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与各位老师们一起去观察郭xx老师《第一次工业革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0课。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要求为: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郭田甜老师立足于课标又高于课标。 下面,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眼界与境界,来对郭田甜老师的教学设计做一个简单的教学评析。 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起: 一、眼界——眼之所及的开阔,打破原有的知识壁垒 二、境界——眼之所及的精准,打破原有的局限思维 三、眼界——心之所及的敏锐,冲破原有的认知境界 一、眼界——眼之所及的开阔,打破原有的知识壁垒 有学者说过,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这是在谈人生的眼界(境界)与成功的关系。其实,中学历史教学也应以此为目标发展学生。 眼界并非宽泛的无边的知识原野,不仅要有开阔的视野,更要为学生通过学习走向高远做好铺陈。 在导入新课时,郭老师巧用狄更斯《双城记》中对“时代”的辩证陈述,为学生学习“工业革命”埋下了激趣的铺垫,更为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做了最好代言。 在讲述工业革命从何时何地开始时,郭老师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从“1866年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眼中的世界”出发,从宏观角度体会“工业革命”前的时代任务。以及从“英国人的假发及着装”出发,从微观角度体会“工业革命”前时代交给英国的重任。 在讲授珍妮机的发明、应用以及带给英国社会巨大的变革影响时,郭老师积极拓展学生思维:如果珍妮机出现在中国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然后激发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打开眼界,拓展思维,在广阔的视野中展开学习,还能从中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二、境界——眼之所及的精准,打破原有的局限思维 什么是境界呢? 境界本为土地的界线,常指人们在思维和思想认识上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历史学在追随前人活动真相的同时还要对经验启示、道德价值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影响等作出判断,有着无限幽远的高度。 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历史概念的清晰化,历史概念是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一般的、本质属性的反映。一个历史概念是与一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相关联的,在进行历史学科概念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外在表现,更应该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如“工厂”与“工场”的区别,两者的区别及转变其实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郭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巧妙过渡,清晰解释。 工厂:是通用词,可以指各种工业生产场所事单位。 工场:是专用词,常用于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生产的场所。 手工工场是工业革命之前的,类似于作坊形式,已有初步的生产分工。工厂生产就是规模化,有流水线,产量大大提高,组织化、纪律化。 再有就是对“工业革命”一词的理解。 什么是工业革命? 全课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历史解释,在学完本课后,回头“再看工业革命”学生自己总结概述,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九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及处理能力不断增强,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丰富而翔实的历史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提升境界。 三、眼界——心之所及的敏锐,冲破原有的认知境界 对历史细节的挖掘能够彰显学生能力。英国人在1851年召开了万国工业博览会来彰显其工业革命的成果,这场博览会被称之为“工业革命的盛宴”,其所在的水晶宫的制成消耗了40万公斤的玻璃。博览会上展出了很多工业革命的产物,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发出了外交邀请函,有10个国家也参加了,猜猜看中国有没有参加?或者说清政府是否参加? 郭田甜老师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史料教学进行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