ Fānɡ”“司马相如 Sīmǎ Xiànɡrú”。
8.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对照自己拼写的方式,检查修正。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在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众多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
发情感,留下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
2.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古诗《过故人庄》。
3.学生自由吟诵,并尝试理解。
4.交流反馈。
(1)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吗?(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3)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①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才
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
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论家常事。)
5.欣赏美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体会诗歌对仗的美丽。
(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合”对“斜”。“合”,写
出村边绿树环绕,自成一个幽静的天地。“斜”,写出城外青翠的山峦遥遥耸立,构成一种旷远的境界。远
景映衬近景,描写出故人村庄环境的旷远幽静,诗人来到这样环境的村庄,自然心情十分愉快,心旷神
怡。)
6.“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些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8.背诵默写这首诗。
语文园地
过故人庄{邀:故人 具鸡黍(事)
见:绿树 青山(景)
话:桑麻
别:重阳日 还来(情)
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
时间。因此我想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
在日积月累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朗读。开始指名读,将近 20 名同学,大家越读越有兴趣。调
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及时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韵。引导学生抓住“邀”“还来”体会故人间的情谊,
引导学生抓住场景想象故人庄的美好。教学效果良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单元概述本单元重点围绕“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这个主题来编排教学内容,旨在带领学生
回顾往昔革命岁月,感受革命者大无畏、英勇豪迈的气概,学习英雄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四篇
课文分别是《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这些课文通过描述当时具有历史性意义的
场面,激发学生感受战士们的雄壮气概,领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其中《七律·长征》生动地概述了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狼牙山五壮士》
讲述了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诱敌上山,痛歼敌人,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最后壮
烈跳崖的故事,表现了这五位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开国大典》记叙
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无比自豪、
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灯光》通过回忆一件关于灯
光的往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联系生活
实际选定一个话题在班级里进行演讲,以此掌握演讲的基本知识,提高演讲能力。“习作”部分要求学生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录一次多彩的活动。“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
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1.会写 30 个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及诗歌。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脉络,能够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4.体会课文重点段落的含义,感受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5.了解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并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记一次活动。
6.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先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重点
1.会写 30 个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脉络,能够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把历史留在心间,感受革命者英勇豪迈的气概。
难点
了解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并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记一次活动。
《七律·长征》 2 课时
《狼牙山五壮士》 2 课时
《开国大典》 2 课时《灯光》 1 课时
口语交际 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5 七律·长征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
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
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承接“千山”,运用夸张手法,在抑
扬之间显出红军的伟大。颈联承接“万水”,在天气状况与心理感受的对比中显现红军的神勇无比。尾联
以“尽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也有一定粗浅的了解,在初读课文后
又加深了解了这段历史,这些为学生学习和继承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做了铺垫。教师
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教学,借此拓宽学生的知
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为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创设各种教学
情境,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读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体现高年级“读”与“悟”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书声琅琅的语文世界里,性情得到熏陶,素养得到提高。
【知识与技能】
1.会写生字,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诗句,分析诗句,给诗分层,归纳各层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
思想感情。
难点
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
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高昂气概。
教师:中国地图;准备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的有关影像资料。
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 3 个生字。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难点
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
的收获。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电影《长征》相关录像片断。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影片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
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在 1935 年红军长征即将结
束时写下的,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工农红军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3.通过本课和课外资料,展示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学生交流长征资料。)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红军第一方面军
于 1934 年 10 月从福建西部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
云南、甘肃、陕西等 11 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
追堵截,连续行军约二万五千里,终于在 1935 年 10 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 年 10 月,红军第二、
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泥丸(wán) 云崖(yá) 岷(mín)山
磅(pánɡ) 礴(bó) 逶(wēi) 迤(yí)
(2)认清字形。
①区分不同结构的生字。
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3)规范书写。
(4)理解词语。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形容山无数、水无数。
等闲:平常。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细浪:小浪花。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5)朗读诗歌。
三、细读诗歌,了解诗意
1.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共几句,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第二句的意思: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
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是在脚下滚过的泥丸。第三句的意思: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
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
深深的寒意。第四句的意思: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红军个个笑逐颜开。)
2.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句,总的指出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第二部分是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表现,承接上一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分是
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3.教师点拨: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
联、颈联、尾联。
四、有感情地朗读,总结全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3.小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展现了一幅又一幅的战斗图画。
五、布置作业,指导写字1.熟读课文。
2.指导书写生字。
七律·长征
第一部分(首联) 总起 不怕远征难
第二部分(颔联、颈联)
不怕难{腾细浪 走泥丸
渡金沙 夺泸定桥
第三部分(尾联) 总结全诗 尽开颜
第二课时
1.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
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1.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概括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烘托氛围,导入新课
1.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 1935 年 10 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
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
大诗篇。
2.欣赏《七律·长征》。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七律·长征》,边读边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师指名读第一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无数山,无数水,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的意思。诗句告诉我们,红军
在长征途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这不仅仅包括自然界的险阻,还包括军事上的激烈战斗和政治上的复杂斗
争。但是红军战士们把这些都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你体会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从哪里体会到的?
(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只等闲”一词中体会到的。)
过渡: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提示。
(1)朗读全诗,想一想: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
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成果。
(1)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 b.疾跨乌蒙山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e.喜踏岷山雪
(2)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读读颔联,体会诗句的含义。
(“逶迤”“磅礴”都是形容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雄伟。“细浪”“泥丸”形容水很小,山很小,这是红
军眼里的山。写山大,表现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小水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平常常的事的英雄
气概。)
②有感情地朗读颔联,体会精神。
(颔联不仅写出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3)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朗读颈联,联系具体事例,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金沙”“大渡”是“万水”的代表,从“暖”和“寒”字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情感。“暖”字表达了
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寒”是指泸定桥横空高悬于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抽掉,
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怕牺牲,终于夺下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
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②有感情地朗读颈联,体会思想感情。(从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4)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仅仅是山、水等自然条件的困难吗?还有哪些困难?
(比如在长征途中,每日天上有几十架敌机的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
尽的艰难险阻。)
(5)再读颔联和颈联,体会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齐读尾联,体会长征即将胜利时人们的心情。
(这一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
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尽开颜”表现了红军历
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四、激情吟诗,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运用停顿、重音等技巧,再现诗中意境。
2.配乐朗读,练习评读。
3.背诵全诗。
五、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他用凝练的诗句将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所经历
的艰难险阻进行了高度概括,主题鲜明,生动形象,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拓展阅读。
学习了《七律·长征》,学生们初步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
概。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作品《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等,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七律·长征
Error!豪迈气概
乐观精神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
英勇无畏的气概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写
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默写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
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效果突出。
6 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敌人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晋察冀
根据地,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为了掩护群众和主
力部队安全转移,诱敌上山,痛歼敌人,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最后壮烈地跳下悬崖的故事,表现了
这五位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预习课文的能力,自学生字能力较强,对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也
有一定的把握,能针对课文质疑问难者占 80%以上,但仍有部分学生不愿与同学交流,不乐于表达。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字词的理解和动情地朗读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自主探讨,在总结问题的基
础上理解课文人物,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使情感得到升华。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和激昂的
朗读带领学生进入曾经的战争年代,体会战士们的爱国热情和他们对待革命严肃英勇、视死如归的英雄气
概,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深化文章的主题。
1.初读课文时,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画出令人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
2.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看
图画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细读课文时,图文结合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引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
的内容,并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到一些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如按事情发展顺序;详略得当;借助动作描
写、神态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点面结合等,并适当进行小练笔。
【知识与技能】
1.会写 15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日寇、晋察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清课文脉络,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结合课后练习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伟
大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勇于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
2.理解课文中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
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难点
1.体会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勇于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搜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 15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日寇、晋察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
分段,概括段意。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狼牙山风光图片,请学生欣赏。
2.导语:同学们欣赏了这组风光图片后,你们一定被那绮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这里由于群峰状似狼
牙,直刺云霄,故名为狼牙山。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山上既有流泉飞瀑,苍松翠柏,又有石棋盘、老
君堂等历史遗迹。在巍然耸立的顶峰棋盘陀还有一座五勇士纪念塔,高大雄伟,你们想知道这座纪念塔的
来历吗?今天,让我们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同了解他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板书标题:
狼牙山五壮士)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规范书写,注重积累。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不理解的语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投影生字、新词卡片)
日寇 晋察冀 副班长 手榴弹 抡 全神贯注 棋盘陀 悬崖 沸腾 山涧 雹子 屹立 喜悦
坚强不屈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寇 贯 悬 雹
上中下结构:冀
半包围结构:屈
左右结构:副 榴 弹 抡 棋 沸 涧 叽 屹 悦
②形近字识记法。
换偏旁识字:溜——榴 轮——抡
(3)一字组多词。
(4)规范书写。
(5)理解词语。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崎岖:本文指山路不平。山涧:山间的小水流。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后,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的什么英勇事迹?
(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与敌人血战到底,壮烈跳崖的英勇事迹。)
(2)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接受任务是发生,跳下悬崖是结果,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是经过。)
2.根据前文的学习、分析,给课文分段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六班五位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第 3 自然段):五位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 4~5 自然段):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 6~9 自然段):五位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
3.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结合课后练习 1,请学生试着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可概括为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
4.通读课文,说说哪部分的内容是详写的。
(“痛击敌人”和“跳下悬崖”是课文重点描写的内容,尤其是“跳下悬崖”,是故事的高潮,也是结
束。)
5.分小组朗读课文,圈画出令人感动的语句,在旁作批示,同桌之间分享、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粗略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层次,了解了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文章的表达
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狼牙山五壮士
按事情发
展的顺序Error!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五位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他们
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2.引导学生学生学习本文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串联主要情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讲故事。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五位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
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一、复习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摘抄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请读给大家听。
无所畏惧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奋不顾身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临危不惧 面不改色
2.过渡: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正是这些大气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感人
肺腑的乐章。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到 1941 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板书课
题)
3.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精
神。
(“壮士”表示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课文的字里行间书写着五壮士的英勇豪迈、气壮山河,他们
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英勇杀敌、敢于献身,所以他们是豪杰,是壮
士。)
二、研读痛击敌人,感悟英雄气概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勾画出来,用心读。
1.学习第 2 自然段——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①谁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②课件出示: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
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
德林和胡福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朗读这段话,从带点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痛恨,表现出了五壮士歼敌时的全力以赴。)
③教师引读,指名读,读出对敌人的痛恨。
④A.在五壮士的浴血奋战下,敌人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敌人遭受了沉重打击。从“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
体”看出来的。)
B.“一次又一次”“横七竖八”说明了什么?
(“一次又一次”说明敌人进攻了很多次,被五壮士打退了很多次。“横七竖八”形容敌人的尸体纵横
杂乱,说明敌人损失惨重。)
⑤指名读第 2 自然段。
2.课件出示“引上绝路”内容
①请同学凭自己的理解朗读“引上绝路”部分。(朗读评价)
②读书不光要读,还要想,这段话中的“绝路”是什么意思?(死路)
课件出示——狼牙山顶峰图片
师:这就是狼牙山顶峰,为什么说它是一条绝路?请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
(齐读: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③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班长态度坚决果断,从“斩钉截铁”看出来的。)
④班长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选择走这条路呢?请用书上的话回答。
(齐读: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
过渡:班长心里想的是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的安全,根本没想到自己。
⑤战士们又是怎样想的呢?你通过哪个词知道战士与班长的想法一致?
(“热血沸腾”“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⑥指名读: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注意加点部分,请学生思考、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斩钉截铁”体
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热血沸腾”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
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⑦朗读指导:
读班长的话要坚定、果断;读“热血沸腾”要高昂,表现五壮士高涨的情绪。
教师引读,学生跟读。“走哪条路呢?”(学生接读)
3.自学第 4~5 自然段——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①默读这个部分,体会五壮士是怎样的人?(板书:英勇顽强)
②课件出示:班长砸的画面
结合图片,指导学生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回答:抢、夺、插、举;班长想让最后一颗手榴弹发挥最大的作用。)
③课件出示:
A.“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举起一块石头”哪个句子更好一些,为什么?
(“猛地”“磨盘大的”更能体现班长马宝玉的英雄气概。)
B.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时非常迅猛、有力。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
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④指导练读第 4~5 自然段,指名朗读。
三、研读英勇跳崖,感受勇于献身的精神
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第 6~9 自然段。
2.课件出示:“屹立”图片。
A.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与这幅画面相匹配的语句内容。
(第 6 自然段 1~2 句;利用画面理解词语“屹立”,体会五壮士意志的坚定、不可动摇。)
B.五壮士当时的表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的含义)
齐读这句话。并指导学生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他们为什么有这个表情。
(齐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3.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再读他们跳下悬崖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课件出示:“跳下悬崖”图片
结合这个画面,请学生们再读五壮士跳崖的句子。齐读第 6~8 自然段。4.引读课文: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①从五壮士的口号中,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出了什么?
(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品质。)
②“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
(“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五壮士高喊口号的声音之大、气魄之雄伟。更是在赞颂中国人民的爱国
主义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
四、激发情感,以情促写
同学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聂荣臻同
志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课件出示图片:巍然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五壮士以及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1.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
把想说的话书写下来。
2.请同学们面对这五勇士,面对这纪念碑,读一读你想说的话。
五、教师总结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更多资料。
狼牙山五壮士
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重视抓住重点语句、段落的阅读教学,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中,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
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以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
7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课文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叙述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叙述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叙述阅兵式的盛况;最后叙
述群众游行。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
采。
由于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且课文篇幅较长,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依靠语言文字去感
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侵略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利用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
生想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民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
学目的。
1.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阅读相关书籍、文章,或观看《开国大典》等电影,初步认识新中国成立
的意义。
2.理清课文思路,按照事情发展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本文语言感情色彩浓厚,画面感强烈,因此要加强有感情地朗读的指导。
4.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描写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品读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
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与运用能力。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训练默读,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以及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顺序给课文分段,列出段落提纲,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
义。
重点
1.结合课文,训练默读,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以及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3.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毛泽东领袖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感到激动、
自豪的思想感情。
难点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毛泽东领袖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感到激动、自豪
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卡片;影片《开国大典》;重点语句投影。
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查阅资料。
2 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启发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 10 月 1 日是什么日子吧?(国庆节)1949 年 10 月 1 日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当家做主,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
1949 年 10 月 1 日这一天的盛况吧!
2.板书课文题目:开国大典。(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拼读几遍。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投影生字、新词卡片。)
八盏 石栏 汇集 爆发 宣布 旗帜 阅兵 制服 坦克 距离 隆隆声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盏 宣
左右结构:栏 汇 爆 帜 制 坦 距 隆 射
半包围结构:阅
②介绍识字方法。
(3)一字组多词。
(4)规范书写。
(5)理解词语。
擎:往上托;举。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汇集:聚集。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幕典礼、结婚典礼、毕业典礼等。
排山倒海: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哪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典礼进行时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 1~4 自然段):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 5~10 自然段):典礼开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
读公告。
第三部分(第 11~13 自然段):阅兵式盛况。
第四部分(第 14 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部分(第 15 自然段):写散会的情况。
3.指名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典礼开始,奏国歌;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一说原因。
(群众入场、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升旗鸣炮、阅兵、群众游行,这些场面
既表现出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感人的场面。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1949 年 10 月 1 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它鼓舞着中国人民开创未来,这一天永远载入了史
册。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十分自豪。作为 21 世纪的少年儿童,我们将肩负使命,自强不息,发愤图强。
开国大典{会前(1~4)
典礼开始(详写)(5~10)
阅兵式(11~13)
群众游行(14)
散会(15) }事情发展
的顺序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中场面描写的方法。
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影片导入,烘托氛围
1.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请学生谈一谈影片中的哪一个镜头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人们一齐欢呼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因为这个镜头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回到那一天,感受开国大典的壮观场景。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课文中的场面描写比较多,学生边读边在文中标出场面描写的部分,并思考这些场面
描写的作用。
(开国大典的一个个场面描写都能表现出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
三、想象场景,体会感情
1.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开国大典的每一部分各描绘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人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并说一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3.交流、汇报成果。
(1)第一部分:会场情景。
①个人读第一部分,讨论描绘的场面。
(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绘了会场的布置和汇集的
群众。)
②指名读会场的布置和群众汇集的场面,谈一谈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生 1:虽然典礼还没有开始,但我从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已经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
生 2:会场上群众队伍的盛大,让我们感受到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③体会重点语句。
A.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
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以及“五更天”摸黑
步行的人们,让我们感受到人民的急切心情,他们是那样的激动与兴奋,他们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
影。)
B.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此时人山人海、
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
(2)第二部分:典礼盛况。
①你对典礼盛况中的哪个场面最有感触?用笔画出来,与大家交流。
②体会重点语句。
A.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
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身站起来了。)
B.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
一阵热烈的欢呼。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
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
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欢呼。)
③指名朗读第 7 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
句话。这一宣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这一宣告将传向祖国各地,所以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无比激动的心情。
(3)第三部分:阅兵式盛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想一想这部分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按照阅兵式开始的情况、各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场面记叙。)
②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介绍给同学们,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对检阅队伍的描写,表现出对人民
军队的赞美之情。)
③体会重点语句。
A.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保障。他们不断欢呼、拍手,充分表现出
人民在新中国成立时欢欣鼓舞的心情。)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第四部分:群众游行。
①在群众游行中,你认为哪个场面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②体会重点语句。
A.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
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
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B.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这“光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在众多的场面描写中,我们学习到了哪些场面描写的方法呢?
(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构成了场面,对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就是
场面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四、总结全文,积累拓展
1.总结:难忘的 1949 年 10 月 1 日,人们难忘那历历在目激动人心的场面,更难忘那些为新中国成
立而献身的英雄们,作为 21 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应努力进取,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使国
家更加富强、昌盛。
2.介绍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被压迫的事例,感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开国大典
Error!
场
面
描
写
(中国人民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
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
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8* 灯 光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
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
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的手法“略写”,两相对
比,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
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搜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1.快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对个别重点语句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因此,本课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文中
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与技能】
1.快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表达顺序。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
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快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2.品读重点语句,自读自悟、交流探讨,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受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懂得珍惜。
重点
1.从郝副营长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难点
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
壮举之间的联系。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1 课时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新课。
是什么让无尽的暗夜有了光亮?是什么让单调的暗夜有了色彩?是什么让冰冷的暗夜有了温暖?(灯
光)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当代著名作家王愿坚笔下的《灯光》,去感受一个人民战士内心对灯光的无限向往。
2.介绍搜集到的作者的相关资料。
3.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读课文,质疑讨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小组内互检互助。
2.动笔勾画,圈点批注,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3.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解决。
三、合作交流,赏析重点1.快速默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理想都是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填空。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__,借着__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__。他充满
了对未来的__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__,在这________
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体会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点燃那本书,微弱的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2.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出现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全班合作探究。
(1)“多好啊”一词三次出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①感悟第一次“多好啊!”
多媒体出示:
A.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B.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这句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
②感悟第二次“多好啊!”
多媒体出示: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
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多好啊!”表现了郝副营长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
慕。)
此时,郝副营长会想些什么呢?
(也许想到了一按电钮就亮的电灯,也许想到了一个个孩子在电灯下认真学习的情景,也许想到了人们
在电灯下谈笑风生的美好画面。)
③感悟第三次“多好啊!”
多媒体出示: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多好啊!”表现了郝副营长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2)你对“灯光”怎样理解?(“灯光”除了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灯光”之外,还暗指郝副营长本身。郝副营长是一盏为了祖国的
胜利,甘愿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之光,是一盏为了让后人都能过上如书中所描绘的那种美好生活
而宁愿牺牲自己的理想之光。我们的祖国,正是由郝副营长这样千千万万、数不胜数的精神之光、人性之
光的汇聚,才最终燃亮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之光,迎来了伟大祖国的光明前程。)
3.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
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怎样理解?
(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
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牺牲自己生命的先烈们。)
四、联系实际,交流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畅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五、总结提升,迁移运用
1.总结全文: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后代能在灯光下学习,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安康的日
子,他牺牲了自己。我们能够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谢英勇的革命先烈。同学们,我们今天能坐在灯
光下学习,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珍惜这先辈用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
2.搜集、阅读王愿坚的其他作品。
灯光{引起回忆{看到:千万盏灯
听到:“多好啊”
回忆往事{看书、憧憬未来 关心下一代
点燃书本
怀念战友 献出宝贵生命 无私奉献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运用训练,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课文第二部分是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桩往事,是全文的重点。我指导学生以“灯光”为线索分小
组讨论:1.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在沉思、憧憬什么?2.课文哪些
地方是写具体的事物?哪些地方是联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以及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使学生深刻理解郝副营长高尚的精神世界,并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口语交际:演讲
演讲作为一种交际形式,作用十分重要。本次口语交际从实际生活入手,旨在引导学生怎样写好演讲
稿,以及怎样演讲,明了在演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培养学生善于听取大家的建议的良好习惯,一
步一步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经历过多次演讲,比如竞选班干部、国旗下演讲等,
但他们演讲时仍然会有紧张、主题不明确等问题,演讲的语调、语气把握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形成一般都要经过“愿说—敢说—会说—善说”这四个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遵循这
条规律,扎扎实实地抓好说话训练。
(1)诱发兴趣,使学生愿说
(2)消除顾虑,使学生敢说
(3)指导方法,使学生会说
(4)掌握技巧,使学生善说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演讲的重要性,掌握演讲的基本知识。
2.培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理性思维与思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写演讲稿并进行演讲比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专注倾听及临场发挥的口语交际能力。
重点
学习演讲的基本知识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敢于表达,学会倾听。
难点
学习写演讲稿及进行演讲。
教师:准备演讲评分标准及评委人员安排
学生:准备自己写的演讲稿 1 课时
一、谈话导入
生活中你演讲过吗?取得的效果怎样?你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吗?你有哪些得失与大家分享?今天让
我们展开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大家准备好了吗?
二、阅读教材,自主探寻知识
1.找出教材中关于演讲的要求。首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什么样的演讲稿有说服力?
(1)观点要明确。
(2)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等。
(3)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
2.师生共同探讨。
(1)演讲,又称讲演、演说,是指对听众讲述有关某一事物的知识或对某一问题阐述见解的口语交际形
式。
(2)演讲的特点。
针对性。演讲要有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往往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是
被人们广泛关注、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一些问题。
鼓动性。演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阐述个人见解与听众交流认识,沟通思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
让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讲者的观点。好的演讲常常能够影响听众的情绪,听众的喜怒哀乐都受到演讲者
的感染。
艺术性。演讲是一种高级的口语交际形式,综合了演讲者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语言表达、心理
调适、肢体语言、仪表礼仪等方面的素质。要使演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常常要借助一些艺术的表现手段,
如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有声有色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的表情、恰如其分的动作等等。演讲深刻的思想
性是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的。
(3)演讲的基本要求。
主题明确,内容充实;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精神饱满,充满自信。
三、示例简析,总结归纳
1.课件出示准备的演讲稿《国旗下的演讲》。
师:这篇演讲稿是否符合演讲的特点与基本要求,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提示简要说一说。
(1)主题鲜明(针对性):“坚持不懈”。(2)阐述明确(鼓动性)。“我希望,我们要争做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争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少先队
员。”
(3)声情并茂(艺术性):“有了您,我们的梦想才会插上翅膀;有了您,小鸟一样的我们才学会了飞翔。”
2.指导学生根据示例明确演讲的写作特点,根据自己自己演讲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作一篇演讲稿。
四、举行演讲比赛。
1.小组内比赛,选出一位代表到班上比赛。
2.成立演讲评委会,成员邀请同年级语文教师五名。
附比赛规则(30 分制)
(1)时间三分钟内 5 分
(2)主题明确 5 分
(3)内容充实 5 分
(4)语气、语调适当 5 分
(5)姿态大方 5 分
(6)精神饱满,充满自信 5 分
五、总结演讲收获
1.教师总结:这一次演讲比赛开展得非常成功,大家能够就演讲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别
人演讲时也能认真倾听。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有所差异时也能够给予理解,希望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管
意见是否一致,我们都可以以客观的态度去对待。
2.指导学生在课后就这次演讲写一篇小作文,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演讲{演讲的特点:针对性 鼓动性 艺术性
演讲的要求:主题 语气 语调 姿态
一次精心准备的演讲比赛活动是给学生一次历练的机会,也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讲台上
自信地演讲,是学生知识结构、语言表达、心理调适、肢体语言、仪表礼仪等方面的素质的全面展示,绝
不仅仅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展现。一次活动收获多多,让师生都沉浸在愉悦的氛围之中。
习作:多彩的活动
这是一次以记事为主的作文训练,写作的范围是“一次”,写作的内容是“活动”。但文题对进行什么
活动,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哪些人等都没做任何限制,因此,写作时还要具体拟个题目。如:“记一次有趣的猜谜比赛” ,要写清楚活动过程中各个发展变化的环节,尤其是有趣的环节要具体、细致地写;
同时还要把参与活动的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写清楚,但不可面面俱到,要抓住人物典型的反映。通过记叙
一次有趣的活动,突出活动给人的启迪和教育。
学生写作的困难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因此写作时有些同学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
么仿写范文、编织故事,使文章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真情实感。本次写作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
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教给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说真话、抒真情。
这篇习作的选材范围极广泛(学校、家庭、社会),但不能把我们所参加或耳闻目睹的活动全写进文章,
应对文章的材料加以提炼、筛选、加工,把你最感兴趣、印象和感受最深刻的一次活动写下来。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如何写好活动的注意要点。
2.培养学生条理清晰地写好活动过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生动形象地描写精彩场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地写好活动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注重观察的习惯和提高习作的兴趣。
重点
培养学生条理清晰地写好活动过程的能力。
难点
培养学生生动形象地描写精彩场面的能力。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习作初稿、红笔。2 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仔细观察、自由表达。
2.学会捕捉精彩镜头,并运用想象把所见、所听、所想写进自己的文章中。
重点
调动所有感官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表达。
难点
运用想象把所见、所听、所想写进自己的文章中,使文章更具体可感。
一、开展活动,点拨方法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木——头——人。
(1)交代游戏要求:每个同学的头、手、脚摆有趣的造型;保持 1 分钟。
(2)师生拍手唱儿歌,生摆造型。
(3)教师引导:教室里静悄悄的,听,有没有声音;看,同学都做了些什么动作……才过 1 分钟,你的
手、脚怎么样?心里是怎么想的?……时间马上到了, 五、四、三、二、一,时间到!
2.“面”的指导。
(1)在这 60 秒里,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说同学们的表
现。
(2)在活动中你听到了什么?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板书:听 想 )
3.“点”的指导。
刚才呀,各种各样的木头人出现在了我们的教室里,不过,老师发现有一个木头人很特别——请生摆
造型。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木头人摆的是什么姿势。
(2)再从头、脚、身子等局部引导观察,抓住木头人的动作。(板书:动作)
(3)请同学们给木头人的面部来个特写。观察木头人的表情。(板书:表情)看到他这个样子,你猜想他想干什么?
(4)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木头人的动作和表情,请同学们把刚才前面同学说的,按先说整体印象,
再分别介绍头、脚、身子等部分的顺序,连起来给大伙介绍一下。
(5)运用刚才的方法,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某个木头人。
4.总结:孩子们,咱们的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 60 秒,但你们的收获可不小。你们已经掌握了观察活
动的方法: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同时,重点观察了某个人物的动作、表情。如果用通顺流畅,生动
形象的语言将你们观察到的认真地写下来,写上活动的时间、地点,写写自己活动后的感受,再加上一个
题目,就是一篇好习作啦。
二、读题审题,拓宽思路
过渡:在学校里,你还参加过哪些像木头人一样有趣的活动?今天我们就用笔把这些快乐写下来。
出示习作要求,快速默读,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明确了“写什么”。(板书:多彩的活动)
2.明确了“怎么写”,将活动的过程写清楚。
(1)初选写作对象。把符合题目要求的材料充分摆出来,通过比较、分析,挑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有意
义的活动作为写作对象,同时拟出文章的标题。
(2)再选写作要点、事例。选好了,就要仔细回忆这次活动的具体过程,用笔一一列出来,根据中心
决定取舍,把与中心有关的内容作为写作要点。
(3)精选写作重点。写作要点确定之后,就要考虑将其中最能表达中心的精彩情节作为重点材料来详写,
同时安排详写的层次。
你亲自参加过或观看过的活动中,比如体育活动、联欢会、参观游览、智力游戏、电视大奖赛等等,
对哪些最感兴趣?这些活动中哪次给你的印象最深?(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表述,初步确定写作的对
象。)
A.这次活动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情节非常有趣,让你当时特别兴奋,过后难以忘怀?
(教师可适当提示,力求让学生将有趣的情节说得清楚、明白、完整,指导学生确定写作重点。)
B.这次活动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组织,哪些人参加,他们的动
作、语言、神态怎样,活动的结果如何等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仔细回忆,先把过程讲清楚,然后再引导
学生确定写作要点。)
C.这次活动给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要结合实际谈,不可过于牵强,帮助学生确定中心思想。)按
事情的发展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注意记叙的顺序。
三、学生习作,师巡指导
选择你参加过的最喜欢的一次活动为内容写。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只完成活动过程中最精彩的片段。
四、指导拟题,连段成篇
刚才我们完成了对活动过程中精彩片段的描写,再在习作中加上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次活动就写得更
加完整了,如果能拟上题目就更加完美了。多彩的活动
听 想
动作 表情
第二课时
1.训练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鉴赏能力。
2.让学生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掌握基本的修改习作的方法。
重点
掌握基本的修改习作的方法。
难点
组织评议习作,修改习作。
师生共评,指导修改
1.大声地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边读边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中的错别字、错标点或不通顺的句子。
2.评改一篇习作。
(1)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看看这篇习作记述的活动过程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表情来进
行描写。
(2)你们觉得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3)你对这篇习作有什么建议吗?师生共同修改。
小结:看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这篇习作被大家评改过后优秀多了!
3.同桌交换欣赏习作。发现别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用红笔标出“△”或用波浪线勾画出来。需
要改进的地方,用修改符号改改或在空白处给他指出来。
在批改作文时,我发现学生此次习作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涉及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就一笔带
过。而语言是心灵的“门户”,语言描写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语言描
写具体了,人物的神态、动作才描画得出来。因此,本节课的方法引路我就落在了“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对话写具体”上。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明白语言描写的重要性,通过课堂练笔掌握方法,如此训练,扎实、
有效。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安排了四项训练内容: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交流
平台”回顾了本组课文的场面描写,以怎样写场面为话题,引导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词句
段运用”中通过注意加点部分的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以及人物对话中可以用哪些词语和描写方法表示“说”
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表达的丰富性;“书写提示”通过展示汉字的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
惯;“日积月累”则展示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生在学习课文和习作的基础上,已经具备欣赏和写作场面的能力,学习“交流平台”的内容相对容
易;“词句段运用”有例句,根据例句容易引导学生体会巧用词语的好处,但让学生自己仿照写句子,部
分学生会觉得困难;写字练习功在平时,老师在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日积月累”
的名句在理解上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1.紧扣教材,读懂句子,再拓展练习。
2.注重培养学生平时积累和运用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1.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能力。
2.体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
3.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4.积累名言警句,感受先贤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
先读通,再读懂,最后运用。以读为本,拓展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写人物说话时,学习选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体会汉语表达的魅力。
重点1.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培养善于表达的能力。
2.体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
难点
1.在写人物说话时,学习选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体会汉语表达的魅力。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3.积累名言警句,感受先贤的爱国情怀。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场景及重点语段。
学生:课前准备自己的书写作品。
2 课时
第一课时
1.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培养善于表达的能力。
2.体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
在写人物说话时,学习选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体会汉语表达的魅力。
一、回顾课文,谈话导入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场景?最令人难忘的是哪个场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二、交流平台
1.指导学生朗读列举的课文例句,找出场面描写有哪些规律可以学习借鉴?
(整体和部分相结合、点面相结合。)
2.以《开国大典》为例,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语句体会)
A.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
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以及“五更天”摸黑步行的人们,让我们感受到人民的急切心情,他们是那样的激动与兴奋,他们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
影。)
B.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了此时人山人海、
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
3.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各抒己见。
4.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课文,并互相交流学习情况,并试着分享。
5.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语言表达要清楚;
(2)要有理有据;
(3)最好要有自己的见解;
(4)要认真听别人讲话,要目视对方;
(5)听清别人的意思,不懂的等别人讲完后再请教别人;
(6)最好能针对别人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对别人做出真诚的评价。
三、词句段运用
1.体会加点词语的好处。
(1)读句子,比较如果没有加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会有什么不同?
(“只听见……只听见……”这两个“只听见”强调了肃静的气氛,突出了会场的肃穆、庄严、神圣。
“是那么……是那么……”突出强调了那里的天确实更可爱。)
(2)这些加点的词语在读的时候,语音上有什么不同呢?
(让学生读出强调的语气,在语音上要重一些。以后在读书时被强调的部分注意要重读。)
2.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1)在句子中找出表示“说”的词语。
(“赞叹、婉言谢绝、话一出口”等词语都表示人物在说话。)
(2)还有哪些词语也表示“说”的意思,指导学生自己找出来。
(说道,谈论、讲解、喊叫……)
(3)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后两个例句。思考:这两个例句与前两个例句有何不同?
(这两个例句没有直接表示“说”的词语,而是借用伴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提
示。)
(4)指导学生根据了解到的表示“说”的方法进行仿写练习。3.引导学生根据例句与练习,思考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示“说”的好处。
(如果一律用“说”显得单调、重复,使语言机械呆板。相反,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
4.学生练习写话,准确运用标点符号。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场面描写{整体和部分相结合
点面结合
第二课时
1.展示书写作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2.积累名言警句,感受先贤的爱国情怀。
重点
展示书写作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难点
积累名言警句,感受先贤的爱国情怀。
一、书写提示
1.指导学生挑选自己最好的书写作品,每组推荐三件作品。
2.说明推荐理由。
(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正确,字迹规范。)
3.举行书法比赛,公布比赛规则。
(1)统一用硬笔书法的纸张。(语文教师安排)
(2)形式:横竖均可,可以用各种材料制成的笔,颜色不限。
(3)初赛:由各小组自由选送,数量不限,上交到组长处,从中选出 30 位同学参加现场比赛。
(4)现场决赛:比赛日期待定,比赛时间一节课,内容、纸张统一安排,笔自备。
(5)设奖: 一等奖:2 人
二等奖:3 人
三等奖:5 人
4.选出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里的书法专栏中。
二、日积月累
1.初读名言警句,了解意思。
(1)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是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
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意思是说: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意思是说:祖先辈们留下的国土,(我们)应该以死来
守护,绝对不能够把一寸土地让给别人。
(4)“位卑未敢忘忧国。”意思是:即使官位卑微,我也不敢忘记为国为民担忧。
2.指导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读名句,讨论、交流表达了先贤怎样的情怀?
(热爱祖国 ,忧国忧民。)
3.指导学生体会先贤的爱国情怀,并结合实际,朗读背诵名言警句。
4.课外搜集关于爱国的名言或诗句。
(1)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3)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5)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6)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语文园地
书写提示:行款整齐 布局合理 书写正确
字迹规范
日积月累:热爱祖国 忧国忧民
本单元教材旨在重温革命岁月,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无私、无畏的精神。一个个场景形象生动,给学生带来震撼,再以爱国名言的积累和背诵,进一步将爱国的种子植根在学生的心中。培养学生爱国就要从小立
志,从小事做起,努力学习,为报效祖国做好准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第三单元围绕“读书好比串门儿”这个话题依次安排了三篇课文,目的是通过这些课文引领学生学会
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达到阅读目的,并在认识不同的事物的同时,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事物过程中的情感
和看法。三篇课文分别是《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其中《竹节人》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作者用文艺性的笔调介绍了他童年时代的玩具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玩竹节人带来的快乐。课文语言生动形
象,把玩竹节人的动作、看的人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文章脉络清晰,先写自己做玩具,再写怎样做、
怎样玩,尤其是刻画玩的紧张画面,引人入胜。《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
否存在生命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故宫博物院》由节选的四份材料构
成,分别选自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马兆峰的《燃烧的黄龙旗 在繁华中沉沦的大清帝国》,故宫官方
网站上两张截图《故宫博物院欢迎您》《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锻炼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阅读材料,
完成阅读任务,引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由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习作”部分要求学生密切关注现实
生活,联系自己的心理感受,感悟美好的生活。“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三个板块。
1.会写 2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豁开、威风凛凛”等词语,并能结合语境了解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爱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3.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4.在习作中写事物时,融入感情,学习有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刻画人物,体现人物个性与特征。
6.培养积累古诗词的学习习惯。
重点
1.会写 2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豁开、威风凛凛”等词语,并能结合语境了解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爱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3.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刻画人物,体现人物个性与特征。
难点1.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2.在习作中写事物时,融入感情,学习有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竹节人》 2 课时
《宇宙生命之谜》 2 课时
《故宫博物院》 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9 竹节人
《竹节人》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用文艺性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他童
年时代的玩具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玩竹节人的快乐。文章主要记叙了童年时代“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
节人,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导致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我们”一般,喜爱
玩竹节人的事。文章语言夸张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悟。
刚步入六年级的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应掌握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些衔接的问题,因此需要为学生打好基
础,让他们在掌握基本字词知识的同时,学习阅读记叙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构建阅读的支架。同时,引
导学生意识到文章与自身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身边事物的乐趣。
在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再进行品读。不管
是哪个任务,都要特别关注作者是否融入了情感,又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并指导学生能够在文中找出依据,
体会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知识与技能】
1.会写“豁、凛”等 15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豁开、威风凛凛”等词语,并能结合语境了解意思。
2.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致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3.联系本单元阅读的要求,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课前和课后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通过品读作者对斗竹节人场景的描写,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重点
1.会写“豁、凛”等 15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豁开、威风凛凛”等词语,并能结合语境了解意思。
2.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致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3.通过品读作者对斗竹节人场景的描写,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难点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师:多媒体课件、竹节人制作图片。
学生:课前查阅竹节人的相关资料。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 15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豁开、威风凛凛”等词语,并能结合语境了解意思。
2.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重点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
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都玩过什么样的手工玩具呢?能和大家分享它的玩法与制作方法吗?(生发言)
听了大家的分享以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竹节人》,追随作者的目光一起感受传统手工玩具的无限趣味!
(板书课题:竹节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生字,认读字音,会写字形。
(3)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能够自主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4)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2.默读课文,指名回答“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什么内容”。
3.指导学生画出课文的中心句: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4.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并结合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梳理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介绍竹节人
第二部分:制作竹节人的方法
第三部分:竹节人的玩法
三、交流点拨,感受形象
1.指导学生带着课前提出的问题细读课文。
(1)写玩具制作指南:哪些语段表述有关内容。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用哪些语言表达的。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2.从不同的视角关注这篇文章,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想,记下自己的疑问。
3.引导学生找出描述制作竹节人的相关语句,并自主概括竹节人的制作过程。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作为脑袋、身躯;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作
为四肢;最后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
4.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竹节人样子的句子,并简要地说说竹节人给人的印象。
(1)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
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威风凛凛)
(2)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呆头呆脑)
(3)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
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变化多
端、神气)
四、想象画面,寻找乐趣
1.作者在童年时代怎么寻找乐趣,又是怎样度过自己的童年时代的?
(自己做玩具,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
指名 1~2 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2.指导学生联系自己度过童年的方式,思考为什么与作者的童年时代存在差别。
(手机、电视、书等。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流行的玩具也不一样。)
3.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最打动自己的句子,并想想到底哪一点打动人,学生举手交流。(2~3 名同学)
4.指导学生根据句子是否运用特殊的描写手法,找出细节的生动点。
(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
裂缝里掉下去了。
(“年纪”—拟人;“裂缝像黄河长江”—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课桌的破旧。)
(2)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
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通过细节描写,准确地表现竹节人是如何站立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竹节人比作健美的小伙子,
生动又形象地表现出竹节人的威风凛凛。)
五、总结回顾,留下悬念
师小结:本文的语言文字就像一幅灵动的画面,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更有助于我们想象竹节人的
画面。因此,我们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这也是很好的一种
读书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体会斗竹节人的乐趣。
竹节人
第一部分:介绍竹节人:样子 形象
第二部分:制作竹节人的方法:毛笔杆 线
第三部分:竹节人的玩法第二课时
1.体会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致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2.通过品读作者对斗竹节人场景的描写,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3.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重点
1.体会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致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2.通过品读作者对斗竹节人场景的描写,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难点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一、复习导入
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竹节人是什么以及它的样子。下面我们便通过相关细节来体
会作者玩竹节人的独特感受。
二、品读课文,探究理解
1.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个人的童年也有相似之处。请同学们仔细、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与自己的经历有相似地方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描述这段经历的。
(1)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看,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
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2)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
(3)……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4)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
(5)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
(6)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
(时间:“下课时、上课了、下课后”作为时间的节点,表现出学生对于斗竹节人的沉迷,且此时沉迷
的对象是孩子们。人物:孩子们、老师,“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表现了老师的严肃、可怕
形象。与之相矛盾的是下课后老师“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表现了老师与“我们”相似的特
点。)
师小结: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对文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清文
章内容,了解人物性格。(学生补充地点变化:教室、办公室窗口)
2.请学生根据分析,再次分段读一读下课时同学们的表现(下课时一段),上课时老师的表现(老师大
步流星),以及课后“我们”观察到的老师的形象(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
(朗读的时候,注意下课时的调皮、活泼与热闹,上课时的紧张,课后的惊讶和有趣。)3.下课到上课的这段经过,与我们平时的学习有相似之处,我们也由此更能体会这段经历,因此在
阅读的过程中,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自己下课时会做什
么,模仿文中的写法,描写一下我们从下课到上课铃响这段时间的不同状态、不同形象。(学生汇报交流)
三、总结
这堂课我们不但分享了作者的快乐,也重新发现了我们生活中的快乐。而且学会了一些阅读记叙类文
章的方法,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分析理解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画面想象的方法,并
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四、作业
1.将课堂上所交流的下课到上课的片段,动手写下来。
2.写一篇关于一位老师的故事的小短文。
竹节人
阅读方法{想象画面
联系实际
{时间:下课时、上课了、下课后
地点:教室、办公室窗口
人物:孩子们、老师 (神态、对比)
教学中学生在感悟玩玩具的情趣上,对语言的感悟不到位。主要是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竹节人,对课
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仅仅停留在语言的理解上。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课文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10 宇宙生命之谜
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一个未解
的谜。课文先由古代神话引出“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接着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
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先指出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根
据这些条件分析得出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然后利用宇宙飞船在火星登陆,对火星
作近距离的观测,进行分析测试);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
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
由于科普类的文章科学术语比较多,六年级的学生对此可能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
生的参与度,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领悟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学生对于宇宙太空的奥秘充满了兴趣,对学习很有帮助,但学生会忽视对本课的说明方法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
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说明方法。
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学,然后组织学
生交流学习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进行梳理归纳,确定重点讨论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1.会写“谜、嫦”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嫦娥、尚未”等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区分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差异。
3.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科普类文章,掌握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4.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
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与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宇宙生命、外星人、太阳系、火星、载人航天技术等资料相结
合。
2.展示相关图片、录像资料与学习说明方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重点
1.会写“谜、嫦”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嫦娥、尚未”等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了解科学家根据生
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难点
1.能够区分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差异。
2.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科普类文章,掌握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师:课前要了解银河系、太阳系、火星、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可制作银河系、太阳系、火星图
片的教学课件。学生:课前阅读《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谜、嫦”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嫦娥、尚未”等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
些什么。
重点
1.会写“谜、嫦”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嫦娥、尚未”等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交流: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竹节人》。学习了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
法。请你们默读本课课题,想一想你有什么阅读目的,你想了解什么?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这
一直是一个谜。《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
谜团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揭、燥”的写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的标题是《宇宙生命之谜》,那么这个“谜”究竟是什么?
(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
2.请学生根据阅读情况在圈内填上合适的事物。
3.指导学生默读“阅读提示”,思考:提示中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1)作者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3)结论是什么?
(4)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四、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2.想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在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第 2~9 自然段)
3.课文第 1 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 1 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
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4.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5.现在你知道了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6.全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进行自学后,请把自己不懂或者感
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五、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自己要探究的问题,和邻座讨论交流。默读课文,把与自己要探究的问题有关的
词句画下来,并在旁边作批注。
宇宙生命之谜
谜: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第二课时1.继续学习课文,探究“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
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
2.能够区分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差异。
3.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科普类文章,掌握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重点
1.继续学习课文,探究“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
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
2.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科普类文章,掌握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难点
学会区分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差异。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扫清了学习的字词障碍,明确了文章是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
个问题展开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探讨,感受科普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客观性。
二、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科学家是怎样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
2.人类是否可能移居火星?
3.指导学生分小组自由组合,共同探究。
三、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指导学生根据上一节课明确“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相关段落(第 2~9 自然段),细读这部
分,并概括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适合的温度,零下五十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必要的水分;适当成分的大气;足够的光和
热。)
2.根据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引导学生找出可以排除哪些行星,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第 2~5 自然段。理论上: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金星高温、缺
氧、缺水;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很远,表面温度低,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运用了排
除法、举例法,说明只剩下火星可能存在生命。)
3.那么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呢?引导学生找出相关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理论角度 第 5 自然段):
(1)宇宙无限,地球不是唯一;
(2)火星与地球相似:自转时间相似,有昼夜、四季(比较法);
(3)科学家猜测:火星表面上的黑色线条是运河;火星表面颜色随四季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无(实际角度 第 6~8 自然段):
(1)拍照、近距离观测,证实火星上有运河、有植物的两种说法错误;
(2)运用摆事实、列数字的方法,证明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生命难以生存;
(3)土壤无有机分子,植物不能生长;未发现微生物存在。
未证实:
科学家提出火星岩层中可能有生命物质;
4.第 9 自然段中,科学家认为太空可能存在生命,引导学生找出相关依据。(近年来,科学家对落在
地球上的一些陨石进行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5.从第 2~9 自然段中,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科学家经过理论与实际的种种考证,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但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
的可能,而它们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四、总结
在这堂课中,我们学习到,科普类文章往往较为直接,我们可以从标题,甚至开始、结尾轻易地发现
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如何科学有据地完成论证过程则是重点。本文中,我们发现通过排除、比较等
方法,可以帮助更有效地论证观点。而通过句首,以及句中的关键词汇“理论上、至少、可能、唯一”可
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符合科学精神。
五、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课后作业
交流同学们关注的有关宇宙生命的话题和最新研究成果。课后读读有关的内容。
宇宙生命之谜
提出问题 →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
↓ ↓
分析问题 存在条件{不可能存在
存在?火星
↓ ↓
探讨结论 →未解之谜 有待探索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
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学习这篇课文,目的是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
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在处理本课时,我首先在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银河系、
太阳系、火星、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制作了银河系、太阳系、火星图片的课件,阅读课上,安排学生
阅读有关宇宙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准备。学生收获很大。
11* 故宫博物院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由四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是选自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按照游览
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地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
重点,详细介绍了它的方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用。第二则材料则是选自马兆峰的《燃烧的黄龙旗
在繁华中沉沦的大清帝国》,讲述了故宫博物院太和殿的重建历史,揭示了古人的智慧。材料三和材料四
都是选自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分别以文字和平面示意图的方式指导游客游览故宫的顺序。这四则材料有
机结合,既从整体上表现了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又表达了对故宫博物院这一伟大成就的自豪
与赞叹之情。
没有去故宫参观的同学占大多数,但节选的四个方面的材料,内容详实,语言简练,学生一读就懂,
只是缺乏直观感受,教学时注意使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图文对照,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因为是独立阅读课文,前面也已经学过两篇说明文,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课应该放手让学
生自学,自己读自己悟,相互交流。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材料。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顺序和说明方法。
4.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1.与选择内容有关的材料细读,与内容无关的材料粗读,要使用的材料及时做好标记。
2.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习方位词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重点
1.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材料。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顺序、说明方法。
3.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习方位词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难点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查看故宫有关图片和资料。
1 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去过故宫博物院吗?里面都有些什么呢?请去过的同学向我们介绍一下。(生举手分享)事实上,
本文可以看作是一篇解说词,原题为“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而作者是故宫的研究专家黄传
惕先生,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下面,让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板书:故宫博
物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与前面接触到的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由节选的四份材料构成。)
2.指导学生分析这四份材料有什么关联。
(都是介绍有关故宫的内容,以文字、截图的不同形式呈现。)3.在了解四份材料的内部关联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思考、交流这四份材料各自侧重讲什么内容。
(材料一重点写游览故宫所看到的景物,供参观游览;材料二从重建中感受建造故宫的高超技艺,赞叹
劳动人民的智慧。材料三是游览须知,为做小导游做准备;材料四则是故宫的平面示意图,线条清楚,主
景突出。)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请学生阅读本课的学习任务,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并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高效利用这四份材料。
2.指导学生在需要细读的材料上做记号,略读的材料则采用浏览的方式。
3.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关于建筑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按照游览
的参观路线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
4.请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示意图。
(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
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5.请学生根据作者的参观顺序,细读课文,想想作者在介绍的时候运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思考
其作用。
(1)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
(2)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
的护城河。
(3)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4)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
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
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介绍景点的时候具有说服力,也体现了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壮丽的特
点。)
(5)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金水河之长、美,给故宫博物院建筑增添了美感。)
6.视频跟读(PPT 播放故宫视频,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按照字幕跟读),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故宫建筑
群规模的宏大,建筑物的精美,体会其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请学生说一说观后的印象。(自由回答)
(建筑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物—精致美观;建筑布局—整齐统一)
7.教师指导学生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学生自主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
第二部分(第 3~15 自然段):具体介绍故宫
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第三部分(第 16 自然段):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8.大胆质疑并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全班交流。
四、自读材料,完成任务
五、分组讨论,拓展迁移
1.请学生思考故宫一日游的参观路线图可参照哪些材料完成。
(先画出一日游的参观路线图,所选景点在材料中哪一部分,在材料上标注。)
2.在各小组内挑选小导游。
(1)展示路线图。全班交流评价,为大家游故宫作讲解。
(2)当选为小导游的学生写导游词,为大家游故宫作讲解。
3.根据学生学习效果,老师作总结。
故宫博物院
Error!金碧辉煌
风格独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课件比较简洁,结合学生自学,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
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拓展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实践
练笔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课文材料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习作 ____让生活更美好
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都十分注重选材来说明或表现一种
事物。本单元习作训练的要求是写事物要融入感情,表达看法,让学生围绕“____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开
放性话题,联系生活,选择合适的事例表达生活的美好。通过交流“生活中的美好”,唤醒学生对“____
让生活更美好”这一话题习作的内涵感悟和内容选择。通过联结回顾这一单元课文《竹节人》的美好,感
受具体事例中体现美好的方法,进而交流事件,聚焦镜头,表达美好的感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完整叙述一件事情的能力,但在事物描写中如何更好地融入感情,表达
自己的独特感受,缺乏方法和策略。因此,本课教学将紧紧依托教材的“习作”文本,集中围绕本单元语
文要素“融入感情,表达看法”来设计展开。1.指导学生先根据习作的主题展开讨论,在相互启发的基础上选题,找出材料。
2.在确定选择材料的基础上列习作的小提纲:列小标题、确定重点等。
3.引导学生在所列的小提纲的提示下开始
动笔这次的习作。
【知识与技能】
1.能围绕习作要求,补充题目,联系生活,选择合适的事例表达生活的美好。
2.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乐于表达。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试写评改和范例欣赏,学习运用“描写内心”“展开联想”等方法写出自己的美好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乐于表达的兴趣。
重点
选择材料要恰当,要按一定的顺序记叙。
难点
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师:课文纸、习作练习纸、PPT 课件。
学生:阅读《竹节人》,完成“课前准备单”的小调查。
2 课时
第一课时
1.能围绕习作要求,补充题目,联系生活,选择合适的事例表达生活的美好。2.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乐于表达。
重点
恰当地审题,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习作。
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发现其中对个人成长有意义的元素。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第三单元的课文学习部分刚刚结束,相信大家脑海里对于《竹节人》一文中作者童年时
代生活的美好片段记忆犹新,不管是同学间的友谊还是玩耍的乐趣都令人充满向往。今天我们以“美好生
活”为话题进行一次写作,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抒发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与理解。
二、展示“美好观点”,分享话题选材
1.学生之间交流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揭示课题。
2.请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中的习作提示,联系“小泡泡”中的语句,确定选题,把题目补充完整。
3.引导学生初步分享自己的“美好观点”。
4.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恰当合适的具体内容,如:美食、旅行、走亲访友、阅读、宠物、运动
等等。
三、分享“美好事件”,捕捉美好镜头
1.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课文《竹节人》,回顾、交流课文中的美好。
2.引出学生心中的美好事件,结合教材中的习作提示,展开小组交流。
3.学生分享心中的美好事件,捕捉事件中最
美好的一个镜头。
四、练写“美好片段”,点拨表达方法
1.学生练写“美好片段”。
2.学生尝试选用“描写内心”“展开联想”等方法,展开写作。
3.分小组,组内分享,交换阅读,圈画品评。
4.教师现场捕捉学生“美好片段”中的表达提升点,围绕“如何更好地融入感情”,展开点拨和引领。
5.学生结合同学和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练习。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Error!融入感情(描写内心
展开联想
第二课时
通过试写评改和范例欣赏,学习运用“描写内心”“展开联想”等方法写出自己的美好情感。
重点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乐于表达的兴趣。
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互评、互改习作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了自己心中对美好的理解与定义,共同回顾了一些美好事件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也仿照教材进行了片段说话与练写,这节课,让我们把小片段进行拓展、加工,使之成为一篇习作。
二、明确思路,列写作提纲
1.选材要以自己熟悉的为主。指导学生在构思时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
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
2.写作视角要注意与众不同。
引导学生抓住“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这个题目中的“更”字,明确这是与其他进行比较所得到的
结果。
3.注意切入点要小。
从自我生活实际来拟题,从自我兴趣爱好来拟题,就能通过自我的生活细节来写活名著、科学、自然
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而且可以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三、例文简析,关注写法
1.以《竹节人》为例,探讨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将事情有序地写清楚的。文章第一部分概述“我们”
当时全迷上了竹节人,点明了让生活变得美好的具体事物。接着描述“我们”制作竹节人的过程,表现人
物对游戏的喜爱之情。再接下来,文章描写了斗竹节人的乐趣,体现了“我们”对此的深深着迷。这个部
分文章层次清晰地刻画了乐趣的具体表现,由浅至深,次序分明。2.师生讨论,在《竹节人》的基础上明确写法。
围绕中心将事情有序地写清楚,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1)把事情写完整。把事情发生的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这样事件才完
整。
(2)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A.事情的经过要分步写仔细,每件事都是由几个小步骤、小环节构成的,分步写细致;
B.事是由人做的,也要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内心活动;
C.一波三折,写好事情的起伏。
(3)记叙的条理要清楚。
(4)要写出事情的深意和新意。
四、完成习作,反复修改
1.指导学生结合写作提纲将上节课的小练笔拓展成一篇习作。
2.写完后,同桌之间互读,提出修改建议,并用修改符号在习作的基础上修改。
3.修改完后,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作文,完善作文并认真地誊写在作文本上。
五、课外拓展
课后开展一次“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
共同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____让生
活更美好{选材:家庭、学校、自身
视角与众不同
切入点小
围绕中心将事情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
动作、神态、语言
本次习作为学生提供了八个话题,其有微笑、旅行、梦想、创意、集邮、运动、种花、诚信……一切
使人感到愉悦美好的生活场景,都是学生可选择的材料。学生能做到言之有物,主要的难点就是突破言之
有情,在记叙中融入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园地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是
讲要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阅读,与阅读目的有关的部分逐字逐句认真细读,关联性不强的部分粗
略地浏览即可。“词句段运用”主要列举写人入迷的情景,并有目的地通过仿写锻炼学生有条理、有理有
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日积月累”则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根据学习目的有侧重点地选择阅读材料的阅读方法,但对场景的
描写缺乏观察和描述能力,说明事理和观点时可能列举不全。教学时要重点指导。
1.学习有效利用材料的阅读方法,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课文的场景。
2.对入迷场景的描写缺乏观察,课前可引导学生观看节目表演或看动画片,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
人物的动作、神情等,抓住主要人物进行指导。
3.学习古诗《春日》时,指导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课外搜集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根据阅读任务选择阅读材料,提高阅读速度。
2.学习观察和描写人入迷的场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逐条例举的方法说明自己的理由和观点。
2.理解并背诵古诗《春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乐于、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熟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
1.学会根据阅读任务选择阅读材料,提高阅读速度。
2.学习观察和描写人入迷的场景。
3.培养学生善于、乐于、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难点1.学习用逐条例举的方法说明理由和观点。
2.熟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师:为学生提供入迷的场景,指导学生细致观察。
学生:准备竞选班级体育委员或说明请求妈妈同意自己玩一会儿足球的理由。
2 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根据阅读任务选择阅读材料,提高阅读速度。
2.学习观察和描写人入迷的场景。
重点
学会根据阅读任务选择阅读材料,提高阅读速度。
难点
观察和描写人入迷的场景。
一、回顾课文,谈话导入
学完了这单元的课文,同学们肯定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那么,同学们平时都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呢?
(生举手发言)这些读书习惯对你阅读文章有什么影响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并分享给大家。
二、交流平台
1.本组学习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学会有选择性地阅读材料。先请学生思考有哪些好方法帮助阅读材料、
理解材料。
(1)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读。
(2)与目的相关的材料逐字逐句地读,与目的无关的材料可粗略地浏览一遍,提高阅读速度。
(3)养成阅读好习惯之一:有针对性地阅读。
2.交流本组课文中自己选择了哪些阅读、学习目的,确定了哪种阅读方法。三、词句段运用
1.要求学生朗读“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中的三段话。
2.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关注表现人物入迷时的样子。)
3.根据选择的阅读目的,确定阅读方法。
(有关表现入迷的句子是重点,要细读。其他部分可简要了解。)
4.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入迷时的表现,体会人物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的特征。
5.默读并思考以上问题,圈圈点点解决问题。交流学习体会。
(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材料阅读。有重点地阅读能节省时间,能更好、更快地达到阅读目标。)
四、教师总结
描写人物入迷的场景可以直接抓住入迷者的样子、动作、神情等,表现他如醉如痴。比如罗丹绘画时
的样子。也可以写旁观者的动作、神情,衬托出当时的情景吸引人。比如观看竹节人表演。这些场景刻画
成功的原因在于:细致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
五、播放视频,指导练笔
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们喜欢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大家观看时的样子。指导学生注意全班学生什么样
子,其中谁表现得尤其突出,他怎样看,怎样说,怎样做的。
提供场景:大家睁大眼睛,盯着屏幕,教室里十分安静,只听见……忽然,……吓得“啊”的一声尖
叫,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将头转向教室的一角,但很快又把头转回屏幕。这两个转动的动作是那么一致,好
像大家都变成了被操纵的机器人一样……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把握人物的特点。写出专注的情景。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有选择地阅读{相关—逐字逐句
无关—浏览
词句段运用:入迷—人物动作、神情、样子第二课时
1.学习用逐条例举的方法说明自己的理由和观点。
2.理解并背诵古诗《春日》。
重点
学习用逐条例举的方法说明自己的理由和观点。难点
例举理由要有理有据,简洁、有力、充分。
一、回顾复习,谈话导入
上节课让大家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朗读了“词句段运用”的三段话,对这个板块的内容、主题有了大
致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一段话。(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并注意句子中的加点
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1.指导学生注意加点的部分是数字表述:一是……二是……三是……等,思考、交流这样逐条列举
有什么好处。
(表达有序,条理清晰,读写起来容易;可列举很多,避免重复……)
2.引导学生说一说逐条列举时还可以有哪些说法。
(第一……第二……;直接用一……二……三……;A……B……C……D……;等等)
过渡:生活中如果选用这种方法记叙、描述、表达一些事情,会使事情变得轻松容易。
3.请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话题,用逐条列举的方法围绕这个话题说清自己的理由。
(首先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什么要求,为什么要这样做,及打算怎样做。要说清楚、明白。运用逐条列
举的方法说。)
4.说给同学听,看看理由是否充分,听听同伴的意见。
二、日积月累
1.请学生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
(1)诗人看见了什么?(胜日寻芳泗水滨)
(2)“无边光景一时新”中“无边的光景”有什么?“一时新”是什么样?哪个词表现快?
(胜日、寻芳、泗水滨;万紫千红;一时新。)
(3)哪个词语表现了诗人欣喜的心情。(随机板书:一时新)
2.指导学生熟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1)请学生猜测诗人游览风景时的心情。(生交流)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2)春光无处不在!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诗作者
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对春天的赞美。)
3.指导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背诵、默写《春日》。
三、迁移拓展
1.学生回顾、背诵自己学习过的关于春天的古诗。2.老师推荐关于春天的古诗。
春 日
寻芳——一时新——万紫千红
春意盎然
古诗词教学需要意境的再现。诗以情动人,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才由诗人借助语
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但通过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所
描绘的画面,将意境再现出来,就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春日》,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感悟春日的美好,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这样学生读得动情,学得才会有滋有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小说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三篇课文,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小说的三要素及阅读小说的方法;
知道小说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既有写实的一面,也有虚构的一面的特点。三篇课文分别是《桥》
《穷人》《在柏林》,这三篇小说都有感人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社会环境。其中作者在《桥》
一文里,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
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
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穷人》一文则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
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在柏林》一文篇幅虽然短小,却从侧面深刻地反映
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口语交际”以说服别人支持自己为主题,要求
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说服他人并对他人的反应能够恰当应对。“习作”部分则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根据给
定的场景、环境等创编故事。“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快乐
读书吧”则是通过介绍名著《童年》中一个片段,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笑与泪,从而获得成长。
1.学会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小说具备的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学习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
4.学习说服别人,取得别人的支持。5.习作时发挥想象,联系身边实际,创编故事。
6.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成长的故事,体验成长历程中的快乐、痛苦等情感。
重点
1.学会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小说具备的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学习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
难点
1.口语交际中,学习说服别人,取得别人的支持。
2.习作时,发挥想象,联系身边实际,创编故事。
《桥》2 课时
《穷人》2 课时
《在柏林》1 课时
《口语交际》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快乐读书吧 1 课时
12 桥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汉将村民们
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
简练生动,极富韵味。作者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然后写小伙子
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木桥塌了,二人被洪水吞没;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
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老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可能理
解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1.由课题入手,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
课文。
2.指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读后的感受,然后围绕主人公老汉细读课文,
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作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3.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和评价课文。教师要
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结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
价能力。
【知识与技能】
1.会写“咆、哮”等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嗓子”等词语。
2.品析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积淀情感,引导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过程与方法】
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汉在危难面前表现出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难点
1.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2.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师:搜集洪灾的音像资料;准备相关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在课前根据课题猜测课文内容。2 课时第一课时
1.会写“咆、哮”等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嗓子”等词语。
2.积淀情感,引导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理清文章结构,展开想象,再现情景。
重点
1.会写“咆、哮”等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嗓子”等词语。
2.理清文章结构,展开想象,再现情景。
难点
积淀情感,引导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并提问:“同学们,假如你们面临这样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时,你们会怎么
想,怎么做?”将学生快速带入课文那种紧张、恐怖、危急的环境中。在同学们自由发言之后紧接着导入:
可是,有一个村的老党支部书记的表现截然相反,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2
课——《桥》(齐读)。并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课题为“桥”,作者会写桥的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我们平时在读文章的时候,要养成一个习惯,看见题目后先想一想这篇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
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做,阅读能力和能力会提高得更快。
1.快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想法与作者所写的内容有没有吻合或者相似之处。
2.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板书:洪灾 老汉)
3.引导学生再次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
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学习伙伴请教。
4.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
5.指导学生根据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三、感受情势危急
过渡: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指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并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谈体会。
(1)学生读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师用课件或小黑板集中出示。
(2)学生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的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师相机指
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
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突出了情况的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
氛。(师相机板书: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
(3)指导学生根据视频或者图片从视觉上进行观察、想象、体验。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
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
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
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情势的危急)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读出自己的感受。(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四、体会英雄言行
过渡: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
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请同学们自由读
第二部分,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板书:老汉)
1.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
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评读等方
式。)
4.齐读第二部分。五、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
过渡:当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什么词句?什
么文章?什么人?什么事?
(如,词——忠于职守……;句——不是亲情,胜似亲情……;人、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一
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用上环境描写的手法。
桥{突遇山洪(1~4)
疏导撤离(5~13)
桥塌殉职(14~23)
祭奠英灵(24~27)
第二课时
1.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重点
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导入
1.听写词语:咆哮 惊慌 跌跌撞撞 拥戴 乱哄哄 沙哑 党员……
2.用以上词语复述课文第一、二部分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思辩“矛盾”之举
过渡: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板书: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
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三部分。
1.生自学,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3.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1)谈体会。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从“冲、揪、吼”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老汉很凶的态度。学生齐读第 15 自然段,学生间展开评议,并在议读、感情朗读
中理解、感悟。
(2)鼓励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并大胆质疑。
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师相机板书:老汉:冲、揪、吼、凶 小伙子:瞪、推)
4.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谜。
过渡: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满矛盾,令人费解!请同学们读最后 4 个自然段,老师相信
你们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学生默读,谈感想。师相机点拨。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老汉太伟大
了……)
5.反复咏叹,感受老汉与小伙子之间的亲情。
过渡: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
什么新的感受?(引导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三
大段,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教师引读:“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
子,吼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1)引导学生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板书:喊)
(2)指导学生说一说此时的老汉给人留下的印象并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回答,并有选择地请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如“父爱如山”等。)
6.师小结:是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所有父
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作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
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三、练习写话,颂人间真情
1.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
人的宽慰吧!
2.生写话,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四、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五、拓展阅读,注重积累
1.提供补充材料。
(1)[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2)《伦敦地铁大火灾》
2.学生自由阅读,小组合作交流。
桥
Error!父子情深
父爱如山
从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里。面对
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
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
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最后,学生也说
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13 穷 人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
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主要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
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
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
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而本文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
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实感的写作特色,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1.向学生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
2.指导学生从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多处省略号的作用。
4.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汹、涌”等生字,能正确读写“汹涌澎湃、熄灭”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揣摩、体会文中关于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通过摘录,积累文中环境描写的优美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重点
默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2 课时
第一课时1.会写“汹、涌”等生字,能正确读写“汹涌澎湃、熄灭”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
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情境导入,板书课题
1.(板书“穷”)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穷人》,它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列
夫·托尔斯泰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这位作家的资料)
3.师: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作。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穷人》是他的又一篇经典力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词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课件出示生字词:汹涌澎湃、溅起、熄灭、掀起、困难、唉、湿淋淋、嘿、糟糕、嘛、皱眉、后脑勺。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理清文章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归纳。
(课文主要讲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事。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
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
第二部分(第 3~11 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
的家。
第三部分(第 12~27 自然段):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细读课文,品读体验
1.快速默读课文第 1~11 自然段,说说“穷人”指的是哪些人。(桑娜、渔夫一家,西蒙家。)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课件出示:
(1)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菜
__________鱼。
(2)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盖在他们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再读课文第 9~11 自然段。
(1)思考:文中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忐忑不安)
(2)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
地说一说桑娜的所想。
3.指导学生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画出来并思考:
(1)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从第几自然段可以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
经够他受的了”?(第 2 自然段)
(2)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的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 1 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住处虽然简陋,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
地睡着”,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从中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3)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知道桑娜“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 3~8 自然段)
课件出示: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① 如 果 桑 娜 不 把 这 两 个 孤 儿 抱 过 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如 果 桑 娜 把 这 两 个 孤 儿 抱 过 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桑娜想:与其________,不如________。宁可________,也要________。
(4)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第 3~8 自然段,谈谈自己眼中的桑娜形象。
四、总结回顾,留下悬念
师小结:桑娜没有和渔夫商量就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这无疑会给这个本来就贫困的家庭增加负担。渔夫回来以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穷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穷 人
等待丈夫——抱回孤儿——丈夫归来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善良、 关心他人第二课时
1.通过揣摩、体会文中关于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重点
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回忆上节课还有哪些疑难问题尚未解决,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再读课文,感受“穷”人的富有
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2.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乐于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过渡:桑娜和渔夫的生活虽然在物质上是极端贫困的,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是高尚淳朴的,他们精
神是富有的,他们不是穷人!
3.你是从文中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他们的“富有”的?(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找出相关句子,
勾画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1.课件出示描写环境的句子: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温暖、舒适、干干净净、闪闪发亮
等。)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好的生活,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课件出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1)桑娜沉思……
(2)她忐忑不安地想……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①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她经历了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自责,最后坚定决心的复杂心理。)
②指导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美好品质。(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
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
心没有动摇。)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渔夫也同样善良、乐于助人。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的高
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3)桑娜的两次“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这种沉默揭示了桑娜的内心经历着激烈的
思想斗争。第二次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4.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说明什么?
(渔夫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
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5.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
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感人肺腑。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深厚文学
功底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小结全文,续写《穷人》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
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
2.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附例文:
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床上多了两个浅黄色头发的小脑袋。他们睡得又香又
甜,呼吸均匀而平静。桑娜看着看着,突然无力地瘫坐在一张椅子上,两手掩面,“我们……我们怎么办
呀?我们……拿什么给他们吃?要知道……”她再也说不下去了。渔夫拥住桑娜的肩膀,“别急,我来顶
着。你我少吃一口饭,总能把他俩给喂饱。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第二天拂晓,渔夫迎着大雾出海了。桑娜望着渔夫远去的背影,把两手放在胸前,念道:“上帝啊!
为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保佑他一帆风顺吧!”五、推荐阅读
《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感悟人物性格品质。在学习第 8~27 自然段时,我
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桑娜矛盾心理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交流,并要求他们思考桑娜当时的
心理感受如何。学生在合作中读读、说说、议议,体会到桑娜当时担忧、害怕、坚定的心理。而后,我又
抓住句中的省略号,引发学生联系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让学生设想自己如果是桑娜,会担忧什么?害怕
什么?后来为什么那么坚定?结果沉寂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4* 在柏林
战争是人类一个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美国作家奥莱尔写的这篇微型小说《在柏林》,以“二战”为
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深刻地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
民心灵的沉重打击。文章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作者于平静而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含蓄而有力地控诉了
战争的罪恶,表达了渴望和平的愿望。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两篇小说,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刻画都有一定的认
识,这为学习本篇课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战争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无法切身体会战争的罪恶,
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
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相结合。对于领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要结
合人物形象分析、心理活动想象来完成。【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方法。
2.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控诉以及渴望和平的愿望。
2.联系上下文,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领悟希望和信念对于身处困境之人的重要意义。
重点
品味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
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把握微型小说的构思特点。
教师:准备反映战争残酷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
1 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1.(展示战争图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看过
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
(2)男女生读。
(3)全班齐读。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精神病院。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嘲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三、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1)学生读句子。
(2)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么?
师引导:小说一开始就写出不合逻辑的一个场景,为什么呢?男人们都去哪里了?这是故事的“第一
波悬念”。(男子都上前线去了。)
(3)找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
师: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
生交流。
师展示: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
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
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师:这是一位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你从哪里看出她的反常?
(独自沉思;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4)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
车厢里平静了。)
(5)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什么?老头可能在想什么?(指名发言)
2.指名读第 2~3 自然段。
(1)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姑娘
还十分天真,不懂得战争的残酷及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2)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老兵说的话,把它画出来。
(3)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
送进疯人院啊!”
(4)请学生用心朗读这几句话,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发言)
(5)“他们的母亲”改成“她”好不好?
(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的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谓更直指人心,
失去三个孩子的母亲所承受的痛苦,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6)融入自己的感受,再次读读这段话。
3.指名读第 4 自然段。想一想:车厢里为什么一片寂静?(指名回答)
(知道真相的人们震惊了,老兵的话让人们不禁陷入对战争的反思,人们似乎已经对老夫妻的痛苦遭遇
感同身受了,除了沉默,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本文短小精悍,在人物对话上,文中唯一的对话是谜底,它一语中的地道破了事实的真相。这句话就
像一块从陡峭的山崖上突然降落的巨
石,在惊叹之余将人们拉入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
情。《在柏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无疑是成功的,但这一切的完成只用了 360 多个字,可以说作者在文
字的选取上“找到了那最适合的一个字,一个词”,真正做到了惜墨如金。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2.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二战资料,交流体会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并写一篇读后感。
在柏林
Error!战争的罪恶
在战争中人类呐喊了数千年,但是仍然有一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好战者戴着善良的面具呼唤着要统治
世界,他们相信绝对的弱肉强食,对上天赋予人们的生命无情地夺走,他们要从战争中让对手屈服。学习
这篇小小说后,学生体会到了战争的罪恶,懂得了和平来之不易。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这次口语交际是要求我们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说服别人,取得别人对自己的支持,以及应当怎样和别人
交流,从而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教材提供了几个要说服别人的场景,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与别人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不论是知识面还是表达能力上,都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但毕竟是小学生,有时候考虑
问题不够周全,理由表述不充分,听者会有所疑虑,而得不到别人的支持。教学中要求学生交流前要做好
充分准备,交流时注意对方的反应。
交流前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打好腹稿,理由要充分,思路要清晰,表述要清楚
【知识与技能】
1.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取得对方的支持。
2.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敢于大胆发言的勇气。
3.换位思考,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服别人。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感悟说服他人时语言的特点和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服别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说服别人的策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敢于大胆发言的勇气。
重点
学会说服别人,使用得体的礼貌用语。
难点
培养认真倾听和乐于表达、善于交流的好习惯。
教师:提前组织做好准备,让学生分组选择任务。
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模拟角色表演。
1 课时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情况,需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但怎样进行说服才
能打动别人呢?正确的说服会得到别人的支持,不正确的说服就会受到别人的拒绝。这节课,我们就来争
当“小小说服家”,请求得到别人的支持。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请你支持我)
二、出示事例,学会说服
1.说服别人是一门学问,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说服别人的小故事。
课件出示:有个男孩想让母亲为自己买一条牛仔裤,但他怕被拒绝,因为他已经有了一条牛仔裤。
(1)向妈妈苦苦哀求,或者撒泼耍赖。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服妈妈:“妈妈,你见过一个孩子,他只有一条牛仔裤吗?”
2.你觉得那个男孩会选择哪种说服方式?为什么?
预设 1:第一种行为显得无理取闹,没有表现出自己的需求,只是表现了一味索取的态度,让人难以
接受。我选择第二种。
预设 2:当然会接受第二种方式进行说服,因为这种天真而又委婉的问话,可以一下子打动别人。
3.小结:正是第二种方式委婉得体,有理有情,那个小男孩才说服妈妈为他买了一件牛仔裤,看来
说服别人还真是一门学问,那么说服别人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生齐读出示的课件)
(1)注意说话的语气,说话要委婉,不要用命令的口吻。
(2)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这样别人更容易接受。
(3)态度诚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4)说清楚自己的想法,讲清楚具体的理由。
(5)设想对方可能作出的反应,恰当应对。
三、共同演示,合作说服
师:学了这么多的关于说服别人以得到别人支持的方法,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我们一起来模拟这
个场景,一位同学扮演妈妈,一位同学扮演小男孩。(学生自主寻找同伴进行演示)
四、同桌合作,练习说服
1.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情况需要请求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大家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情景一:有同学想办一份校报,需要老师的帮助。
情景二:有同学想换座位,需要老师的同意。
2.同桌之间演一演,一个扮演老师,一个扮演说服老师的学生。3.选代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认真看,认真听,做一个文明的听众。
4.师生评判,选出说得合情合理、容易得到老师支持的同学。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实践了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去做某件事,大家的表现都很精彩,老师相信同
学们都能成为小小说服家。
请你支持我{语气委婉
理由充分
恰当应付
态度诚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通过讲授与课堂活动,学生明白了在生活中,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思路,我们常常需
要说服别人,所以说服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功能和目的。我们在说服别人时要注意态度和语气,需要掌
握说服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本单元学习的几个故事都是虚构的,读起来却像在生活中发生过一样,因为这些故事都能从生活中找
到影子。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次习作训练就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书中给出了三组环境和人物,从中选择一组或自创一组创设情境,虚构一个生动的故事。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对小说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次习作给定了环境、人物,主要是虚构情节,创
编故事,突出人物形象。难度在于故事的完整性,情节要吸引人。
学生课前对三组环境和人物可能发生的情节做充分想象,可以请教老师和家长,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要
从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上多下功夫。先讨论交流,后创编。
【知识与技能】
1.根据给出的情境找出编故事的关键词,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2.学习构建故事框架以及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将想象延伸。3.学习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想象编故事,并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
【过程与方法】
创编出合理、有新意、有波折的故事情节,并能将故事写具体、写精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感受创编故事的一波三折,体验想象的丰富,体会写作的乐趣。
重点
创编出合理、有新意、有波折的故事情节,并能将故事写具体、写精彩。
难点
学习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想象编故事,并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1.温习看过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或科幻故事。
2.查阅、观看故事的影视资料,丰富对故事的体验。
2 课时
第一课时
1.能根据给定的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
2.围绕主要人物创编故事,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
重点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故事创编得完整、有趣。
难点
围绕主要人物创编故事,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会讲故事吗?很多精彩的故事都是人们精心编造、虚构出来的,大人们
能编,小朋友也可以编,你们想编故事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创编简单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设置情景,展开思路
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精彩的故事。我们还一起给这些故事定
了这样一个标准:要素齐全、故事完整、情节曲折、人物鲜明。(学生齐读)要素齐全就是说故事中要有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除了这几条,你觉得好的故事还要具备什么?(出人意料 合情合理。)这节课,
就让我们对照这个标准一起来编一个故事。
2.(课件出示)早晨起来,丁丁向窗外一看,发现屋外神奇地出现了一座城堡。他跑到城堡前,听到里
面传出了奇怪的声音。里面是谁?这时,城堡的门吱吱呀呀地开了,丁丁走了进去……
(1)对照好故事的标准,看看这段话已经有了些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接下来思考:
①这段话里已经有了一个人物——丁丁,那故事中除了丁丁还有谁吗?从哪里知道的?(奇怪的声
音。)
②好,那我们往下想想!我们要想象眼前真的出现了一座城堡。突然听到里面传出了奇怪的声音(播放
三种奇怪的声音),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你觉得这种声音奇怪吗?
过渡:同学们,城堡里奇怪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奇怪的事情也有一大堆!丁丁进去后又会发生什
么事情呢?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畅想吧!
③丁丁听到了什么声音?他进去后循着声音看见了什么?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请用三四句话简要地在
小组内说一说。
(2)同学们都是想象的高手,编故事就像我们向着不同的方向走能看到不同的美景一样,那我们向着不
同的思路就能编出各不相同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专门编一个关于营救的故事。
对照故事标准,看看我们现在的目标是什么。(故事完整。)要想达到标准,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先写
好三句话,来定下你的故事内容。
①丁丁听到什么发出怎样奇怪的声音?
②丁丁进去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丁丁进去后想尽办法营救。)
③结果如何?(营救成功。)
同学们,这三句话不但把故事的大概内容定了下来,而且使得故事的条理也很清晰。你看,第一句话
就是故事的开头,第三句话是故事的结尾,第二句就是故事的重点了。
(3)故事大概内容有了,再对照故事标准,还缺什么?(曲折。)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说一说可以设置
一些什么波折或者矛盾冲突使情节曲折。
三、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1.同学们,经过交流、讨论,我们故事的框架已经有了,这个故事是围绕主人公丁丁展开的,他具
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指导学生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丁丁勇敢、机智等特点。
3.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任选教材提供的三组环境与人物中的一个,展开想象,学习用三
句话确定故事的框架以及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4.要求学生根据框架先在组内讲故事,然后选出小组代表在班内分享小组创编的故事。
5.指导学生将自己创编的精彩故事写下来。
四、课堂小结
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大家集思广益,讲的故事十分有趣,也让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创作的热情和丰富
的想象力。为了将这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请同学们动动笔,利用剩余的时间和第二节作文课把今天讲的
故事写下来。
笔尖流出
的故事 {要素齐全:时间、地点、人物
故事完整:开头、过程、结尾
情节曲折:矛盾冲突
人物鲜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第二课时
1.创编出合理、有新意、有波折的故事情节,将故事写具体、写精彩。
2.根据习作要求,评价并尝试修改习作,感受修改习作的重要性。
3.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体验想象的丰富。将写好的故事读给同桌听,分享习作的快乐,激发
写作的兴趣。
重点
1.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2.评价并尝试修改习作,感受修改习作的重要性。
难点
让学生通过写故事,感受写故事的乐趣,激发写作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一起开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会,确实,大家讲的故事很有趣,有些故事还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但是,光会说还不行,我们还要能把故事写下来。同学们想不想把故事写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呢?二、强化细节,评议修改
1.习作总评。大家根据相关关键词或句段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创编了风格各异的故事并写了
下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讲评大家写的故事。
2.指名表扬。
3.佳作放送。
(1)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
(2)学生评作文。
(3)教师适时点评。
4.亮点欣赏。请学生举手朗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段或优秀语句。
5.出示一篇学生习作,请学生点评,并按照修改要求进行修改。
修改要求:
(1)故事是否完整,内容是否有趣。
(2)语句是否通顺,情节是否吸引人。
(3)想象是否合理。
(4)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6.学生根据大家的评价以及提出的修改建议,完善习作。并认真地誊写在作文本上。
7.自评。围绕以下四方面自评:
在 本 次 作 文 中 , 我 最 想 表 达 的 中 心 意 思 是 ______________ ; 我 写 作 本 文 最 成 功 的 地 方 是
______________ ; 最 大 的 失 误 是 ______________ 。 经 过 本 次 写 作 训 练 , 我 在 下 次 作 文 中 一 定 做 到
______________。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编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那么,请同学们回想这节
课以及自己看过的故事,你们知道创编故事读起来想要吸引人需要具备什么吗?
对,创编故事想要吸引人,就要做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结构完整,我们今天就创编了一
篇生动有趣的故事,同学们可以把自己创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笔尖流出的故事
教师点评、互评、自评{故事完整
内容有趣
情节吸引人
想象合理
语句通顺本次习作由讲故事引入,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有一定的表达欲望。在再现情境的同时,有着良好的情
绪体验,为写好习作奠定了基础。通过分组练说,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的情
绪状态下,展开思维活动,调动内部语言,在说的基础上动笔写,降低了写的难度。作文中反映出极少的
同学尚存在写不具体的现象,今后在阅读积累方面还要继续强化要求,加强督促。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以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为话题,引导学生以《穷人》为例交流,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水平和表达能力。“词
句段运用”以展示《三国演义》中关公温酒斩华雄片段为例,体会故事情节对突出关公的神勇这一形象的
作用;在句子中注意重点词语对表达人物感情的作用,进一步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学会写人物的心
理活动。“日积月累”则通过理解、积累古诗《回乡偶书》,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热爱诗歌的兴趣。
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三篇小说,又自己创编了一个故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理解有了一定的认
识,在此基础上学习语文园地,再谈人物形象的刻画,应该会有感而发,有很多想说的话,学习起来比较
容易。在写自己内心活动时有一定难度,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抓住动作、语言描写等来表达。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自主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在情节中体会人物形象。懂得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学会运用动作、
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穷人》中人物形象理解打开话题,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懂得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理解并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析句子,体会情节、重点词语、心理活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乐于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重点
1.学习在情节中体会人物形象。
2.懂得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学会运用动作、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
理活动。
难点
通过朗读、分析句子,体会情节、重点词语、心理活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并乐于表达自己
的心理活动。
教师:《三国演义》中关公温酒斩华雄的片断视频资料。
学生:课前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关公的人物形象。
2 课时
第一课时
借助《穷人》中人物形象理解打开话题,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
学习在情节中体会人物形象。
难点
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学会运用动作、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活
动。
一、交流平台
1.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相关环境描写。)2.以《穷人》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展开交流。
(1)语言描写: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语言描写体现了桑娜和渔夫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2)动作描写: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
拉好。
(动作自然贴切,表现了桑娜的细心、善良。)
(3)心理描写: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
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细致地刻画了桑娜此时矛盾、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明生活确实艰难。)
(4)环境描写: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屋内外环境形成对比,从侧面反映了桑娜的勤劳、能干。)
3.根据老师出示的语段,交流这些描写方法在表现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二、词句段运用
1.看课件,关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特别喜欢哪个情节?
2.体会节选自《三国演义》的文段中关公的形象。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比如“与、曰、且、皆、掷、
尚”等字,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文段中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4.哪个情节写得生动传神?
5.怎样读出人物神勇有气势的风采?学生试读。
6.老师示范,进行点评。
7.学习课文节选的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出示文段: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
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
——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1)引导学生读出桑娜害怕、矛盾、紧张、自责、忧虑、决断的复杂心理,以及“我”紧张、担心、期
待、难受的心理。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3)请学生写一写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示例:
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公布我的分数,我把头轻轻地埋了下去,目光躲闪着,脑子里像过电影
一样过着妈妈知道分数后那生气和失望的表情,可是,我还是让她失望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妈妈,
你不要生气……
(3)把自己的心理描写读给家长听,请家长提出修改意见。
语文园地
人物形象 {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小说情节
环境描写
第二课时
理解古诗《回乡偶书》,背诵默写这首诗。
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感受我国诗歌的魅力,培养热爱诗歌的乐趣。
一、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读准生字读音。
4.理解古诗大意。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
二、理解诗意,情感升华
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
乡音,这位 86 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2.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由图切入,感知诗人形象。
(1)瞧,这个人就是贺知章,说一说,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结合词语“老大”“鬓毛衰”理解诗人形象。
A.鬓毛衰
观图讨论: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观察,你从哪里看出贺知章很老了?
理解“鬓毛”:耳朵两边的头发我们称之为鬓毛。学习“鬓”。
比较:看看贺知章的鬓毛,再看看摸摸我们自己的鬓毛,你觉得有什么区别吗?
理解“鬓毛衰”:耳朵旁边的头发又白又稀少我们可以称作鬓毛衰。
指导朗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B.老大
还有哪个词也说明贺知章很老了呢?猜一猜,他可能有多少岁了?
资料补充:据说贺知章 10 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离开家乡去长安求学了,长大后,还在洛阳当官,一
直到 83 岁才回到家乡,这一别就是 70 年啊。
指导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探寻回乡原因,读懂爱乡感情。
(1)贺知章这么老了,为什么要回到家乡呢?
(2)根据回答创设情境。
播放课件,师深情介绍:因为这里有他的家,有他的亲人,还有他儿时的伙伴,他们曾经在这里一起
捉迷藏,一起跳绳,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多快乐啊。看,家乡的桥,家乡的路,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
那么亲切,这里给他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所以,即使老了,年纪大了,即使路途遥远,诗人还是要回
到这里,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3)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诗人热爱家乡的那份情谊。
3.了解诗人回乡遇到的事情,体会回乡复杂的心情。
(1)贺知章在回乡的路上遇见了谁?发生了什么事情?(2)指导朗读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明明是家乡的人,为什么大家都不认识了呢?
(3)深入理解,体会贺知章回乡的心情。
引读一:走啊走,快到了,终于来到我日思夜想的家了,你的心情如何?请你高兴、激动地读一读吧。
引读二:终于到家了,可惜爸爸妈妈都不在了,亲人也没有了,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伤心地
读一读。
引读三:走吧,去看看你的小伙伴,可惜,他
们有的搬家了,有的不认识你了,请你失落地读一读吧。
(4)小结:看来,贺知章回乡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你理解他了吗?
(5)背一背《回乡偶书》。
四、拓展延伸
1.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
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齐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
回乡偶书Error!思乡之情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
家乡的热爱。教学伊始,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
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
快乐读书吧
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快乐读书吧”以“笑与泪,经历与成长”为主要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成长话题的小说,
比如《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故事中的孩子性格不同,情节生动感人,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
的共鸣。同时,此板块旨在通过讲述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乐于读书,体会成长中不同的经历,体验读书
带来的快乐。
通过本组学习,学生对小说这个体裁产生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很容易吸引学生
的关注,所以当把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略微讲解一下,马上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放手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快乐地捧起书本,沉浸在人物的角色中,体味成长的经历,体会读书的快乐,
并在与同学们分享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书。
【知识与技能】
抓住故事的主人公,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把握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成长中的喜乐和忧伤,感受人世间的温暖和美好。成为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
重点
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
体会成长中的喜乐和忧伤,感受人世间的温暖和美好。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英雄雨来》影视资料。
学生:准备有关的故事书。
1 课时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些小伙伴,看看他们是怎样成长的。
1.(出示一个人物形象——阿廖沙)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同学们想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老师截取课
外书中的一段故事,讲给学生听。
2.简单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苏联作家高尔基。我们看过他的哪些作品?3.读书中对《童年》人物的简介与节选的部分,你觉得阿廖沙是个什么样的人?
4.想一想,书中还有哪些人物?他们与主人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指名说一说)
二、学生展示准备的故事书
《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以及其他故事书。
三、班级故事会
1.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把自己读过的故事分享给其他同学。
2.每个组请一位代表把他的故事分享给全班同学。老师对讲得精彩的同学提出表扬,给小组加上一
颗星,星星最多的小组最后获得“故事
大王”的称号。
3.每个小组推荐一本故事书,简单地介绍这本书的故事情节。
4.请同学们向同伴推荐自己喜爱的关于成长的故事书。
四、课堂小结
书中有各种各样的朋友等着我们去认识,书中有精彩绝伦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欣赏,书中还有很多神
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我们的学习也很有帮助。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读过的故
事,也一定能收获更大的快乐和更多的朋友。
快乐读书吧
《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
本次“快乐读书吧”让学生沉浸在书中描述的故事里,开阔了视野,学会了思考,并在读书中与主人公同
欢喜,共忧伤,在体验中获得快乐成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为主题编排了两篇课文,分别是《夏天里的成长》《盼》。目
的是通过对这两篇课文的学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以及在习作中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
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其中,《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说理性小散文,作者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
的语言描绘了在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启迪我们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盼》全文围绕着小作者盼下
雨,盼穿上雨衣的心理活动为中心,选取不同事例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交流平台”
部分主要介绍了确立中心的重要性及以怎样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选材的方法。“初试身手”部分借助相
关练习进一步巩固如何围绕中心意思选材;“习作例文”部分则通过展示《爸爸的计划》《小站》两篇文
章,让我们学习怎样安排材料来突出中心;“习作”部分则要求我们根据前面的学习,运用“围绕中心意
思写”的写作方法选取事例表达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汉字。
1.会写 2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苔藓、草坪”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积累好词佳句。
4.体会文章围绕中心意思来选择材料,根据中心意思选取不同的事例的表达方法。
5.学会围绕中心意思来习作。
重点
1.会写 2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苔藓、草坪”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积累好词佳句。
难点
1.体会文章围绕中心意思来选择材料,根据中心意思选取不同的事例的表达方法。
2.学习围绕中心意思来习作。
《夏天里的成长》2 课时
《盼》2 课时
习作例文 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15 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说理性小散文。文章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在夏天里万物都在
生长的自然现象,向我们展示了天气炎热、生物活跃、色彩鲜艳、乐趣无限的夏日景物的特点。作者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启迪我们要把握时间,
尽量地用力地长。
六年级的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对于夏天里各种事物飞快地长,跳跃地长,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
对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
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课标中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在课文中表达情意
方面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中心,并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表达思想感情。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详细解读教材内容
的基础上,依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读中概括中心,在读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技能】
1.会写 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棚架、苔藓”等词语。
2.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和感悟,感受夏天里各种事物都在快速地生长。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表达能力、学
习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深刻含义,从而懂得把握时间、珍惜时
间的道理。
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难点
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理解“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含义。
教师:准备夏天万物生长的视频。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 1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棚架、苔藓”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
重点
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
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谈话导入,揭示文题
1.(板书:夏天)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能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夏天吗?
2.(把文题补充完整:夏天里的成长)想象一下,谁会在夏天里成长呢?
3.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共同体会“夏天里的成长”。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听。
2.学生自由读文,把生字词圈出来,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法扫除字词障碍。
3.认读词语。出示“苔、藓、坪、蔗、瀑、缝、谚”等字让学生认读,注意这些字的部首和字义的
联系。
4.指导写字。“缝”的笔顺,“瀑”的右边最下面的部分不是“水”。
5.引导学生扩词、造句,理解字词的意思。用“不过 、尽量”练习说话。结合课文,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指明文章的中心句。
2.细读课文。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植物、动物、
山水、铁轨、柏油路、人)
3.一边读一边画。在细读的过程中,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留待下节课再学习。
四、品读课文,设计作业
1.品读课文,了解夏天里万物成长的特点。2.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试着自主解决。
3.书写生字、词语。
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是万
物迅速生
长的季节{有生命的事物:植物、动物、人
无生命的事物:山水、铁轨、马路
第二课时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难点
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获取知识、能力、经验,
否则就会一事无成的道理。
1.相关植物的图片。
2.竹子、绿蔓、蒲公英生长过程的视频。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夏天里的成长》。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夏天是万物迅速生
长的季节)。这是课文的第 1 自然段,也是文章的(中心句)。那么围绕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
(相机板书:植物、动物、山水、铁轨、柏油路、人)
二、研读文本,感受成长
(一)品读第 2 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进一步感知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成长。
2.同学们读书的时候可真认真。是啊,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可是夏天的长是(课件出示:
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 2 自然段,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事
物在夏天里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汇报。
(1)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
过渡:你们知道一寸是多长吗?一寸大约是三厘米多一点,几寸就是几个三厘米那样长。老师为大家
带来了一段植物生长的视频,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吧。看,瓜藤生长得多快,这也说明了夏天的长是(飞快的
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竹子林、高粱地: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过渡;竹子真像作者写的那样长得那么快吗?让我们看一段视频。竹子果真长得那么快,那谁能用你
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竹子、高粱那拔节的声音呢?(指名读)
(3)苞蕾: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过渡: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段蒲公英生长过程的视频,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里,作者为了突出植
物长得快,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让我们再读这句话,感受植物那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
见的长。(昨天——今天——明天)
(4)石头、草坪菜畦等。(欣赏图片)
(5)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过渡:“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呢?(一个月左右。)如果是你们,一个月能长多少呢?是啊,很难发现,
可是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却已经有妈妈的一半大了,它们的长可真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
的长。)“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个把月”这些词语是表示什么的词语呢?(时间。)是啊,
作者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利用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
长)。那你能不能也用上表示时间的词语,仿照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在夏天里飞快的长的事物呢?
4.听了几位同学的汇报,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受齐读第 2 自然段。
(二)品读第 3 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向我们描写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成长呢?
2.学生汇报: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过渡:山是怎样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的呢?“丰满”是什么意思呢?在文中,“丰满”指的是多而密,
那是什么多什么密呢?(草多,树木密。)是啊,也就是说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那
么你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还有哪些事物在夏天里成长呢?
3.铁轨柏油路怎么也在长呢?有知道的吗?
(物体遇热膨胀,体积增大,所以铁轨的缝隙越来越小,柏油路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路面好像是高起来
了。)
4.是啊,不热不大,不热不长,因为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所以什么都在生长。无论是有
生命的植物动物,还是没有生命的山水、铁轨都在长,这也说明了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那么谁
愿意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呢。
(三)品读第 4 自然段
1.的确,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也是一样,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有些是看得见的长,有些是看
不见的长,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升级、跳班。)是啊,每到夏天,暑假开学的时候,
我们都会从一个年级进入到高一年级,这些是我们看得见的长。我们不仅是年级在增长,还有什么在增长
呢?(知识、能力、智慧。)这些是我们看不见的长。
3.学生汇报不懂的地方。(课件出示谚语:六月六,看谷秀。) 六月六是指农历六月初六到处可以看
见齐腰深、出穗的谷子,谷穗吐金后意味着会有好的收成,看到这样的情景农民个个会欣喜不已。(课件出
示谚语: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阳历 8 月 23 日,也就是代表着夏天即将
过去,秋天就要来到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谷子还没有出穗,就没有了收成的希望,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
只能(割掉喂老牛了)。
4.是啊,如果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其实我们人也是一
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5.这里的“赶时候,赶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说在青少年时期要利用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环境。
这句话也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积极地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不能错失时机,否则就会成
为一事无成的人。在这里,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看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典型事物,抓住特点,指导写作方法。)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浅显易懂,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词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3.朗读文中你最感兴趣的事物,读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
4.拓展写诗。
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水长瀑布长,河是一天一天地变深变大;
路长铁轨长,缝隙是一天天地变小;
长,长,是一天一天地;
人长知识长,能力是一天一天地变强。
啊,神奇的夏天,让我们快快地成长吧!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是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在夏天都有力地生长着,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人生中的夏天同样有力地
生长。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再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感受夏天的生机勃勃。
夏天里的成长
本课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比较含蓄,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人一定要珍惜时间, 积极争取知识、
能力、 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 否则就会一事无成。)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用了自读与品读感
悟的教学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6 盼
课文紧扣“盼”字,讲述了妈妈给“我”买一件新雨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的事。课文用
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以及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
乐。
学生已经学习了《夏天里的成长》,对先立意后选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篇课文语言平实,文中的“我”
的渴盼是孩子的心理活动,与学生生活接近,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是
很好的学习策略。
结合课后的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知识与技能】
1.会写 12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袖筒、斗篷”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我”因想穿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2.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文中“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重点
1.会写 12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袖筒、斗篷”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1.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文中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把重点部分
写详细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2.感受“我”因想穿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教师:课前准备有关铁凝的简介资料。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
2 课时第一课时
1.会写 12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袖筒、斗篷”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盼”的心理。
重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找出课文围绕“盼”写了哪些事。
难点
理清课文的顺序。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1.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
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
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
《盼》。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铁凝的图像。)
铁凝:1957 年生于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
《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 300 余万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填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从那以后“我”每天(盼着下雨)。一天放学后,
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但都(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我”背着
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
让“我”(欣喜不已)。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交流、讨
论)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讲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我”爱不释手。
第二部分(第 3 自然段):讲“我”开始盼着雨天,可是一连好多天,天空都是晴朗的。
第三部分(第 4~17 自然段):讲一天放学后,果然掉了雨点儿,“我”找了许多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
去,都没有实现。
第四部分 (第 18~21 自然段):第二天早晨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
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
1.请同学们朗读第 1~2 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
对这件雨衣的喜爱?
2.学生交流。
(1)雨衣样子的介绍。(指名朗读)
课件出示: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
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种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
(2)“我”对雨衣的喜爱。
①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②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一声
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
浑身凉冰冰的。
师:“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
师:“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说明了什么?(“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
透了,从侧面烘托出“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
师小结:这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
作铺垫。
四、巩固提升,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课文段落。
盼{雨衣的样子 颜色、样式
“我”对雨衣的喜爱 动作描写第二课时1.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朗读课文,结合环境描写感受文中“我”盼望的心情。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态度。
3.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并把重点部分写详细、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重点
朗读课文,结合环境描写感受文中“我”盼望的心情。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态度。
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学会根据中心的需要
选择材料。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谁能再来读读你喜欢的句子?(指
名读)
2.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课文第 3 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写“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
连几天都是晴天。)
课件出示:“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句中两个“安
安静静”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蕴含着“我”因盼不到雨天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运用什么方
法来体现的?(心理描写。)
课件出示: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
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几句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个疑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表现了“我”
内心急迫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师小结。
(二)研读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第 4~17 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盼”?
(2)在这部分里,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怎样不同的心情?2.交流。
(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场景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语言描
写来突出“盼”。
(2)重点句段分析。
①雨前场景的描写。
(指名朗读第 4 自然段)
师:这段既是对雨前的场景描写,中间又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让我们仔细地品读
这段文字。
问题 1:“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
么?(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树的情态,烘托了此刻“我”开心、兴奋的心情。)
问题 2: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穿插着心理描写,比如: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
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这句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对雨天的喜
爱。)
问题 3:找出这一自然段中动作描写的句子,说说作用是什么。
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伸、仰、甩打、跑”等动作衬托出了“我”此时兴奋
的心情。)
师: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这段文字,体会“我”兴奋的心情。
②人物语言的描写。
(指名分角色朗读第 5~14 自然段)
师:找出“我”的语言反复研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我”的话中能看出“我”多么盼望穿上雨衣到街上去啊!甚至于向妈妈撒谎,从中可见“我”渴
盼的心情。)
③雨中场景的描写。
指导学生朗读: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
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这段是对雨中的场景描写,中间同样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让我们仔细地品读
这段文字。
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问题 2: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想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
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体会到了“我”担心今天雨下得太大会导致明天不下雨。
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④雨后场景的描写。
指导学生朗读: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
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
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问题 1: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场景?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美景,从中体会出了作者对雨天的喜爱。)
问题 2:“我”的心理描写说明了什么?
(“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憧憬,烘托出“我”对雨天穿雨衣的渴盼。)
(3)师梳理小结: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不同的心情。第一处写了令“我”兴奋的雨景,因为
“我”觉得自己有理由穿上新雨衣了;第二处写了令“我”担心的雨景,因为“我”害怕今天雨下得太大,
明天就不会下雨了;第三处写了雨停后的宁静。这三处描写都烘托出了“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
的渴望的心情。
(三)研读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 18~21 自然段。
2.思考: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3.交流,汇报。
(1)心理描写:
①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
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②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这句心理描写,
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惊喜和“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
(2)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写出了“我”
终于可以穿上新雨衣的激动心情。)
4.结尾处又提到雨点儿在“我”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发出滴答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
样写既突出了“我”穿上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又给结尾营造了美好恬淡的氛围,引发人们无尽的想
象。)
三、回归整体,归纳写作特点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是一个
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想象和憧憬。)
2.阅读这篇课文,你在写作方法上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发言,师梳理归纳: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3)语言浅显精练,生动活泼,情节有趣。
3.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我”的心情和作者匠心独运的表达方法。
4.学习课后交流平台,找出重点,进行小组讨论。本组课文相同的地方在哪里?你学到哪些选材的
方法?
(1)写文章要先立意,即先确立中心思想。
(2)根据中心思想选择材料。
(3)重点部分要写具体,写详细。
(4)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5.完成小试身手。
(1)围绕“戏迷爷爷”选择材料,找出题目的中心是“戏迷”,找出与“戏”有关的、能表达中心的材
料。筛选出“跑十几里地去看戏、成立戏班子、边炒菜边做戏曲里的动作、拜师学戏、一看到戏曲表演就
占着电视”与戏有关的材料,从这些材料中再选出“着迷”的典型材料作为重点写具体。
(2)从下面的题目中选一两个,选择事例来表现中心。
好斗的公鸡 都是淘气惹的祸
闲不住的奶奶 忙碌的早晨
欢声笑语满校园 那些温暖的时光
四、布置作业
1.把本课改写成小课本剧。
2.摘录本文的优美语句。
盼Error!渴望下雨
《盼》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作品。课文讲的是小女孩蕾蕾为了穿上新雨衣渴盼下雨天的事。教学
时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朗读,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中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小
女孩对雨天的渴盼;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使学生对课文
内容有更清晰的认知。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读中悟,体
会文中的小女孩对下雨天的渴望,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研读,也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
化中逐渐掌握研读文本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习作例文
《爸爸的计划》 《小站》本组围绕“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这一主题,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这是本书教材第一次出现
这样的课例,课例以习作例文来学习作者确立中心,并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两篇课文,接触了确立中心后,围绕中心来选择事例表现中心的写法,这次习作
例文又安排了两篇文章来强化该写法,学习时要在读文中感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抓住训练要点,提高
习作能力。
自读理清文章条理,交流探讨写法,设计系列习作实践活动,把相关的习作教学内容融合进习作实践
中。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什么是中心”,以及“如何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围绕中心把内容写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习作,乐于与人交流作品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围绕中心把内容写具体。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习作纸。
1 课时
一、学习第一篇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1.默读课文,根据课文旁边的阅读注释找出文章的脉络,罗列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
2.讨论,这篇文章想表达的中心是什么?(爸爸擅长订计划,且执行计划一丝不苟。)文章选用的哪些
事例最能表现这个中心?
(1)罗列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种类多,品种全。)
(2)两个比较典型的小事例,让人印象深刻。 (执行计划严格)
(3)爸爸给“我”订计划。
3.从作者写这个爱订计划的爸爸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围绕中心刻画人物,挑选典型事例写具
体,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默读第二篇习作例文《小站》
1.注意从课题入手抓住中心词“小”。
2.根据课文批注帮助理清课文的层次: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讲小站很小。
第二部分(第 3~6 自然段):讲小站设备简陋,站上工作人员惊心布置。按方位顺序进行详细描写,虽
然小,但是精致。
第三部分(第 7~8 自然段):讲小站给旅客带来了春意。
3.找出文章的中心。哪些事例作为重点来表达中心的?
4.交流学习成果。
5.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小站虽小,但设计精致,给人温暖。)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出来的?
三、总结
这两篇习作例文都是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然后把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写详细,写具体。这种方法对我
们的写作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在写作中学习尝试使用这种方法。
四、布置作业
课后预习本单元习作,准备搜集和选择材料来进行一次写作。
习作例文Error!围绕中
心选材
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再看作者选用了哪些材料来表达出来,结合课文批注讨论交
流,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法和目标,重点突出,对学生不理解的部分适当点拨,教学效果比较好。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本单元习作是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这个汉字既是题目,也是中心。汉字有着丰富的
文化内涵,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自身感受又都不同,通过描述这些汉字可以打开学生的记忆,感受汉字
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情感。
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围绕中心意思合理选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确立中心是关键。
引导学生怎样在众多事例中挑选出重要部分并将其写具体,其他事例怎样写则是习作中可能遇到的困
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习作例文谋篇布局的特点,帮助学生解决习作中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交流选材方法,即围绕一个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事例来写。
2.有一定速度地习作,展示习作成果并交流互评。
3.学习列作文提纲,确定写作重点。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时,重要的部分要写具体,其他部分略写。
2.根据选择的汉字,围绕着字音、字形、字义或者字背后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写清楚感受最深的理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汉字喜欢的情感。
重点
1.交流选材方法,即围绕一个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事例来写。
2.写清楚感受最深的理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汉字喜欢的情感。
难点
根据选择的汉字,围绕着字音、字形、字义或者字背后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堂习作纸。
学生:明确自己感受最深的汉字,搜集与之相关的故事。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交流选材方法,即围绕一个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事例来写。
2.根据选择的汉字,围绕着字音、字形、字义或者字背后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
3.学习列作文提纲,确定写作重点。
重点
根据选择的汉字,围绕着字音、字形、字义或者字背后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
难点
交流选材方法,即围绕一个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事例来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根据词语猜汉字的游戏,同学们准备好
了吗?
2.课件出示:唇齿相依( 呀 ) 颠三倒四( 泪 ) 争先恐后( 急 )
3.汉字博大精深,刚刚我们通过猜字谜的游戏一起领略了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下面我
们来学习围绕中心意思写一篇关于感受最深的一个汉字的习作。
二、反馈练习,提出问题
1.复习交流《夏天里的成长》和《盼》两篇课文,总结:围绕中心意思,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事
例写,把重要的部分写具体。(板书:不同方面 不同事例 重要部分写具体)
2.反馈 “初试身手”的选材练习,展示学生的选材,学生互评:这样的选材有没有围绕中心意思。
3.提出问题:这么多材料,什么是重要部分?选择哪一个写详细、写具体呢?
三、例文引路,学习写法
(一)重要的部分写具体1.复习交流《爸爸的计划》,说一说作者围绕爸爸爱订计划这个中心意思,把哪一个事例写得最具体。
2.学生自由读“订暑假计划”的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部分写具体?
3.学生汇报,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小结:围绕中心意思,可以把自己感受最深,并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写具体。
4.学生在自己的选材练习中选择详细写的部分,并交流汇报。
(二)其他部分简单写
1.学生默读《爸爸的计划》第 1、2 自然段,特别注意例文旁边的批注。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机引导。
小结:简单写是有方法的,可以罗列,也可以用一两句话写。
四、学生练说,拓展思维
(一)巧妙联结,开阔思路
1.把“初试身手”中的一些题目浓缩成一个字,这个字既是题目,也是中心,你想到了哪个字?
2.看到这些字,还能让你想到什么?
(二)明确要求,小组练说
1.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小组内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字。
2.小组派代表在班内说,其他同学注意听。
生 1:我感受最深的一个字是“福”。“福”在字典里有五种解释:长寿、康宁、富有、美德、快乐。
看,“福”字所包含的意义都是人们喜欢的内容。
生 2:馨,组成词就成了温馨,它让我明白,做人要有一颗温暖善良的心,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自
己的援助之手,那生活就会变得温馨美好。是啊,这个字,给了我很多启示,也带给我很多快乐,我喜欢
这个字——馨!
3.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五、审题立意,构思提纲
1.确定选材,打开思路。
(1)从汉字本身出发,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感觉最独特的、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汉字。
(2)想一想这个汉字到底带给自己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它的字形,还是因为它的
含义,或是因为这个汉字有什么曲折的故事。
2.构思提纲,写作指导。
(1)出示范文《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和》。
(2)指导学生交流这篇范文的提纲。第一部分先引出“和”字,第二部分重点叙事,详细地叙述碰掉笔袋和同桌发生争吵事件的经过,由
争吵到反省到和好的完整过程。第三部分则写感想,感受“和”字让一切变得美好。
(3)指导学生列出关于自己习作的提纲。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汉字,领略了汉字的丰富意蕴,也一起分享了大家感受
最深的汉字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围绕中心
意思写 {不同方面——字的字形、含义、寓意
不同事例——背后的故事
重要部分写具体
第二课时
1.有一定速度地习作,展示习作成果并交流互评。
2.写清楚感受最深的理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某个汉字喜欢的情感。
3.围绕中心选材,修改定稿,正确、美观的誊写在作文本上。
重点
有一定速度地习作,展示习作成果并交流互评。
难点
写清楚感受最深的理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某个汉字喜欢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蜘蛛是怎么织网的吗?蜘蛛织网都是先有网的中心,再一圈一圈地围绕中心编织
的。这节课请大家学习蜘蛛织网的方法确定习作的中心,然后围绕中心的意思来写。
二、明确要求,现场习作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字作为题目,围绕中心意思,可以从不同事例,或者从不同方面写
一篇习作。
三、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1.围绕中心选材。 2.可以写生活中发生的事,也可以写想象故事。
3.选取的事例新颖、典型、具体。
四、展示习作,交流互评
1.同桌间互读、交流、修改。
(1)能不能读出确定的中心。
(2)围绕中心选材,材料是否能够表达中心。
(3)语句是否通顺。
(4)提出有价值的修改意见。
2.同学展示习作,不出示题目,其他同学听完,猜一猜题目是什么。
3.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刚才的巡视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写得不错,特别是有不少同学尝试着从不同方面去写,这一点
特别值得表扬。课后,请大家读一读第二篇习作例文《小站》,看看它又能给你怎样的启发。
围绕中心
意思写 {中心明确
选材合理,重点突出
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教学作文时我从题目入手,在内容、体裁上多角度地进行指导。首先引导学生从选的字入手,多角度理解
这个汉字。然后引导学生从习作例文中总结写法,再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如文章开头有“开门见山,直
接点题式”“引用式”……接着围绕中心选取不同的事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在写结尾时
可以“自然式结尾”“总结式结尾”……学生弄清写法后,先鼓励学生练写片段,然后在全班评价交流学
生写的片段,或者把几个片段连成一篇习作再交流,让学生在成就感中完成自己的作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以“我们与环境”为主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自然山水、认识人与自
然关系的同时树立环境忧患意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
地》。《古诗三首》中,《浪淘沙》以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同黄河边的淘金者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相比较,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江南春》以轻快的文字,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
南自然风景和烟雨蒙蒙中南朝的人文景观,渗透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感慨和对晚唐国运的隐忧。《书
湖阴先生壁》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的庭院内外洁净清幽的环境,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赞美了主人的
朴实勤劳,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从人类生存的角
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
球。《青山不老》展示一位老人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
化家园的坚定决心。《三黑和土地》通过平实的语言,简洁的句式,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赖以
生存的支柱——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口语交
际”要求我们联系生活学会协商解决问题以及正确发表自己的意见;“习作”部分则要求我们针对生活中
存在的现象写一份倡议书提出自己的建议;“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
个板块。
1.会写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人类应该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4.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5.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美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口语交际中学会处理不同的意见。
7.学会写倡议书。
重点
1.会写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人类应该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难点
1.口语交际中学会处理不同的意见。
2.学会写倡议书。
《古诗三首》2 课时
《只有一个地球》2 课时
《青山不老》1 课时《三黑和土地》1 课时
口语交际 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17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围绕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编排了《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三首古诗。《浪
淘沙》把黄河的雄伟壮观、凶险与牛郎织女恬静的生活相比较,表达了诗人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寄
托了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江南春》写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却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
淡淡的愁。《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院内、外的清幽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
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六年级学生自主朗读与理解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借助
课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并能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体会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和诗句结构的美。
学习本课,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或者插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悟作者描绘的景物特点,在理解诗意
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默写古诗。
【知识与技能】
1.会写 3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词的大意,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评读、悟读,并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情景,了解古诗内容,感悟诗人
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诗,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激发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感情,积极主动积累诗句。
重点1.会写 3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词的大意,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有助于理解诗句的图片——黄河、江南美景
学生:搜集描写自然的古诗。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 3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3.理解《浪淘沙》,体会黄河雄伟的气势。
重点
1.会写 3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难点
理解《浪淘沙》,体会黄河雄伟的气势。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少儿金曲《春晓》,学生倾听。
2.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春晓》《静夜思》就一直伴我们成长,
今天,我请同学来背一背知道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朗读《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簸、涯、莺”的写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学习《浪淘沙》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课件:刘禹锡图片,学生交流关于刘禹锡的资料。
(2)解诗题,读诗题。
(浪淘:波浪淘洗。 浪淘沙:唐代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
名。)
2.师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让学生听清节奏。生说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再读,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颠来自天涯。现在可以
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
4.品读,深化理解。
(1)自由朗读第三、四句,想象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画出来,
也可以用一段话写出来。
(2)学生交流,展示。
小结:黄河是雄伟壮观的,可在淘金者的眼里却是十分凶险的,每天他们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淘金。
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3)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5)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熟读成诵。
四、拓展延伸
浪淘沙(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根据古诗发挥想象,自由编写故事。情节要合理,语言要生动。
浪淘沙
浪淘风簸 直上银河
(写实) (想象)
气势雄伟 豪迈浪漫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并默写《江南春》。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描绘的美好景物。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背诵《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并默写《江南春》。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描绘的美好景物。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浪淘沙》。
2.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浪淘沙》一诗,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首古
诗,去感受别样的自然风光。
二、学习《江南春》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频,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3.引出诗题“江南春”。
(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1.你从这首诗里,看到了哪些景物?
(莺 绿树 红花 水村 山郭 酒旗 寺庙 楼台 烟雨)
2.“千里”之外的景物能看见吗?“千里”之外的鸟鸣能听见吗?(“千里”是虚指,表示就是看上去
很远。)
小结: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
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啼叫。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
这样美的春景。在古诗中,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
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中写出了听觉,还有什么?(视觉、幻觉、感觉。)
3.带着感情朗读古诗,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过渡: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
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你看到、听到了什么?
(很多很多的寺庙,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啼叫
声。寺庙旁边的花香、下雨时清新的空气、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4.齐读课文。
5.是四百八十四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这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
庙。)
6.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佛寺的多,读出寺庙的香烟缭绕。(学生读诗句)
7.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三、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
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本诗的诗题可理解为(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庭院墙壁
上的诗)。
2.出示自学提纲。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
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
(1)读古诗。
(2)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排闼:推开门。
(3)理解诗意:茅草房的庭院经常有人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
栽种的。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2.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品质?
3.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
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
舒适。
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再读这
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读出作者心情的愉快。
(2)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感悟诗境。(3)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
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
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4)“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
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5.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6.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7.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8.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四、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默写《江南春》。
2.课外搜集几首题墙诗,读一读。
江南春Error!
书湖阴先生壁{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典故:护田 排闼
表达方法:描写 拟人}景美人
更美
诗人在创作时,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
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
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
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
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
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18 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
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采用了列
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诸多知识;文中还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
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学生对“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方面的知识并不陌生,通过初读课文能把握主要内容,懂得人类的
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
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
1.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
爱”“破碎”“同时”来理解,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知识。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
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情感,
启迪学生的思想。教师教学时注意从上述特点入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知识与技能】
1.会写“莹、裹”等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晶莹、摇篮”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课文说明事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2.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含义,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明白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义。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环保意识。
难点
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含义,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师: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2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莹、裹”等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晶莹、摇篮”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3.深入理解“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含义,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重点
1.会写“莹、裹”等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晶莹、摇篮”等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深入理解“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含义,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有一个谜语: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你们能猜到谜底是什么吗?(板书:地球)
2.我们还可以把地球称为什么?(摇篮、水球、母亲、家园……)
地球,母亲!说得多动情啊!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所有的儿童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所有的爸爸
妈妈都是地球的孩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检查自学效果。
4.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2)这篇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5.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讲地球的外观、大小。
第二部分(第 3~4 自然段):讲地球的资源。
第三部分(第 5~7 自然段):讲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 8~9 自然段):讲地球既可爱又容易破碎,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6.根据上面划分层次的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先记叙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它的破坏,接着又讲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上去,最后讲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三、再读课文,合作交流
1.说内容。
现在就来说说,通过读书,你了解到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美丽壮观;渺小;资源
有限;唯一。)
2.说感叹。
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3.说外观美。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宇航员会觉得“地球太可爱了”呢?你能
从哪些句子中读出“地球太可爱了”?
(1)幻灯片展示人们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2)学生看图后结合课文自由描述,教师相机点出地球的美丽壮观。
(3)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读句,用自己的话赞美地球的外观。比如:地球在宇宙中就像一颗灿烂的明珠……
四、总结回顾,留下悬念
师小结:作者从地球范围小,资源有限,难以移居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唯一性,那么作者是如何一步
一步得出这个结论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一起解开我们的疑惑。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外观、大小(美丽、壮观)
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
地球与人类的关系(唯一)
精心地保护地球(别无去处)
第二课时
1.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2.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含义,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重点
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难点
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含义,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同桌相互检查,改正错字。
2.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
二、借助媒体,学习课文
1.再现形象,充实感知,学习第一部分。
(1)设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宇航员在天际遨游时,映入他们眼中的是一个怎样的地球吗?
(2)课件出示宇航员在天际遨游时看到的地球,教师范读课文中描写地球样子的语句。
①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觉得地球怎么样?
②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地球样子的句子。
③先自由练读,然后指名朗读,再集体评议。要求读出对地球的喜爱之情。
(3)引导:地球的确是太美了,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一个比喻句,齐读)
①自读,想想,这里作者把地球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练习朗读,把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的感情读出来。
(4)在宇航员的眼中,地球除了很美,还怎样呢?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
①讨论:用“渺小”这个词来形容地球准确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虽然地球的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但是与茫茫的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②课件出示地球在宇宙中运转的样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渺小。
③教师引读课文中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学生体会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好处。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学习第二部分。
(1)学习第 3 自然段,理解地球上的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①明白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②从“几百万年”“几亿年”中感悟矿物资源形成时间的漫长及来之不易。
③从“不加节制”等词中感悟人类无知的行为。
(2)学习第 4 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①理解“本来”一词在句中的作用。(“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
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
②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a.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难”。
b.补充有关“生态灾难”的资料,加深理解。
③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感悟。
教师小结,激发情感:从大家交流的大量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
拯救地球已是刻不容缓。
3.合作交流,学习第三部分。
(1)设疑: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各种资源的枯竭。在自然资源枯竭
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有许多人都幻想着能到其他星球上去生活。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
(2)学生分小组自读课文,就以上的问题进行讨论。
(3)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①理解“至少”一词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四十万亿千米”
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
精确和严谨。)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即“四十万亿千米”有多远。(我们以前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它告诉我们太阳
离地球是 1.5 亿千米,坐飞机去的话大约要二十几年,那么,40 万亿千米坐飞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
达。)
③指导朗读。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教师可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这种
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4)各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虽然人类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要实现这个愿望绝
对是不可能的。因此,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4.讨论总结,学习第四部分。
(1)齐读课题,用红色的粉笔在“一个”下面加着重号,并再次朗读。
(2)讨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宇航员遨游太空时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句话体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同时体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担忧。)
(3)教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地球上的各种资源也是有限的。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
生命的摇篮。地球只有一个,她需要我们大家的精心保护。
(4)结合课题小结,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这时,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
自己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写话举例:
地球妈妈,谢谢您,是您用宽大的胸怀养育了人类,养育了一切生命。地球妈妈,对不起,我们不但
没有珍惜您,还无知无情地毁坏您,给您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人类啊,不要乱砍滥伐,随意开采、毁坏资
源了,不要滥用化学品了,再这样下去,世界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人类的眼泪啊!
四、欣赏歌曲,结束教学
播放歌曲《热爱地球妈妈》,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只有一个地球{美丽而渺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 }珍惜资源
保护地球
课文紧紧围绕“地球的样子”“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
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地球,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
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通过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适时地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
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9* 青山不老
作者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义无反顾地
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 15 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造福了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学生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能认识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对我国晋西北地
区土地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了解甚少,因此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1.导入新课时,可以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音像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
2.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了解文章内容。
3.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
4.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难点
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 课时一、文字描述,激情导入
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同学们,在我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个山沟,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
挺山腰;林间的波浪,此起彼伏,随风荡漾。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
心血和执着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衷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晋西北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植树造林的活
动中,用 15 年时间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后代。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默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板书:创造奇迹)
1.从数字理解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
么了不起的奇迹。
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1)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默读第 2 自然段,画一画有关语句。(板书:大环境)出示第 2 自然段有关语句。
(2)这些文字描述的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感觉?(板书:险恶)
(3)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险恶?“肆虐”什么意思?(任意破坏。)哪些词句让你充分感受到了肆虐?
①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②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
(5)“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这句话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盘
踞、怪物”。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1)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岁了?(81 岁。)耄耋之年
的老人啊。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他已经很老了?默读课文,画出来。
①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②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③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④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2)老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文中句子说一说。
80 多岁的老人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板书:艰苦),放弃与女儿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15 年如一日,
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
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再
次齐读这一句。
4.从结果再次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 80 的老人,在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如此险恶困苦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 15 年,并且还
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美丽的景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
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出示课文第 1 自然段,配乐轻声读)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快速默读全文,
找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
2.集体交流:为了这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
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
引读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
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先想想它们的字面意思,然后
联系上下文想想,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
化家园、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和博大胸怀,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
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
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老去而变老的。所以
——引读出示: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3.课堂小练笔:以“青山是不会老的”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4.指名交流所写感受。青山不老
Error!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
青山共存的精神。为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十五年的种树岁月中,
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十五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
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
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以快速理
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并体会到老人展现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0* 三黑和土地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描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重获宝贵土地的情形。诗歌以“三黑和土地”
为题 ,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表现了农民得到了自己的
土地之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感悟有一定的方法,这首诗歌文字质朴,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对土地的
热爱,透过朗读,能体会诗歌感情,对土地也会有新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2.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悟,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特色。
2.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悟,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1 课时
一、诗歌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艾青《我爱这土地》音频,请学生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想。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出情感
1.朗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感。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3.全班展示读,交流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三、理清思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分节读诗歌,想一想,诗歌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四、细品感悟,把握诗歌主要观点
1.静心默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
3.诗歌是怎样描写农民对土地的喜欢的?4.学生交流。
5.品味第一、二、三小节。
6.在你的心中,三黑是个怎样的人?
(1)从三黑翻地、耙地来评价。
(精心侍弄土地。)
(2)“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有哪些含义?
(既是指土地,又是指三黑现在的好生活。)
7.从三黑的回忆和想象中看三黑的生活。
(1)小时候三黑逮蝈蝈为什么会挨骂?
①了解拾柴火。
②同学们,你们的爸妈会因为你们不捡柴而责骂你们吗?
③地主是谁?现在还有地主吗?
(2)现在,三黑是怎样设计自己的生活的?
(跟人合伙,把地浇得肥肥的,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买头小毛驴,送公粮。驮着老伴,上东庄,
看闺女。)
8.仿句子,说一说。
如 果 还 有 地 主 , 三 黑 就 不 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 果 还 有 地 主 , 三 黑 就 不 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 果 还 有 地 主 , 三 黑 就 不 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 果 还 有 地 主 , 三 黑 就 不 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齐读诗歌最后一节,感受三黑现在生活的幸福。
10.议一议,三黑从前和现在生活的不同。
五、总结体会,畅谈感受
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感受:
1.三黑生活的改变。
2.三黑生活改变的原因。3.对于当前土地的看法。
4.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带给农民的惊喜。
六、课外拓展
阅读相关土地改革的书籍,如《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
三黑和土地
农民
爱 侍弄 喜欢 憧憬
教学本课时,先从艾青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感情,也让学生有所领悟,诗歌都传递着强烈的感情,
诗歌中的事物另有所指。紧接着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再深读品
析,从三黑翻地、耙地、回忆、想象中把握课文主要观点,翻身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欢天喜地,格外
珍惜。因为土地成了自己的,所以才有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仿说句子,感
受土地的重要性。在畅谈感受一环节中,可以适当给予学生畅谈的提示,特别是让学生结合当下,说说自
己对土地的想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心社会热点问题,能明确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大家协商才能解决,有时候意见会有分歧,面对不同的意见怎么办呢?这次口语
交际给学生提供一次交流的平台,通过两个事例:春节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和怎样处理砍树与城市道路建
设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学习发表和听取不同的意见并进行有效的协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年级小学生生活比较单纯,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矛盾少,面对不同的意见往往采取回避的办法或
寻求大人的帮助。这次口语交际专门设置矛盾,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身份来发表意见,锻炼学生在交流
中学会尊重他人,听取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与学生
的生活、学习联系紧密,学生会产生兴趣,有话可说。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设想他们会有什么观点。引导学生多向互动,充分表
达自己所代表的相关方的意见,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后进行协商。【知识与技能】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适时提出自己不同意见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在交际中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重点
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适时提出自己不同意见的意识。
难点
1.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采访不同的人,听取他们对燃放烟花爆竹、毁树建路的意见与看法。
1 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1.同学们,今天有两个小记者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们是谁呢?(龙龙和文文。)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
欢迎他们的到来。(课件出示龙龙和文文向大家打招呼的动画)
2.龙龙和文文是带着任务来的,他们今天想采访我们一些事情。(课件出示放学时老师留作业较多的
情景)这可怎么办呢?龙龙和文文想请大家帮帮忙,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再说一说。(给生两三分钟思
考,然后指名说)
3.你们的办法可真多,都能针对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今天我们就以“意见不同怎么办”为主
题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板书课题)
二、阅读教材,学习协商
1.创设“春节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的情境,激发学生交际欲望,引导学生尝试发表自己对问题的
看法。师:如果你是“普通市民、消防队员、环卫工人、鞭炮厂工人”中的一个角色,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2.以教材为载体,渗透交际方法,提炼交际要点。
(1)学生自读教材,初步感知教材所表达的内容。
(2)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小组成员分别选择一个角色。
(3)师相机提炼交际要点:观点简洁明了、有理有据;注意语气要符合代表的相关方;讨论时态度大方
得体;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
三、创设情境,练习协商
1.播放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师:同学们看了刚刚的资料,有什么感想,你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有什么看法?(生汇报)
2.师生互动,让学生练习在组内扮演角色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师:遇到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色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从所选角色出发,阐明自己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3.组内互动,搜集同学们不同的意见。
4.小组合作,练说表演。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角色出发提出不同的意见,并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
表达观点明确简洁,以理服人,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5.分组表演,师生评议。
师: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态度。听了大家的发言,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
角色出发阐述自己的看法,但意见出现了分歧,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6.引导学生学会听取大家的意见,综合考虑,作出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决定。
7.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表现,并指出不足之处以待改进。
四、回归生活,再悟协商
1.出示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协商怎样解决砍树与城市道路建设之间的矛盾。
师: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需要协商才可以解决。比如:你需要别人的帮助时,当自己拿不
定主意,左右为难时,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时,我们都可以和别人协商解决问题。你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和别
人协商解决的事情呢?
2.完善板书,再次回顾协商要领。
师: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我们与人沟通的一种能力和技巧,学会它,可以让我们心与心之间靠得更
近。让我们做文明有礼的小公民,打开心扉,学会有礼貌地发表看法,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
五、拓展练说,课外练笔
请学生们根据这次口语交际活动写一份意见书。意见不同怎么办
表明观点 注意语气
提看法 讲礼貌
说理由 求同异
由于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引导学生课前进行有目的的采访,因此对一件事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有足
够的思想准备。所以课堂上需要选择相关方进行角色扮演时比较顺利,发表意见的同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
己对问题的看法,倾听的同学也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整个过程轻松愉悦,
教学效果突出。
习作:学写倡议书
本单元课文围绕“人与环境”这个大主题编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必要性,
并且受到启发从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事做起。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这种想法,以及得到大家的支持并
一起去实施,就要用到倡议书。这次习作要求学生会写倡议书,倡导大家了解倡议的内容并号召大家参与
其中。
学生对环境和人的关系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但对倡议书这种格式不了解,所以教学倡议书的格式是
学习的重点、难点。
先根据课本上提供的范文了解倡议书的写法以及结构,再教学生针对身边存在的现象写倡议书发表自
己的看法。教学中宜采用讲授法、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练习,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加
强对倡议书的了解。
【知识与技能】
了解倡议书的写法、结构,掌握倡议书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或联系社会的需要,写一份倡议书,内容具体,格式正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训练学生理清思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重点
激发学生尽情地表达,掌握倡议书的写作格式。
难点
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或联系社会的需要,写一份倡议书,内容具体,格式正确。
教师:准备与倡议有关的话题素材,提供范文的样本。
学生:课前对自己倡议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调查,并搜集相关的资料。
2 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观察,了解哪些是文明的行为,哪些是不文明的行为。
2.了解倡议书的格式,提出自己的倡议,写出初稿。
重点
结合观察到的身边存在的现象,明确文明行为的内容。
难点
了解倡议书的格式,提出自己的倡议。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时候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反映了我们自身的素质,也代表着我们班级、
学校、甚至民族和国家的形象。不文明的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班级、学校、甚至民族和国家的利益。
因此培养文明意识,杜绝不文明行为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素质。今天让我们以“文明公民”为主
题开展一次语文活动。
二、活动调查,小组交流
1.准备:日常活动中你是否见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这些行为对自身,对社会有哪些不良的影响或危害?同学们课前已按要求在十字路口、广场草坪、街头果皮箱附近、校园内等不同地点开展了调查,现
在请选择的地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调查小组。
2.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调查的记录。
3.学生根据调查情况进行归纳:有哪些不文明行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损害马路、闯红灯、不
走斑马线、踩踏草坪、浪费粮食浪费水等。)
4.师: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的行为,大家有什么感受或想法?(生讨论)
5.小组内交流对某个现象的看法,并对该如何杜绝这种现象征求其他组员的建议。
6.如果你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想法,并得到大家的支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
来学习写倡议书,号召更多的人争做文明公民。
三、读例文,了解倡议书
1.倡议书的定义:倡议书指的是由个人或集体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
做某事的一种信函文书。
2.快速浏览例文,指出倡议书的格式。(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以下一些方面:①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倡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广泛
的响应,只有交待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并申明发布倡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
解和信服,才会自觉的行动。这些因素交待不清就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响应。②写明倡议的具体内
容和要求。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
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
一目了然。)
3.了解例文的内容,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结合例文展开交流讨论,指出倡议书具有哪些特点。教师相机指导。
(1)对象的广泛性;
(2)内容具有号召鼓动性;
(3)调动公民的积极性。
5.结合例文说说,倡议书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标题鲜明,明确倡议对象,写清楚倡议的内容,
最后署名并写上日期。)
四、指导学生学写倡议书
1.倡议书的内容(投影出示):倡议什么事,倡议的理由,要大家做什么,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
2.倡议书的格式(投影出示):根据倡议书的内容拟定标题,写清楚倡议书的倡议对象,写具体倡议的
内容,写清倡议人的姓名及日期。
3.分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的倡议书准备倡议什么,倡议的理由、内容分别是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择有代表性的,准备全班交流。
5.全班交流。在同学发言后,教师总结,提出问题。 6.指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开始倡议书的初稿写作。
学写
倡议书 {定义:一种信函文书
特点:广泛性 号召性 积极性
种类:个人 集体
格式: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
第二课时
1.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
2.在习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自觉杜绝不文明的行为,提高自身素质。
重点
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
难点
掌握倡议书的写作方法,能针对看到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倡议书的书写格式,同学们也开始了初稿的写作,这节课请
同学们继续完成初稿。
二、朗读佳作,共同评赏
1.每个小组推荐一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自己的倡议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请部分学生介绍自
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2.根据教师、同学的评价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3.小结写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4.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价的重点是:
(1)倡议书的格式是否正确。(标题居中,称呼顶格,署名和日期靠右且日期在署名后)
(2)倡议的理由是否充足。
(3)倡议的内容是否分条列出,清楚明了。
5.师生互动。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选择三位学生的习作的片段进行评议,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或者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6.评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抓住评讲重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1.互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自评自改,继续完善习作。
四、全班交流,展示优秀习作
每个小组评选出优秀习作,把优秀习作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回顾总结本次习作的收获进行本堂课的小结。
学写倡议书{格式正确:标题居中,称呼顶格,
署名日期靠右
理由充足
内容清楚:分条列出
由于本次习作教学前重视引导学生调查身边存在的一些现象,所以学生回答的内容比较具体真实。学
生初步完成写作倡议书后,发现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能针对自己关心的事情提出可行性强的建议。这次倡
议书写作活动有实际教育意义,既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
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以学
习古诗词时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作为交流主题,旨在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先是
要求学生读懂一段话,概括主要内容,抓住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然后联系实际生活选择最佳乘车路线,培
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日积月累”部分则是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的“五行”“五谷”“五音”“五
彩”词义,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阶段开设了经典诵读,学生接触学习了很多古诗词歌赋,对古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古诗词
毕竟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远,在理解上会碰到很多障碍,在“交流平台”中需要教师的引导来总结学习、理
解古诗词的方法。选择乘车方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综合考察问题的能力。
“日积月累”通过对“五行”等词意的理解,带领学生感受汉语构词的精美,体会其言简义丰的特点。1.“交流平台”主要以具体诗句为例讨论理解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画面,联
系文化常识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乘车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欣赏诗句的能力。
2.快速阅读,总结语段的主要意思,明白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3.在生活中学会全面、综合考察问题。
4.理解并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乘车的游戏,找出最佳乘车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理解花草树木是城市之肺,懂得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重点
1.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欣赏诗句的能力。
2.快速阅读,总结语段的主要意思,明白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3.在生活中学会全面、综合地考察问题。
难点
1.理解并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等知识。
2.理解花草树木是“城市之肺”,懂得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师:古诗词。
学生:搜集有关数字“五”的传统文化常识词语。
2 课时第一课时
1.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欣赏诗句的能力。
2.能快速阅读,明白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重点
1.掌握阅读、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欣赏诗句的能力。
难点
快速阅读,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哪些课外古诗?你们知道这些古诗的意思吗?
2.同学们在背诵理解这些诗句时是怎样理解意思的呢?有哪些好的方法?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二、交流平台
1.指名学生朗读课本上“交流平台”上的对话,思考并简要概括这些对话提供了哪些理解古诗的方
法。
(1)借助注释法。
(2)想象画面法。
(3)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法。
2.同学们就书中的方法谈谈自己体会诗词意思的方法。
3.老师提供一首诗,请同学们讨论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和体会其意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①,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③貂裘④,千骑卷平冈⑤。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
郎⑥。
酒酣胸胆尚开张⑦。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⑧?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⑨。 注释:①狂:豪情。②左牵黄,右擎苍:左牵黄:左手牵黄狗。右擎苍:右臂举着苍鹰。古人打猎
时用狗和鹰来捕捉猎物。③锦帽:头戴锦帽。④貂裘:身穿貂鼠皮衣。⑤卷平岗: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
过。⑥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孙郎: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
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
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⑦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⑧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
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
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
代为辩白后,认为判得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
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节:
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⑨会:定将。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译文: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帽穿好貂皮,率领随
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
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眺望,奋勇射杀西夏来犯敌军。
(1)第一节:想象“我”的风光。
第二节:想象“我”的胸怀。
(2)老师提供的资料中哪些是注释?哪些是文化常识?哪些联想又对感受人物形象有帮助?
(3)同学们交流后,认真读一读,感受人物豪迈的气概。
三、词句段运用
1.朗读教材中的一段话,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这几句话是什么关系?哪一句是重点?这段话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同学们交流、讨论、反馈。
(花草树木是城市之肺,与人类关系密切。)
3.指导学生结合平时乘车的经验,并阅读有关资料,选择最佳的乘车方案。同学们可以相互启发,
找出最佳方案。
语文园地
理解古诗词方法{借助注释法
想象画面法
结合常识法
第二课时1.展示乘车方案,评选优胜方案,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
2.理解并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等知识。
重点
理解并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等知识。
难点
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
一、展示乘车方案,评选优胜方案
1.小组内先评选。
2.全班展示。
3.说出评选理由。
(1)时间考虑是否准确:早上九点以前赶到(不选择直达车的理由)。
(2)用时是否最短。
(3)车到哪一站换乘用时最短(中间经过的站点最少)。
4.从这个方案中你学会了怎样处理问题?
(考虑问题要综合各种因素,要周到,设计要合理,才能更顺利、快捷。)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说说课前要求准备的带有“五”这个数字的词语。
课件出示: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
五官:眼 耳 口 鼻 舌
五畜:犬 马 牛 鸡 猪
五果:李 杏 枣 桃 栗
五令:温 热 湿 燥 寒
2.你发现了什么,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读读课文提供的几个词语。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这列举的五种事物有什么关系?(都是指同一类事物。“五行”是指五种不同的物质;“五谷”是指五种不同的粮食;“五音”是指五
种不同的声调;“五彩”是指五种不同的颜色。)
4.数字“五”是指只有五种吗?
(用“五”罗列同一类事物,是指它们多,并不是指只有五种。)
5.读读背背“日积月累”,并会默写。
四、拓展延伸
课外积累带数字的词语,看看汉字中哪些数字也有同样的功效。
语文园地
Error!“五”表示多
在教学“日积月累”的时候引用了大量学生熟知的词语,在比较中认识汉字中数字的实指和虚指,不仅能
增长学生的见识,更感受到祖国的汉字遣词造句的美,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主题编排教学内容的。三篇课文分别是《文言文二则》《月光
曲》《京剧趣谈》。其中《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
了伯牙、子期之间令人动容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
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
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
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
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主要介绍了传统戏曲京剧中“马
鞭”“亮相”等表现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口语交际”通过聊聊书法,引导学生感
受书法的艺术魅力。“习作”部分要求我们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拿手好戏。“语文园地”
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1.会写 15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琴弦、谱写、莱茵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4.感受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时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重点
1.会写 15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琴弦、谱写、莱茵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难点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感受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时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文言文二则》 2 课时
《月光曲》 2 课时
《京剧趣谈》 1 课时
口语交际 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21 文言文二则
课文选取了两则精美的文言文《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中华优秀古典诗文,体
会音乐、绘画的魅力,并从中受到启迪。《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以琴相识,以琴
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的故事。《书戴嵩画牛》通过讲述杜处士与一个牧童讨论戴嵩画的
一幅画,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告诉我们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
释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在理解
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
的诵读,理解文章意思,展开合理想象,讲好故事,并且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将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展开想象讲好故事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自然地形成语
言感知能力,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同时为讲好故事做好铺垫。其次,渗透文
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调换、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
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变换人称转换角色讲
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学习方法上,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交流空间,让
学生品读、感悟、批注、表达。
【知识与技能】
1.会写 7 个生字,读准“哉、曝、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2.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重点
1.会写 7 个生字,读准“哉、曝、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难点
1.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2.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高山流水》。
学生:搜集了解伯牙、锺子期和戴嵩的相关资料。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 7 个生字,读准“哉、曝、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重点
会写 7 个生字,读准“哉、曝、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难点
1.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与平常所见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朗读《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二篇文言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哉、巍、弦、
轴、曝”的写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学习《伯牙鼓琴》(一)揭示课题,简介人物
1.出示课件:伯牙、锺子期图片。学生交流关于伯牙的资料。
2.解课题,读课题。
(事件:鼓琴;人物:伯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细读课文,研读文本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锺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
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锺子期互为知音?
(从伯牙鼓琴时,锺子期所说的话。)
(1)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弹,锺子期必得曲
中意。
(2)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锺子期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
偏视锺子期为知音?(不缺少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
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3)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
渴望……)
(4)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以第一句为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琴”指的是古琴。
教师小结:你看,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
(2)小组内交流重点字词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正在。)
预设 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美、妙。)
预设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足”的意思是什么?(值得。)
预设 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叠字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又使作者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
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4)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大山的情怀,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
“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锺子期又
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锺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
断,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内容。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不看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在小组内试讲。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五)补充拓展,领悟绝弦之情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
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
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生齐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从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
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师: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
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六)再读课文,领悟表达
伯牙与子期一个鼓琴,一个听之,他们相遇相知,文中哪里写到伯牙善鼓琴了呢?(学生读文,交流)
师小结: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伯牙善鼓琴啊,但是我们却能从表现锺子期善听的语言中体会到伯牙的善
鼓琴。这样的表达是多么简练和巧妙啊!
(七)对比质疑
1.出示伯牙子期的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的樵夫,那是什么原因让这
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那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死后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2.齐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伯牙鼓琴
Error!知音难觅
第二课时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重点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难点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
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伯牙鼓琴》。
2.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伯牙鼓琴》一文,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节课我们继
续学习一篇文言文,一起感受绘画的魅力。
二、学习《书戴嵩画牛》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书戴嵩画牛》。(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
要考考大家: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师板书:书写、记录)“戴嵩”是谁?(学生介绍。)
大家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2.简介作者苏轼。
师: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这篇短文就是关于唐代画家戴嵩所
画的《牛》。猜一猜,他会说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
蜀 轴 囊 曝 搐 婢 拊掌
(3)指名读,全班齐读。
3.师范读全文。
4.指导课文朗读。
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1)师出示课件: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
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6.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7.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们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
容。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是什么?(喜爱。)
预设 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尤其珍爱。)
预设 3:“一日曝书画”中“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晒太阳。)
4.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
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
牛角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五)精读课文,感受人物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指名
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具有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处士笑而然之。(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六)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4.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
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做凭空想象
的外行人。
三、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 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矣 (掉尾而斗) 然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对字词的理解,读不懂就不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懂是关键,所以在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课文注释的作用,读懂文言文说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想象,感悟情境,体会到文言文
的魅力。但教学中对文言文阅读时的停顿指导不够,今后在这方面有待加强。
22 月光曲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
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
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告诉人们,美好乐曲
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学生通过学习《伯牙鼓琴》一文,初步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那么,学习本课之后,相信学
生对音乐艺术会多一分了解,感受也会更深一层。因此教学本课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讨论。
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文中蕴含的意境美、人情美。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讨论,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2.在教学第 8、9 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读文,再看图,知道哪些语句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
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3.课文景美情深,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
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
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都应该读得恰如其分,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知识与技能】
1.会写 8 个生字,理解“谱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够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9 自然段。
3.初步学习分辨实物和联想,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赏析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分析课文中皮鞋匠联想的内容,初步学习分辨实物和联想,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师:准备《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画面和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关于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 8 个生字,理解“谱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够运用。
2.有感情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重点
会写 8 个生字,理解“谱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够运用。
难点
有感情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上一节课,同学们欣赏了古筝曲《高山流水》,这节课老师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钢琴曲。(播放《月光
曲》片段)刚才我们听的曲子叫《月光曲》,它是世界名曲,作者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课外可以读
读有关书籍,了解贝多芬。你们知道关于这首曲子背后的美丽传说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篇
课文。(板书课题)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1.注意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提示:
“入场券”中“券”的读音。
注意“幽静”的“幽”字里面部分的写法。
“键”“健”“建”字形相近,注意区分它们的差别。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2)给课文分层,概括每一层的大意。
(3)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4.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
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师过渡: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
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
6.讨论,理清脉络。
(1)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第 2~10 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指导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给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 2 自然段):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 3~9 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第 10 自然段):讲贝多芬把即兴创作的曲子记录了下来。
7.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轻声读第一部分,想想这部分与第二部分是什么关系?(先总起全文,再具体介绍《月光曲》的谱写过程。)
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总结留疑,布置作业
1.看着板书,师生共同总结内容。
2.设疑:是什么激发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这首传世之作?这中间又有着怎样令人感动的故事?下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
月光曲{总:简介《月光曲》,点明题意
分{听盲姑娘弹琴
为盲姑娘弹琴
记录《月光曲》
第二课时
1.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
2.深情朗读、背诵第 9 自然段,感悟联想、想象的妙处。
重点
深情朗读、背诵第 9 自然段,感悟联想和想象的妙处。
难点
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卓越的才华。
一、复习旧知,提出目标
1.我们已学过哪几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种是把每个段落
的大意连起来;另一种是回答课后习题中的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
2.提出学习目标。(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部分,归纳主要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并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部分,归纳主要内容1.学习第 2~5 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 2~5 自然段。
思考:①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②找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
子。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了什么?理解“幽静”的意思。
板书:听琴声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盲姑娘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②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盲姑娘真是“随便说说”的吗?她为什么要对哥哥这样说?
板书:谈话
(“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她怕哥哥因为家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
以这样说。其实她很想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这表明盲姑娘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热爱音乐,渴望听到自己演奏的情况,而盲姑娘家庭贫困,她又那么懂事,体谅
哥哥的难处,所以决定亲自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板书:弹
(4)有感情地朗读第 2~5 自然段。
2.学习第 6~8 自然段。
(1)默读第 6~8 自然段。
思考: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画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
(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
①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 “您,您……”表
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盲姑娘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热、感情深,说明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她从“纯熟”的演
奏技巧中猜到演奏者就是贝多芬。表达了盲姑娘的惊喜。)
板书:第一首曲子
②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心情是怎样的?他会怎样想?板书:激动
(3)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
(贝多芬弹完一曲,听了盲姑娘的话心里很激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于是决定即兴再为盲
姑娘弹一曲。)
板书:第二首曲子
(4)有感情地朗读第 5~7 自然段。
(5)第 8 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
(理解“清幽”的意思。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一个美丽清静的月夜,然后点出穷兄妹给了他创作的激情,
贝多芬借助“清幽的月光”弹出了优美的乐曲。)
(6)有感情地朗读第 6~8 自然段。
3.学习第 9~10 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
(2)轻声朗读第 9~10 自然段,画出兄妹俩“陶醉”在美妙琴声里的词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
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兄妹俩看到什么景象?(“好像
面对着大海……朝着岸边涌过来……”“仿佛……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些都是兄妹俩的联
想,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好像、仿佛。)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由“优美的琴声、清幽的月光”
引起的。)
(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第 9 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
(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贝多芬即兴弹完第二首曲子心情十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月光曲》。)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 2~5 自然段应怎样读?
(要读出兄妹俩热爱音乐,想听贝多芬的演奏,但又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难过,妹妹
体谅哥哥、安慰哥哥的复杂感情。)
(2)第 6~8 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
(姑娘的话要读出愉快、赞美的语气。贝多芬的话充满激情,要读得热情、诚恳。)
(3)第 9 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
(月亮初升,读得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读到“皮鞋
匠看看妹妹……”时,语气又转为平静。)(4)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五、指导背诵第 9 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谈谈背诵方法)
2.理清写作思路再背诵。
(先写皮鞋匠静静地听着音乐;接着写皮鞋匠想象《月光曲》的内容;最后写“皮鞋匠看看妹妹”,通
过盲姑娘的神情想象《月光曲》的内容。)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六、总结全文
1.轻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七、课堂作业
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机动)
《月光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音乐之一,它那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
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等句子都体现
了《月光曲》的巨大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充分朗读来体会课文的美妙意境,然后借助多媒
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引导学生切身体会《月光曲》美妙的旋律,从而让学生感受
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23* 京剧趣谈
课文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城北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感。同时,这篇课文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当前小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认知甚浅,因此对京剧没有兴趣。要使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就需要教
师采用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本节课前先让学生搜集资料,以学生自我展示为主,感受
京剧的传统魅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再用大量的图片、影片、声音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择学
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性的散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京剧是他们比较生疏的领域。
所以在课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或是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一些关于京剧“术语”的意思,
这是理解课文内部实质意义的条件与基础。
【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关于京剧的常识。
2.通过自读、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3.在小组交流过程中,理解京剧的“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2.感悟京剧的无穷魅力。
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难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教师:搜集一些经典的京剧视频片段和京剧人物图片。
学生:课前搜集京剧相关资料信息。
1 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京剧,被称为“国粹”,谁会唱上一段京剧?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
你们了解到了哪些?(学生畅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来认识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
表现形式。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马鞭》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马鞭》,思考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马鞭》。
3.学生汇报。
第 1 自然段: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
第 2 自然段:介绍京剧中的虚拟道具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第 3 自然段:介绍虚拟道具的妙处以及真道具表现夸张的特点。
4.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马鞭》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汇报)
课件呈现:《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同
时也介绍了京剧中的虚拟道具的妙处。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研读课文第 1 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马鞭”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骑真马没办法在
舞台上表现的尴尬。)
2.出示课件: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
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师: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学生发言)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我们可以读出:“马鞭”的出现不仅完全解决骑真马没办法在舞台上表现的尴
尬,而且极具艺术的美感,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3.“马鞭”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指名发言)
师呈现课件: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同时这一
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
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
的方法。
4.欣赏京剧视频《林海雪原》片段,感受“马鞭”的独特魅力。
5.再读第 1 自然段。
研读课文第 2 自然段。
1.过渡:在第 1 自然段中,作者的介绍让我们认识了“马鞭”这一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那么课文
还讲了什么呢?
2.指名朗读课文第 2 自然段。
3.课件呈现: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
使用。
这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的作用。从马鞭过渡到虚拟道具。)
4.默读第 2 自然段,思考作者举了什么例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师小结:作者以《拾玉镯》为例,介绍了虚拟道具的可感觉可使用的特点以及“无”远胜于“有”的
妙处。
研读课文第 3 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 3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这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有意
思?
2.指名回答。
3.师:在这自然段中,哪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呢?(生回答)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4.师小结。
三、学习《亮相》
(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亮相》,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2.指名分自然段读《亮相》。
3.学生汇报。
第 1 自然段:介绍了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第 2 自然段:介绍“亮相”这一表现形式的高妙之处。第 3 自然段:介绍了“刀(枪)下场”这一动态亮相的特点及艺术魅力。
4.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亮相》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汇报)
课件呈现:《亮相》介绍了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它的独特魅力。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1.细读课文第 1 自然段,思考:“亮相”这一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语句仔细体味。
交流:双方对打的时候,越是到打得不可开交之际,人物的动作就会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
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2.读课文第 2 自然段,思考“亮相”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妙处。(指名回答)
(正所谓“一动不如一静”。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3.自由读课文第 3 自然段,边读边想:“刀(枪)下场”这一动态亮相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妙处?(指
名回答)
师出示课件:特点: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
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妙处:融合杂技成分的亮相表演,就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4.师小结。
四、总结特色,提炼主题
1.总结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1)语言通俗幽默,亲切自然。
(2)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
(3)举例子的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师: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京剧
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五、综合感受,感悟京剧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有关京剧的知识,课前也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哪位同学能谈谈
对京剧的新认识?(指名回答)
师:是啊,京剧聚精荟萃,具有较高艺术魅力:与绘画艺术相结合,有文学艺术的支持,是高度综合
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光芒。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2.学唱一段京剧戏曲名段。
京剧趣谈
Error!喜爱
自豪
我选择以我们的国粹京剧为基点,加入创新,将更多的京剧艺术知识融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多种形式
地参与和感受,在活动中体验京剧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使这节课成为学生热爱京剧的良好开端,引
导学生关注京剧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口语交际: 聊聊书法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聊聊书法”,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
视。这次口语交际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欣赏各家书法艺术的美,受到书法美的熏陶,培养热爱书法这
门艺术的情操。
书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也会听到一些关于书法家的故事,这些都为学生进行这次
口语交际打了基础,但让学生在繁杂的内容中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看法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课前可指
导学生准备相关图片、实物等,为这次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书法名人及其作品图片,并查找资料赏析作品,体会书法作品的魅力。
【知识与技能】
1.积极参与聊天过程,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表述要清楚,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认真倾听,能抓住同学发言的要点,进行补充或者争辩。对感兴趣的话题作深入交谈。
【过程与方法】
结合图片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交流时尊重、理解对方,引导关注书法,感受聊天的乐趣。
2.提高学生对书法作品及书法家的认识,激发热爱书法的情感。
重点
1.积极参与聊天过程,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表述要清楚,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重点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感兴趣的话题能深入交谈。
教师:名家名帖。
学生:课前准备自己练习的书法作品。
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切入话题
1.出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局部。
2.引入:同学们,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这幅书法作品
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出自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
健秀,对后世影响极大。关于王羲之还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书法,一起来感受吧!
二、体验教材,了解要求
师引导:从这次话题中,你读懂了哪些要求?
三、走进教材,深入交流
(一)搜集资料,师生谈话。
1.你知道我国古代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利用此话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
分点表述。几个学生汇报,引导讲具体,讲条理,先概括再分几点说。)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点评。
预设 1:学生说得不够条理,可让学生先概括来说:我知道我国古代的书法家有××,我觉得××书
法家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我分几点来说明这个故事……预设 2:学生按要求说得好,老师引导评价:××同学讲了颜真卿行书《祭侄稿》的故事,他讲这个
故事时分几点说,非常有条理。
(二)小组交流,互动聊天。
1.请各小组内的成员互相交流第 2、3、4 点内容。
2.出示聊天要求。
3.小组热聊,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快乐聊吧
1.师创设情境:看见同学们聊得这么开心,老师特别期待听一听你们的精彩发言,让我们一齐走进“快
乐聊吧”。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可以就相同内容的进行补充说明,不同内容的提问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3.展示小组深入聊天。
预设:学生对话题泛泛而谈,师则引导:你们小组提了几个感兴趣的话题?你对哪个话题印象最深刻?
4.小结:瞧,同学们就关于书法的话题,说清楚了各自搜集了解的信息,进行内容的碰撞,对书法
有了更详尽的了解,这样,我的“快乐聊吧”就创建完整了。
四、激励评价,拓展总结
1.老师:同学们,你们交流得太精彩了,你们能把书法话题聊得清楚明白,还能从中聊出收获。特
别是很多同学能认真倾听,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进行了补充。接下来请各小组根据同学们的表现作出
评价。
2.小组完成评价表。
3.总结课堂。
今天同学们的交流很成功,不仅学会了在聊天的时候就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还能对别人的
谈话内容进行提问、补充。学会了在交流中尊重对方,也同时知道了很多关于书法的事情。今后还可以就
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体验聊天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
聊聊书法
表述清楚,有条理
语气、语调适当
尊重对方,认真倾听
教学中将交流的名人与他们有趣的故事紧密结合。介绍名人作品时有帖,介绍自己练书法
的感受,做到人人有话可讲。这样不仅增长学生见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本次习作围绕技艺这个主题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拿手好戏。教材中通过罗列贴近学生生活的“十
八般武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确定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然后指导学生向大家分享自己关于拿手好戏
的一些趣事,最后有条理、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地将所讲的故事写下来。
展示自己的技艺,夸赞自己的长处,是令人愉快的事情。但要将故事写生动,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做到有重点,需要在习作中反复训练。
1.要把“哪些内容先写,哪些内容后写,哪些内容写详细,哪些内容写简略”的训练内容落到实处。
2.先讨论,列提纲,确定重点,再动笔。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把自己的拿手好戏说清楚,培养按一定的顺序表达的能力,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
具体。
2.挑选学习拿手好戏过程中感触最深、最有趣的情境再现出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
1.仿照范例学习列写作提纲。
2.通过小组交流,教师点拨指导,不断完善习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拿手好戏练成的不易,体验习作的快乐,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热爱习作的感情。
重点
1.学会把自己的拿手好戏说清楚,培养按一定的顺序表达的能力,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
具体。
2.挑选学习拿手好戏过程中感触最深、最有趣的情境再现出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难点感悟拿手好戏练成的不易,体验习作的快乐,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热爱习作的感情。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明确自己的拿手好戏,表演给家人、同学看。
2 课时
第一课时
1.把自己的拿手好戏说清楚,按一定的顺序表达。
2.仿照范例学习列写作提纲。
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说清楚自己的拿手好戏。
难点
选取关于拿手好戏的有趣的故事,确定写作重点,列写作提纲。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展示拿手好戏:由学生指定语文课本中的任意一个精彩段落,老师一分钟背熟,并当场激情
朗诵。
2.师:大家敢不敢跟老师比一比,露一手自己的拿手好戏呢?
3.学生自评,教师小结: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啊,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很精彩。
接下来一起看看大家都有什么拿手好戏吧。(板书课题)
二、展示范例,学习方法
1.同学们认真思考,自己准备展现怎样的拿手好戏?
2.学生积极着手准备,如:
(1)投篮特别准,跑得特别快,跳得特别远……(板书:体育特长)
(2)跳舞,唱歌,画画,说相声,擅长写作文……(板书:文艺特长) (3)挑西瓜,做面包,制作饼干,炒菜……(板书:生活特长)
3.多媒体展示规范精彩的介绍拿手好戏的范例。
4.评议:刚才范例上的介绍精彩在哪儿?
5.激趣:你们经过修改完善一定能比他说得更精彩。可以边记边操作,边说边表演,大家有信心吗?
6.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出介绍自己的拿手好戏的方法。
(1)首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和拿手好戏,最好给自己再取一个精彩的外号。
(2)这种拿手好戏精彩在哪儿?怎样才能吸引别人?
(3)要说得精彩明白,使别人赞叹自己的拿手好戏,更要诱使他们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7.请一两名学生上台试说,之后进行评议补充,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小试身手,分享故事
1.导言:刚才只是两位同学小试身手,就让大家觉得精彩至极。只要你的拿手戏够绝妙,发言够精
彩,就一定能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大家赶快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让我们开开眼界吧。
2.将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先在小组内交流。每小组由一位学生当小组长负责主持,鼓励用创意新,
形式活,精妙、流畅、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其他组员可按自己的意愿,或品评,或提出更精彩的修改妙
法。交流后相互评议、修正,再推举出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3.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4.小组汇报展示。
5.小组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
评价要点:是否把自己的拿手好戏说得精彩明白,引人入胜;故事是否有趣;仪表是否大方;声音
是否洪亮,富有感情。
四、学列提纲,教师指导
1.师:大家都表现得很精彩,能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拿手好戏介绍给大家。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
关于《三招挑西瓜》的写作提纲范例,结合刚才的故事分享,把自己的拿手好戏也通过提纲展示出来。
2.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总结列提纲的方法:
(1)题目。
(2)确定习作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标出详写、略写的部分,突出重点部分。
3.小组成员间交换修改写作提纲,看顺序是否有条理,重点是否得当。
我的拿
手好戏{体育特长:投篮、跑步、跳远……
艺术特长:唱歌、跳舞、画画……
生活特长:做饭、做面包、挑西瓜……
……第二课时
1.挑选学习拿手好戏过程中感触最深、最有趣的情境再现出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详略得当,把自己练成拿手好戏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3.同桌之间互评习作,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4.感悟拿手好戏练成的不易,体验习作的快乐,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热爱习作的感情。
重点
详略得当,把自己练成拿手好戏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难点
挑选学习拿手好戏过程中感触最深、最有趣的情境再现出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我们交流了各自的拿手好戏。请同学们回忆回忆,谁介绍的练成拿手好戏的过程给
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他当时是怎么介绍的呢?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随机引导。
预设 1:学生仅仅是重复同伴的本领。(如:××的拿手好戏是×××,我也喜欢×××)
师:哦,他把同伴的拿手好戏是什么说清楚了,真不错!看谁能把同学们练成拿手好戏时的具体情
境说出来?
预设 2:学生不仅说出同伴的拿手好戏是什么,还说出了一定的情境。
①说出了学踢毽子(跳皮筋……)的动作。
师:你把他学踢毽子的情境说得特别具体,尤其还描述了他的一系列动作,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
的感觉,大家给他掌声鼓励。(板书:动作)
a.×××写他学踢毽子的时候,开始脚……,后来……
师点评:你看他说了“开始……后来……”,多有顺序呀!(教师带领大家跟说,全班同学一起回忆。)
b.在练习拿手好戏的不同阶段自己的做法和感受也是不同的。“不会”就虚心请教,认真地看;“学
习”时尝试着做,笨手笨脚,也许会遇到一些困难;“学会了”得意扬扬……把学本领的过程按先后顺序
一步一步地写出,这样就言之有序、叙述清楚了。
②说出了人物的对话或语言。 师:你瞧,他们的对话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当时的情境中。(板书:对话)
③说出了感受、想法。
二、范文引路,指导写作
1.师:刚才你们对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夸得真好!我都忍不住想和你们交流了。老师也有一个拿手好
戏,你们想看吗?读读吧,一会儿你们也来评评我哪儿写得好。
2.教师课件出示下水文《学种水仙》。
朋友送来几个饱满的水仙头,我兴致勃勃地讨教了种植方法。
在朋友的指挥下,我先把外面枯黄的皮剥掉,水仙立刻变了模样——白白的、嫩嫩的;接着朋友让
我一手托着水仙头,一手捏着小刀跟她学雕刻水仙头。水仙头的嫩皮一层层削掉后露出一个豆芽般大小的
淡黄的小花苞。我小心翼翼地将水仙头捧在手里仔细端详,过了一会儿,小花苞悄悄地探出头,“想不到
不大的‘水仙肚’竟能孕育出这么多可爱的小花苞。”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朋友端来花盆,笑着说:
“来吧,让它在这里好好睡上一觉,明天就可以栽种啦!”真不知种水仙还有这么多的讲究。
第二天,我按照朋友临走前说的话做:先把它从清水里捞出来洗干净,然后折了根牙签插在水仙根
部两侧,当作“支脚”。啊!一个花盆、一汪清水、一捧细沙,水仙就种植好了。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久久地不忍离去……
3.指导学生从动作、语言、感受、表达顺序的连接词等方面评议这篇范文,并从中受到启发。
三、学生练写,评议修改
1.学生结合之前的写作提纲和习作要求完成初稿,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同桌之间互换修改,提出修改建议。
师:谁愿意第一个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习作? (指名汇报,集体交流)注意听,想想关于他练成拿
手好戏的过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3.选出优秀习作,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4.完善初稿,认真地誊写在作文本上。
四、课堂小结,推展思维
师:今天我们在作文课上了解了同学们那么多的拿手好戏,同学们能够把自己练成拿手好戏的过
程清楚、具体、生动地表达出来,你们可真了不起!回家后,把自己写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
来夸夸你!
我的拿
手好戏{开头 拿手好戏是什么
过程 {按一定顺序写
具体生动:语言、动作、心理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结尾 感受、体会 让学生介绍、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难度小,容易把握,但要学生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就有一定
的难度。今天上完课,我有了新的感受和体会。学会们能说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并能够与其他人交流,特
别是在创设的情境中交流的欲望非常强烈,也能够按照写作提纲来构思,但到具体的写作的时候,还是会
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写故事的时候不能抓住动作、心理将故事写具体、生动,往往都是三言两语简单略
过。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多指导描写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通过
展示做笔记的好处,增强学生做笔记的意识以及学会怎样做读书笔记。“词句段运用”首先罗列一些日常
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然后通过一位同学根据说明书做错了小台
灯的事,引导学生学会完善说明书说得不清楚的地方。“日积月累”部分则引导学生积累描绘高超技艺的
成语。
学生平时的学习中都有记课堂笔记的好习惯,但真正记什么,怎样记,学生对此的认识还不够。学生
对戏曲认识还比较狭窄,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体会戏曲艺术的专业术语在写作中的独特作用,如用这些词语
能使语言更生动形象。说明书说不清楚就会直接导致错误,指导学生认识到将事情说清楚、说明白的重要
性。
1.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找出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的错误,学会把不清楚的地方改正过来。
2.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先直观地理解在戏曲中的意思,再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引用时的意思,在比较中
学习使用,体会戏曲艺术的博大精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记笔记的好处,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2.理解并使用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
3.读懂说明书,找出不清楚的地方并改正过来。懂得说清楚说明白的重要性。
4.积累赞美高超技艺的四字词语。理解意思,并学习使用这些词语。
【过程与方法】
比较学习戏曲有关的词语在不同领域的意思,体会戏曲和汉语表现力的美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2.体会戏曲和汉语表现力的美妙,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重点
1.知道记课堂笔记的好处,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2.学习理解并使用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
难点
比较学习戏曲有关的词语在不同领域的意思,体会戏曲和汉语表现力的美妙。
教师:戏曲表演视频片断。
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课前查字典或有关资料。课前阅读一篇文章并做读书笔记。
2 课时
第一课时
1.知道记笔记的好处,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2.学习理解并使用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重点
知道记笔记的好处,学会记笔记。
难点
理解并使用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
一、新课导入
1.汇报课前所读书籍,并说明采用什么读书方法。
2.向学生推荐一种重要的基础读书方法——做读书笔记,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交流平台(一)交流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1.学生汇报自己常用的读书笔记方法
2.全班交流、补充。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以及分析教材的对话,总结做读书笔记的几种方法。
(1)摘录笔记
摘录笔记就是把我们从书上、报上看到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分类抄写
下来。
(2)批注笔记
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
勾画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批注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边读边思考。
(3)体会笔记
可以分为读书随笔和读书心得,读书随笔是写出自己在读书时闪出的思想火花,文体、篇幅上都不受
限制。读书心得是把自己阅读的感受系统整理而成的,平时写的读后感就是这种形式。写读书心得有利于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提纲笔记
提纲,就是把整本书的内容要点,用简练的语言,以标题的形式依次地记载下来。提纲是一篇作品的
明细表,便于掌握全书的内容、逻辑结构、作者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其效果比重读一遍还要好。
(5)提要笔记
即把原文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这种笔记,常常在谈长篇、中篇的书籍时使
用,可记在卡片、活页纸或笔记本上。
4.师小结:做读书笔记方式、方法并非固定不变,同学们在阅读中要灵活采用。
(二)学生做读书笔记
1.学生在课前布置阅读的基础上,做一个读书笔记,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读书笔记成果展示、交流、评价。
三、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2.读这些词语,它们和什么有关?在戏曲中它们指的是什么?
3.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戏曲表演片断,找出其中哪些词语可以用到。分别指出它们在戏曲中是什
么意思。
4.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同学们帮助解决。
5.把戏曲中意思和日常生活中意思进行对照,说说你喜欢哪些词语,并用它们造句。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现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
上政治舞台。
曲终人散:原指歌曲结束的时候就是人们解散离开的时候。也表示感情或者事情彻底地结束。
有板有眼:原指唱歌有节奏。现指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6.课后把说的句子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语文园地
摘录笔记 批注笔记 体会笔记
提纲笔记 提要笔记
第二课时
1.读懂说明书,找出说得不清楚的地方并改正过来。懂得说清楚说明白的重要性。
2.积累赞美高超技艺的四字词语。理解意思,并学习使用这些词语。
重点
读懂说明书,对照图片找出说得不清楚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难点
积累赞美高超技艺的四字词语。理解意思,并学习使用这些词语。
一、词句段运用
1.交流上节课戏曲词语写话的成果。老师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请同学们改正。
2.请同学们细读说明书,再看看图片中的玩具台灯。
3.说明书问题出在哪里?(说明书中第 3 步没有把安灯泡的方法讲清楚。应该讲清楚安装在什么位
置。)
4.玩具台灯错在何处?(灯泡安装在灯罩的外面。)
5.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的新发现。交流修改意见。
6.用修改符号在原说明书上修改。
二、日积月累1.读这些四字词语。你觉得它们都是写哪方面的内容。(赞美技艺的高超。)
2.在这些词语中找一找:
(1)哪些是写声音美妙?
(2)哪些是写舞姿优美?
(3)哪些是写绘画艺术高超?
(4)哪些是写语言生动形象?
3.你会用哪些词语说话?请同学们比赛,看谁用得多,比谁用得好。
4.你还搜集了哪些这样的词语,同学们相互交流启发。
5.抄写这些词语,选取几个写句子。
语文园地
说话要说清楚说明白
形容技艺高超的四字词语。
教学中结合语文园地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交流启发,教师适度点拨,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特
别是理解运用戏曲词语时,让学生在看戏中找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教材以“走近鲁迅”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
的成就以及高尚人格,学习通过记叙事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好的
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其中有两篇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其余两篇是其他人为纪念鲁
迅先生而写,这样编排课文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生动刻画了
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怀念之情。《好的故事》通过对梦
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
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说明鲁迅先生是
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
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习作”部分要求融入自己的情感,将事情写具体。“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1.会写 26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郑重、盼望”等词语,积累名言警句并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
丰富语言。
2.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
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3.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解鲁迅。
4.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人物、事件的特点,并能利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
特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
1.会写 26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郑重、盼望”等词语,积累名言警句并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
丰富语言。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
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难点
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人物、事件的特点,并能利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特点,
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少年闰土》2 课时
《好的故事》2 课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 课时
《有的人》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24 少年闰土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
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我”对他的思念之情。
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其中重点写了闰土对
“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六年级上册后半学段,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
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
的不同,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阅资料。
1.结合本单元导语和查阅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鲁迅先生。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初步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3.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闰土这位农村少年的性格特点,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
者是怎样写出人物的这些特点的。
4.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弄清少年闰土讲述的四件事情: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这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并且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教学时也应有所侧重。
5.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写作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6.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两处描写闰土外貌的写法,描写一下老师或同学的外貌。
7.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鲁迅的作品——《故乡》。
【知识与技能】
1.会写“胯、郑”等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家景、郑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1 自然段。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我”与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我”对他的思念之情。
重点1.会写“胯、郑”等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家景、郑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1 自然段。
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感受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及当时的生活背景,以及文中所涉及的动物等;搜集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的相关资
料。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胯、郑”等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家景、郑重”等词语。
2.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初步感受闰土的人物形象。
重点
1.会写“胯、郑”等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家景、郑重”等词语。
2.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难点
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初步感受闰土的人物形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
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
仆人的关系。)
二、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1.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我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
句子画下来。
3.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4.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给生字正音,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5.闰土向“我”讲述了哪些稀奇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闰土语言的句子。(板书:雪
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6.其中你最喜欢哪件事?为什么?
7.你知道“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吗?说说理由。
三、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闰土长什么样子?速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板书: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
3.谁来说说闰土的特点。
(1)当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
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
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闰土很“健康”。(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会是紫色的呢?(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
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脸上的皮肤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
村。)
4.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四、研读第 1 自然段
1.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来。(出示图)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夜景?这样的夜景给你怎样的感觉?
(2)出示句子,对比:
句子一: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句子二: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①哪个句子让你感觉更美好?
明确:“深蓝”“金黄”“碧绿”都是鲜艳、明丽的词,这些色彩鲜艳的词语往往能给我们轻快的视
觉感受。“我”一想起闰土,脑海里便会浮现出这些亮丽的色彩,可见在“我”心中,与闰土相处的时光
是美好的,暗示了“我”的情感也是美好的。
②像这种以明丽的色彩表现情感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你能找找看吗?
(3)除了美丽的夜景,你还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
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结合图片,这句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捏”“刺”两个动词写出闰土刺猹时动作的有力和迅速,而
“扭”“逃”不仅写出猹的狡猾,而且反衬出闰土的机敏勇敢。这位少年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2.让我们把夜景和人、物结合起来再体会这段话,夜是静的,而人与物是动态的,在描写上作者运
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第 1 自然段。
少年闰土 Error!
第二课时
1.背诵第 1 自然段。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我”与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我”对他的思念之情。
3.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
点的写作方法。
重点
1.背诵第 1 自然段。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我”与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我”对他的思念之情。
难点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
写作方法。一、复习导入,衔接过渡
1.引导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请同学们读读
文中对闰土外貌、性格的描写,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发言)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认识少年闰土,进一步来了解“我”对少年闰土那一份特殊的
感情。
二、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部分
1.学生畅谈。
(1)看瓜刺猹,因为这件事是文中重点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两次,写得最详细。
(2)因为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
(3)一读课文,眼前便浮现出少年闰土在月夜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深。
(4)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2.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三、学生自学“捕鸟、捡贝壳”部分
1.说说“看瓜刺猹”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2.谁能向大家说说其他两件事又分别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性格特点?
3.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1)从捕鸟这件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
(2)由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认识好多鸟。
(3)由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4.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件的学习、讨
论,进一步熟识了这位海边农村少年。
四、学习“父亲允许闰土来管祭器”部分
1.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因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一个忙月忙不过来,所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从此
“我”跟闰土就认识了。)
2.“我”为什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
(因为“我”早听说过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又会装弶捉小鸟雀,想和他玩,
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3.“仿佛”在这里怎么理解?(类似、差不多、相仿、接近。)五、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
1.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几件事?是采用什么形式讲的?(四件事,对话形式。)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画出来。
3.学生默读勾画。
4.指名朗读闰土的话。
5.在闰土讲的这些话中,你对哪一段话最感兴趣?请在小组内向同学讲讲。
6.小组讨论。
7.全班探讨。
(1)我觉得闰土讲“看瓜刺猹”这段话最有趣,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2)我觉得闰土捡贝壳那一段讲得好,他不但把海边贝壳的颜色、样子都介绍给“我”这样没有见过贝
壳的孩子,而且还使“我”爱上了海边有趣的生活。
(3)我觉得这句话最好:“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虽然“我”和他身份不同,但闰土直爽地
邀请“我”去,表现出他天真、淳朴的性格。
(4)我觉得看跳鱼儿这段话最好,原来“我”只知道海洋里有鱼,但不知道还有像青蛙似的长着两个脚
的跳鱼儿,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
(5)闰土说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从中可
以看出闰土通情达理、朴素可爱的性格。
8.这几件事,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同时也表明了“我”
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我那时……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这一段话有什么作用?(说明“我”知识贫乏。造成这种局
面的原因是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并非“我”念书不用功。)
2.读第 18 自然段。
(1)“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作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
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
师: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闰土会
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生: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而“我”从
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跳鱼儿。
(2)小组讨论、交流。
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
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
识很少。)
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七、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
可以体会出来?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分别心情。(急、躲、哭、托、送)
2.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怎样告别的,说一说。(板书:难舍难分)
八、小结学习情况,巩固延伸
1.反馈对重难点的质疑。
2.谈谈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3.评一评:少年闰土。
4.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5.学习本课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人物。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详)——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略)——见多识广
看瓜刺猹(详)——机敏勇敢
看跳鱼儿(略)——知识丰富
我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步步突出重点,慢慢解决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文中闰土所讲的四件事,其中
雪地捕鸟、瓜地刺猹详写,海边拾贝、潮汛看跳鱼儿略写。难点是体会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根据闰
土的外貌描写初步了解闰土的人物形象,然后通过比较闰土和“我”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总结出闰土
是一个朴实天真、聪明能干的健康少年。这么可爱的少年多么讨人喜爱,同学们也能很快地说出“我”喜
爱闰土的原因:正因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为了进一步理解“我”和闰土之间的感情,我指导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四件事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几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作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
25 好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
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腻,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学生们在学习了课文《少年闰土》后,对鲁迅先生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了一些了解。今天要学习的
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写作者在梦境中看到的美好的故事,文字精美,联想新颖,构思独特,在学习中
要启发学生发挥想象,细心体会水中倒影及水波荡漾的美丽、幽雅、有趣。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懂,需引
导学生对照注释或查阅相关工具书理解。
【知识与技能】
1.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2.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
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重点
1.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难点
1.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及当时的生活背景,搜集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2 课时第一课时
1.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重点
1.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难点
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上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笔下认识了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
识广的少年闰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作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认为课文重点部分在什么地方?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找出哪些自然段写现实,哪些自然段写梦境,将课文条理理清。)
二、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1.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3.利用课件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给生字正音,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4.默读课文,梦境中哪些地方令人难忘。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5.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在昏沉的夜,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 4~11 自然段):好的故事在朦胧中逐渐清晰的展开。
第三部分(第 12 自然段):照应开头,执着的追求。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的语句。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
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2.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可划分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
(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回忆以前来写眼前的梦境,表现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憧憬与向往;第
二部分是写所见故事更加清晰,作者的情感更加强烈和对理想的坚定。)
3.“好的故事”开始前的部分写了什么?
(1)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
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2)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全班齐读并思考:描写现实这部分中,哪一句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是昏沉的夜。)这样的夜作者会有
怎样的情感呢?可不可以省略掉呢?(学生结合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交流,讨论)
明确: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爆繁响,烟雾弥漫,是“昏沉的夜”。“我”一
边看书,一边蒙胧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
的影射。
四、总结回顾
师:整篇文章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对理想的追
求。
好的故事 {昏沉的夜(现实)
看见好的故事(梦境)
昏沉的夜(现实)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对美好世界的表露。
重点
1.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对美好世界的表露。难点
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在沉沉的黑夜里,梦见了什么?(好的故事。)
2.找出全文的中心段,并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二、赏析梦境的美好
1.作者是怎样展开自己的“好的故事”的?
作者集中写了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先总写这故事“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
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
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梦境的美妙。
3.指名学生朗读第 5 自然段,并思考:这段话中最能表现的美好是哪句?并展开联想说说看到的景
象。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三、赏析句子,体会情感
1.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
的结束。
明确:“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的画卷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先是在昏沉的夜里
恹恹欲睡,再接着“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感受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都表达出了“我”的情感
在美好的遐想中逐渐升华。
2.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
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明确:作者运用了“美丽,幽雅,有趣”等词语描绘他的想象世界和世界中清晰的故事,这不仅是一
种精神慰藉,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随着故事的逐渐清晰,作者的感情也进入了超
我的境界。
3.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明确:在好的故事里任“我”的思绪飞扬和思想深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我”一旦从梦境中回到
现实,淡淡的怅惘油然而生,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再次朗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体会“昏沉的夜”反复出现的作用。明确:将文章从开始到结束时的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
5.带着这种认识,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段,你认为鲁迅先生要追回的、完成的、留下的和向
我们描述的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后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提炼升华
结合散文背景,指导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作品《野草》,再次感受鲁迅的内心世界。
好
的
故
事
Error!
追求
理想
向往
光明
整篇文章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同
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
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引导学生在赏析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
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学生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
同时又引导学生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欲望。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全文脉络清晰,
叙事清楚,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五年多的学习经历,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
习能力。文章所讲述的几个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学生理解
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明
确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根据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
1.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让鲁迅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2.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并学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3.理解课文时,可引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
文中所写的事例可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4.指导学生揣摩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5.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等材料,加深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知识与技能】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
得多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
热爱与敬仰之情。
重点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难点
1.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对其生平和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
2 课时
第一课时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一、谈话导入,渲染气氛
师:1936 年 10 月 19 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高尚品质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抢!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
和精神!同学们,他是谁?(鲁迅。)(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前面我们学习了他的两篇课文,对他有了初步的
认识,但他在亲人心目中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部分。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层意。
(第一部分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部分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
认真读书。第三部分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部分讲除夕夜伯父为“我们”放花筒。第五部
分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第六部分讲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
学生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追悼伯父;谈读书;谈“碰壁”;燃放花筒;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三、抓住中心,体会人物形象
指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画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
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追悼伯父 谈读书 谈“碰壁” 燃放花筒
救助车夫 女佣回忆
第二课时
1.继续学文,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
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难点
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1)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将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
崇高品质。
二、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一)谈读书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但记性比“我”好。“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囵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说自己读
书比“我”认真。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
4.临走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二)谈“碰壁”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2.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都哈哈大笑起来?
(因为年幼时的“我”天真无知,错误地理解伯父所说的话的含义,在座的人为“我”天真幼稚的解释
感到好笑。)
3.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当时黑暗的社会。
(2)“碰壁”指与反动势力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鲁迅先生的迫害。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反动
势力,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反动势力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
(3)这句话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恨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这是鲁
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根本原因。
4.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为了说明鲁迅先生憎恨、抨击旧社会,和旧社会顽
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三)燃放花筒
1.指名概括第四部分主要内容。(鲁迅先生和父亲除夕放爆竹和花筒。)
2.师提问:从中看出这是一个 ( )的伯父。
3.生汇报:
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头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
他心底的欢笑来。那时候,他脸上充满了自然而和谐的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
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慈祥开朗”的伯父。
(四)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1)体会车夫伤势严重:“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捧着脚……地上淌了一摊血”“脸
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2)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脚上没穿鞋”,光着脚是由于家里穷,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天气那么
冷还在拉车”是因为他要拼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
的什么情感?
(1)动作词: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
(2)这些动作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爱。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1)“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
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情绪。
(2)“叹了一口气”是鲁迅先生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带来如此痛
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5.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先生严肃的表情,无声的动作,
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关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五)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六部分内容。
2.说说鲁迅先生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自由回答)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平等待人的品
质。)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又是
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1.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
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
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1)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2)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捕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2.从自己抄写的语句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启发的句子仿写几句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Error!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畅谈读书、笑谈
“碰壁”、燃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
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涵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鲁迅
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朗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教学效果显著。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 13 周年而写的,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进行了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
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学生在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基础上,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我之
前让学生查阅、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所以对于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甘为人民和革
命献身的伟大精神并不难。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上存在一定难度。
1.教学本课,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诗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的含义。
3.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既能帮助学生
体会诗歌的内蕴,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4.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
有什么不同,从而明白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
灭亡的道理。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对比朗读形式感悟课文
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哲理意义: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难点
体会诗歌的哲理意: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教师:鲁迅像。名人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诗歌《死》中的片断。
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及相关阅读链接,预习新课。
1 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鲁迅的像。仔细观察图像,你们看了这些像以后有什么感受呢?能给大家谈谈吗?在
前几篇文章中,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深入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的精神。我给
大家搜集了一些资料,同学们在看完这些资料以后对鲁迅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资料,指名读资料。
3.读完以后有什么感想?
4.教师结合学生的感想,进一步讲解相关的内容。
5.鲁迅对生死的态度。学生结合鲁迅《死》一诗中的相关文字回答。
6.鲁迅对自己看得很轻,但是对别人呢?别人又是怎么评价鲁迅的?
7.指名读名人评价鲁迅的文字。8.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鲁迅的评价很高。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死后人们冠之以“民族魂”
的称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导语,有一位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鲁迅逝世十三年后写了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歌,下面请同学
们打开课本。默读诗歌。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画出来,一起交流。(学生读诗歌,教师巡视)
2.哪位同学示范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在朗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感情表达得还不到
位,你能试一试吗?(教师适时点拨)
3.老师也想朗读一下,同学们听一听。看和同学们哪些地方读的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你们认为
谁更好呢?能说说理由更好。
4.教师范读。学生比较评议。
三、学习探究,领会内涵
1.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
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2.诗歌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第 2 节与第 5 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
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
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 3 节与第 6 节。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
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
早已臭名昭著。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
爱戴。
四、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感情。
2.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注意节奏、语气、重音等)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
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加以体会。
4.小结齐读:这首诗运用了反复、对比的手法,热情地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
人;无情地鞭挞了那些欺压人民、危害人民的反动统治者。让我们怀着对鲁迅的热爱、敬仰之情,对反动派的鞭挞、唾弃之情齐读这首诗。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学了这首诗,你肯定收获很大,你或许会思考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你或许有许多心里话想对鲁
迅先生说,想对同学们说,写一写。
2.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死(肉体) 活(肉体)
活(精神) 死(精神)
作牛马 骑头上
记住 摔垮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的手法表明两种人对生死的不同态度,每一节都是
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对比朗
读的形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提升了。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
习作:有你,真好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有你,真好”,通过一句话让学生感悟生活的温暖。学生虽然在生活中,但却没
有习惯用敏感的眼睛去发现,用细腻的心灵去体会,让生活的很多闪光点都变成了习以为常。本次习作旨
在让学生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生活,从中找到感动自己的材料,说真话,诉真情。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写人物的文章,学生对写人物已经有了了解,知道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
言和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具体把这些方法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难度在于缺少
生活感悟,选择的事情融入不了自己的感情。
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找到“有你”和“真好”之间的连接点。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展开:首先,
确定内容“你”是什么?这个“你”可以是人和物。其次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体会“有你”的含义:一是
时间上的陪伴,是物质上的支持;二是精神上的呵护:如不断的关怀,关键时刻的鼓励。最后,是要交代清楚,“有你”有什么好,好在哪里?做到了这些,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感情的能力。
2.抓住事物的特点,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突出事物特点。
3.选取典型的事例,把事情写具体、生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个人成长的实际,或联系生活,选取感触比较深的事情。
2.写作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情感,写真事,诉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写作的材料,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本次习作,培养学生学会通过事情来抒发情感的能力。
重点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感情的能力。
2.抓住事物的特点,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突出事物特点。
难点
1.选取典型的事例,把事情写具体、生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通过本次习作,培养学生学会通过事情来抒发情感的能力。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思考令自己感到温暖的人或物,准备发言。
2 课时
第一课时1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成长的实际,或联系生活,选取感触比较深的事情。
2.选取典型的事例,把事情写具体、生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完成本次习作的初稿。
重点
完成本次习作的初稿。
难点
选取典型的事例,把事情写具体、生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一位年近 70 岁的老人,没有老伴,没有子女,只有一条和自己生活近十年的狗。老人用平车
为小店运送大米和面粉,狗和老人一起用力地拉着,每天都是如此。老人没有抱怨这样的生活,他对有条
狗陪伴的生活感到很满足。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想到了什么,或者想对这位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2.同学们发言。
3.教师继续导入: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人或物陪伴。因为有父母亲人,我
们品尝到了幸福;因为有蓝天白云,我们共享自然美景……今天,我们就“有你,真好”进行一次习作,
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二、师生讨论,拓展思维
1.同学们读一读题目,你们能说说这个题目的关键词吗?(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2.同学们抓得很准确,那么同学们能说说题目中的“你”到底指什么呢?
预设 1:指具体的人,可以是父母、老师、同学、朋友……
预设 2:具体的事物,如书本,镜子,导盲犬……
预设 3:和谐的大自然,如明月、清风、蓝天……
预设 4:抽象的概念,如信念、梦想、微笑、文学、艺术等……
3.师小结:同学们将题目中的“你”挖掘得很深也很宽泛,这说明语文的外延和生活是相等的,作
文也是一样,来源于生活。那么“真好”该如何理解呢?
生 1:真好,是文章主题的概括。
生 2:真好,是对文章真情流露的肯定与赞扬。
生 3:真好,是一种依恋,一种幸福,一种温暖……
4.同学们合作交流的效果很好,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不是孤立的生活者,总会有一些人或事给予我们温暖。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哪些人或事让你感觉到“真好”?
5.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先在组内交流讨论。
6.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 1:有父母亲人,真好。因为有父母的陪伴,我懂得了做人,学会了生活,知道了该如何关爱他
人等。
生 2:有书籍,真好。因为有了书籍,我学会了谦虚,知道了做人要正直,也懂得了该怎样面对
困难。
生 3:有音乐,真好。因为有了音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不妥协,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不骄傲,被别
人误解的时候我能够宽容待人。
三、联系生活,感受“真好”
1.请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最亲近的人或事物。
2.对照这几个名单回忆和他们相处的日子,哪些事让你难以忘怀?
3.假设有一天,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要永远地离开你了,请你依次一个一个划去他的名字(用红笔)。(观
察此过程)
4.请学生说出在划去一个个名字时的感受以及原因,彼时你想到了什么事?(适时要求学生说出最难
忘的细节)
四、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1.师小结:刚才几位同学从不同方面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语句流畅,情感真实感人。现在请大家拿
起手中的笔,将温暖的故事留住。
2.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指导写作技巧。
(1)写好开头。
(2)文章要有曲折。
(3)善于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
(4)融入自己的情感。
3.学生练写初稿,教师巡回指导。
有你,真好{你 {人:父母 朋友 同学
物:书本 镜子
自然:明月 清风 蓝天
概念:信念 梦想 微笑
真好:主题、真情、道理、感受
第二课时1.写作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情感,写真事,诉真情。
2.通过交换阅读,小组评议,发现同学习作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3.通过本次习作,培养学生学会通过事情来抒发情感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掌握作文评改的方法,培养写完作文修改的习惯。
重点
1.通过交换阅读,小组评议,发现同学习作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2.引导学生掌握作文评改的方法,培养写完作文修改的习惯。
难点
写作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情感,写真事,诉真情。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上节课大家已经已经完成了这次作文的初稿,这节课我
们就一起来互评互改,完善这次习作。
二、强化细节,评议修改
1.是否抓住了题眼,写出了自己想分享的事。
2.事例是否具体,内容是否完整。
3.是否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
4.是否在叙事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三、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小组间选取一两篇优秀作文组内交流,欣赏。组与组之间互评,找出优秀习作与较差习作的差距,
并提出修改意见。
2.班内选择几位学生的习作片段进行欣赏,借鉴值得学习的地方,并指出其中的不足。
3.赏析两篇学生的佳作,抓住上面三点评议。班内进行评比,欣赏。
四、学生自评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找出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并写出评语。 3.选出优美段落和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仔细品味一下好在哪里。
五、精评点拨
小组间针对本次习作,讨论交流这次讲评课的收获及以后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结合佳作让学生
点评,点评时要指出长处和短处,并提出修改建议。
六、学生自主修改,完善习作
1.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
2.学生将修改后的习作认真地誊写在作文本上,交给老师批改。
七、批阅习作,点评“真好”
学生作文修改完成后,老师及时完成批改。批阅中,老师应该作些记录,以备讲评。对于写得好
的同学,给予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对于不合要求的学生,讲评
后,引导他们再次对文章进行修改,以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
有你,真好 {抓住题眼
事例具体
内容完整
特点突出
融入情感
习作前对学生的生活了解不多,对他们心目中的人物更不了解。仅仅通过第一课时的对话就想迅速抓
住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来刻画人物特点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先和自己想写的人物交流,共同分享他们之间
的情谊,再写这次习作,效果肯定会更好。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
流平台”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了几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词句段运用”通过列举不同类型的文章
题目,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题目和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书写提示”通过展示柳公权的书法,引
导学生体会他的楷书的用笔特点。“日积月累”部分则要求积累鲁迅的名言,从而感受鲁迅眼中的豪杰和
民族的脊梁。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本单元课文、习作都进行了学习和总结。学生对书法
关注得较少。因此学生对字体、结构、风骨等认识不够。虽然这单元课文是以鲁迅为主题,但学生对鲁迅
的作品接触的不多,对鲁迅的名言了解得比较少,教学积累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1.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总结。
2.充分利用书本上提供的范例引导学生发现,并及时总结学法。
3.引导学生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体会汉字的美。养成多写多练的良好习惯。
4.理解、背诵并默写鲁迅的名言。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会找出题目的文眼,并会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3.会围绕重点词语写一段话。
4.引导学生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体会汉字的美。养成多写多练的良好习惯。
5.理解、背诵并默写鲁迅的名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临摹柳公权的楷书字帖,体会其书写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汉字的美,体会鲁迅先生的伟人情怀。
重点
1.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会找出题目的文眼,并会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3.会围绕重点词语写一段话。
难点
1.通过临摹柳公权的楷书字帖,体会其书写特点。
2.感受中国汉字的美,体会鲁迅先生的伟人情怀。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临摹柳公权的书法的字帖。搜集鲁迅的名言警句。2 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会找出题目的文眼,并会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3.会围绕重点词语写一段话。
重点
1.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会找出题目的文眼,并会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难点
会围绕重点词语写一段话。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交流阅读课文的方法。
二、交流平台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交流平台”部分的内容。
2.交流平台主要讲了什么?概括出来。
(先讲阅读文章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讲抓主要内容的方法。)
3.“交流平台”主要介绍了几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串联每个部分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种方法:用列提纲的方法抓住主要内容。
第三种方法:关注文章的题目。第四种方法:抓住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重点句)
4.用以上的方法交流《少年闰土》或其他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词句段运用
1.读题目,明确训练内容。读这些文章的题目,想想它们分别用什么作题目。
哪些是用人物作题目?哪些是用事情作题目?哪些是用事物的特点作题目?你能根据题目找出文章
重点内容吗?2.你对文章的题目有什么新的认识?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就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就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3.根据所学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你觉得哪些用得好,哪些还不够好,为什么?
4.看词语,找出重点部分,写一段话。
(1)第一组词语:饱经风霜的脸 饱经风霜的老屋 饱经风霜的大树
找出事物是人、老屋、大树;特点是饱经风霜(是什么样的)。
(2)第二组词语:树林的深处 秋天的深处 心灵的深处
事物是树林、秋天、心灵;特点是深处(是什么样的)。
(3)学生发挥想象,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
5.完成小练笔,交流修改。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把握文章内容) {串联法
列提纲
抓题目
抓关键句
词句段运用——作题目:人物、事件、事物
第二课时
1.临摹柳公权的楷书字帖,体会其书写特点。
2.理解、背诵并默写鲁迅的名言。
3.体会汉字的美,体会鲁迅先生的伟人情怀。
重点
1.临摹柳公权的楷书字帖,体会其书写特点。
2.理解、背诵并默写鲁迅的名言。
难点
体会汉字的美,体会鲁迅先生的伟人情怀。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交流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及如何围绕重点词语写一句话。这一节课我
们将认识柳公权的楷书字帖以及鲁迅的名言。
二、书写提示
1.大家对《玄秘塔碑》有什么认识吗?
(小组交流讨论)
(《玄秘塔碑》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其严谨而不失舒朗开阔之势,仪态冲和,
遒劲绝伦。)
2.指导学生描摹《玄秘塔碑》。
3.大家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欣赏柳公权的书法呢?
(其一,看笔法。《玄秘塔碑》方圆并施。其二,看结构。即笔画的粗细长短、偏旁部首的布局安排等。
其三,看章法。即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大小、形状、错落等关系。)
4.小组交流讨论,体会汉字的美。
三、日积月累
1.这几则名言都是谁写的呢?(鲁迅。)
2.自由朗读。
3.交流讨论,这些名言都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4.理解含义并背诵。
5.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语文园地 {认识汉字的美
鲁迅伟人情怀
“交流平台”和“字词句段运用”中以学生为主,我只在旁稍作点拨。而“书写提示”更加注重学生的积
极参与性,让学生自主发现汉字之美。“日积月累”中,引导他们理解名言的意思,然后再进行背诵积累,
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