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器材准备: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多媒体课件教法与学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提问:1、 实像与虚像?2、 三条特殊光线?二、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那么它们的成像情况如何呢?那么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疑问么?同样都是凸透镜成像情况却不同,仔细观察一下,什么的不同造成成像情况也不同?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较弱,他们需要直观的体验,直观的现象,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所以让学生看到同一个凸透镜确实能成不同的像,并且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是因为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学生自然就会产生疑问。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2、学生看图回答,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设计意图: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合理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出示实验目的,并由学生归纳出实验器材。3、教师提示物距和像距的问题4、实验前准备,让学生明确实验中烛焰、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什么?设计意图:教师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设计中的难点问题,为学生顺利做好实验做好准备。5、学生动手探究实验(1)物距大于2倍焦距;学生归纳总结(2)物距等于2倍焦距 (3)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4)物距等于1倍焦距 (5)物距小于1倍焦距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思考到底什么时候成什么样的像,通过实验可以显而易见展示出来。6、小组间展示实验记录结果,分析论证设计意图: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这一理念,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并总结规律7、实验拓展:1、在实验中,你能发现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吗? 2、在实验中,你能发现放大的实像和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吗? 3、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两侧? 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4、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8、随堂练习1如图所示,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各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1)、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2)、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 屏距凸透镜最远。 (3)、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不会出现像 abcdeFFf 2f随堂练习21.当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时,凸透镜成______、______、_______像;像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2.当物体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______、_______、_______像;像距在二倍焦距以外。3.当物体在焦距以内时,凸透镜成______、_______、_______像;像距大于物距。4.当物体放在交点上时,_______,光线经折射后平行射出。随堂练习3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5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随堂练习4用圆形的鱼缸或透明的罐头瓶养鱼,从侧面观赏缸内的鱼,你看到的那条鱼是( )A.实物 B.等大的实像C.放大的实像 D.放大的虚像随堂练习5某物体经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像,现将透镜中部遮住不让光通过,则屏上的像( )A.缺少中部 B.变小C.性质不变,像变暗 D.变大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课后思考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到距凸透镜65cm处,则成像的情况是 ( )板书设计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u>2f时,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u<2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u=f时,不成像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物近像近像变小。)课后反思:通过2节课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还理解不深,做题有无从下手的时候,其实归结起来还是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理解不透彻,今后还要加大此点的训练力度,因为这不仅是八年级重点,还是中考中的重点内容,只有多做,多练,才能达到熟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