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初中部指导者:xx
课程内容
知道东晋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了解东晋政权的建立,了解东晋特殊政治模式——门阀政治,了解东晋北伐的概况,知道淝水之战后东晋社会的发展。绘制时间轴并结合地图,了解南朝四个南方政权的更迭以及宋、梁等政权的社会基本状况;结合文字史料、地图、考古史料等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状况;小组讨论、分析并尝试着归纳江南经济发展主要原因;对比南北方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进一步理解社会稳定、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从中了解经济格局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中第三个课时。本单元前两课时涉及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共有三个子目: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更替与政治局面的变化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因此我将本课整合为两大块来处理:东晋南朝等政权的更迭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混乱的局面一方面造成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得大量北方人口迁往江南,给江南地区带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南方地区,东晋南朝五个政权更迭频繁,但是总体而言战乱较少,社会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生产,推广先进技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江南都得到了开发,从而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空观念、读图能力和获取文字材料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课所涉及的东晋南朝政权更迭、相关政权的社会状况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从时间轴、地图和文字史料中获得信息,发挥课堂的主人翁作用,教师最后整理归纳即可。本课中的内容中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学生比较熟悉,可以由学生来讲述,其他内容初一学生相对比较陌生,尤其江南的开发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需要教师提供一些具象的材料来直观的展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重难点
重点:了解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探究开发的原因。
难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探究,尤其是北方人的南迁对于江南开发的影响。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年6月版(2)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编著:《中国历史地图册 七年级上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6年6月版(3)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中华书局 2009年1月版(4)邱敏 陈明光著:《六朝经济》 南京出版社 2010年6月版(5)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贰 秦汉魏晋南北朝》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版(6)佟春燕著《唯美时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古人生活剪影》学林出版社 2016年10月版(7)视频 中央电视台:《中国通史》(8)六朝博物馆(9)中国国家博物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2)预设问题:大量北方人南迁会给江南带来怎样的变化呢?(3)打出课题。
观看视频
一、东晋南朝的更替1.东晋(1)东晋的建立
(1)呈现时间轴,回顾西晋灭亡的历史,介绍东晋建立,引导学生阅读书本寻找东晋建立基本信息,完成表格。
学生阅读书本勾划东晋建立基本信息,完成表格。
(2)东晋门阀政治
(1)列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书本思考:为何司马睿能成为皇帝?(2)教师介绍王导的概况和东晋门阀政治的基本状况。
学生阅读材料和书本,找出司马睿成为皇帝的关键是得到王导为首南北大贵族的支持。
(3)东晋北伐
(1)ppt打出“东晋北伐”示意图。请学生来讲“祖逖北伐”的故事。(2)提问:有哪两个成语出自刚刚的故事里。(3)简单介绍祖逖北伐以及东晋几次北伐的结果。
学生讲“祖逖北伐”的故事。学生回答。
(4)东晋的发展
(1)打出《淝水之战》示意图,简单介绍前秦战败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战。(2)介绍成功抵御北方军事威胁后的东晋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取得发展。
学生阅读书本,了解东晋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社会景象。
2.南朝的更迭(1)南朝政权的更迭
(1)列出时间轴,介绍东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冲突不断。(2)提问:谁最后灭亡东晋,自立为帝?(3)讲解刘裕建“宋”的概况。(4)时间轴示意南朝四个政权的更迭。列出政权的名称、起止时间和建立者。(5)要求学生计算四个政权的统治时间,找出统治时间最短和最长的政权。
学生回答学生计算四个政权统治时间,回答问题。
(2)元嘉之治
(1)介绍刘裕和继位者宋文帝在位时期的执政状况。(2)列出材料,请一位学生分析材料所展示的江南社会状况。(3)列出“元嘉之治”这个名词,提问:材料的出处《宋书》的“宋”指的是哪一政权?
学生分析材料,讲一讲材料中所展示的刘宋政权的社会状况。学生回答问题。
(3)梁武帝的统治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了解梁武帝称帝后,江南又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2)介绍“侯景之乱”以及江南最富庶的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的景象。
学生阅读书本,自行了解梁武帝时期,政治日益败坏的局面。
(4)东晋南朝政权比较
(1)时间轴上列出东晋南朝五个政权形势图,简单介绍五个政权中面积较大的是东晋末年和刘宋政权,最小的是陈,其中在侯景之乱后,南方就明显处于劣势了。(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地图,找一找这五个政权还有何相似之处。(3)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六朝”概念,并指出也是在这些南方政权治理之下江南得到了开发。
学生观察地图。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观察地图并相互讨论这些政权的相似点,回答问题。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1)介绍“江南”的地域概念。(2)列出材料,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展示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3)归纳学生回答,分析材料的关键字词获得信息。
阅读材料并用一个词来概括材料中的江南经济状况。
1.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1)农业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找出江南在东晋南朝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根据学生回答逐个分析讲解。(2)提问:江南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3)介绍水稻从直播发展为育秧移栽的进步之处。(4)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上《江南地区的开发》一图,找出图中水稻主要种植区域。(5)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地图,找出双季稻种植区域。(6)列出材料,介绍“稻麦兼作”技术。(7)下一张ppt呈现材料并提出问题:当时政府引导人们干什么?(8)介绍当时江南农业实现多种经营的史实。(9)整体归纳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学生阅读书本,找出农业发展的表现。学生回答:水稻学生观察地图回答相应问题。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手工业A.纺织业:B.造纸C.瓷器制造
(1)介绍手工业中江南的传统纺织业是麻,丝织业出现较晚。直到东晋后期,织锦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起来。(2)展示南朝诗歌,了解当时民间的丝织业发展。(3)提问:纸张发明的时间?(4)介绍东晋南朝时期造纸业的发展,纸张逐渐在此时取代了帛和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5)展示梁元帝诗歌,反映当时“藤纸”的优点,展示当时的纸书作品。(6)展示青瓷作品。了解青瓷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瓷器,目前发现数量、质量和品种都有很大的发展,并从目前考古发现的青瓷器中可以看出青瓷已经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百姓普遍使用的用具了。
阅读南朝诗歌。回答问题。阅读诗歌。观看青瓷器图片。
(3)商业
(1)介绍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江南地区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2)展示《江南地区的开发》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中找一找当时有哪些商业城市。(3)当时的建康是商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介绍南朝梁政权时建康的商业状况。(4)展示在南京南朝墓葬中发现的玻璃杯等物品,了解这一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5)展示南朝萧绎的《职贡图》,印证南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发达。(6)引导学生阅读书本p85“知识拓展”,进一步了解此时海外贸易的概括。
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商业城市。阅读书本。
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1)打出《史记》中记载的西汉时期时期的江南,请学生再用一个词来描述。(2)两个时期的江南作对比,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为何江南会在东晋南朝时期得到开发。(3)展示《西晋末年到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提问当时北方人口南迁到江南的主要集中区域。(4)展示《江南地区的开发》示意图,与上一幅图对比,概括北方人口南迁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当时江南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5)引导学生根据之前我们学习的农业、手工业等内容思考,北方人南迁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哪些具体影响。(6)根据学生回答,整体归纳,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之前大家讨论的结果。(7)展示书本中的“材料研读”,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归纳原因。(8)引导学生回顾“元嘉之治”局面的出现,思考还有什么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9)总结归纳江南开发的原因,点出北方人的南迁对于江南的开发至关重要。
阅读材料,用一个词来描述西汉时期的江南。讨论江南开发的原因。观察地图并结合书本找出南迁人口主要聚集地。两幅图对比观察。结合之前学习的内容,讨论哪些能够看出北方人南迁推动了江南开发。阅读书本并找出一句话归纳。阅读材料,归纳原因。回想“元嘉之治”,讨论原因。书本上勾画、补充整理江南开发的原因。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1)列出北方与南方在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和原因,引导学生从表格中获得相应信息,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2)从表格中对比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最后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北方差距缩小,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3)本课小结。
学生阅读表格,自己提取信息。书本导言内容中勾画相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