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型新授课教学维度知识与技能伏笔,生活中化整为零。课时2节方法与过程讨论探究爬山的生活体验。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解决朗读问题,准备自己的爬山体验。教师:准备自己的爬山体验;准备教学相关知识和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活中要真实感悟、体验,领会生活的哲理。重点主要领会篇末“经验”上,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上。难点复述的要点、对伏笔的理解。教师准备预设完成的教学内容预设师生活动流程预设师生活动流程一、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感兴趣的可到网上去查找详细内容。二、复述故事1.复述的基本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相关数字情况等。2.分解故事:童年时一次爬山脱险的经历。(1)冒险。(2)脱险。三、词语储备训诫:告戒,教导。嶙峋:形容人瘦削。目眩:眼睛昏花。啜泣:抽噎,抽抽搭搭的哭。纳罕:惊奇,诧异。耸立:高高的直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迂回:回旋,环绕;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灰心丧气:灰心:心像灭了火的灰;丧气:意气沮丧。指因遭受挫折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使用伏笔应注意:(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五、多角度阅读和探究:着眼于某一个人物,着眼于某一个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导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我们每天从小步开始,最终到达校园的时候,每一步的叠加使我们在校园中生活,让我们从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体会,你将得到什么呢?课序:1.朗读课文:可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2.解决词语:参照书注,利用词典网络。3.复述故事:可分人分部分复述4.领会哲理:在生活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准备师生活动链接: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2.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照应。3.末段说“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既然目标很明确,又为何说“前途茫茫”?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4.怎样看待杰利?是他把父亲找来,他是富有友情的。5.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救孩子呢?教师准备预设完成的教学内容预设师生活动流程预设师生活动流程四、伏笔:“伏笔”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感悟到道理,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师:组织学生发表信息或感言。生:发表信息或感言。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从孩子角度,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更要从自己的生活中体会经验。真是一个好父亲,会教育孩子的父亲。 说明:1.默读:要注意默读的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每分钟500字,本人约1500字,要求4分钟看完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3.可探讨的主旨问题(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