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力与运动关系复习第一课时》案例分析
【学习目标】:
1、通过几个实例,巩固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2、通过若干问题的解决,准确科学地把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问题的优化设计,引领学生主动思维,享受温故而知新的乐趣。
【学习方法】:学案导学
【学习过程】:
问题设计分类化
问题设计多元化
预设学生
一、重温基本方法(受力分析)
1、抓住物体状态、受力个数差异设计问题;
2、你的困难在哪里?
1、可能会画出压力(研究对象不明确);
2、斜面上物体所受摩擦力、支持力会错。
借助以上实例明确“平衡状态”
二、平衡状态的再认识
1、设计两个易错的状态请学生判断;
2、能否再列举一两个平衡状态的实例?
1、能力能达到。
借助以上实例明确“二力平衡”
三、“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探究的再认识
1、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2、方案一:A、该方案中,构建二力平衡时应注意什么?
B、如何逐一探究四个条件?
3、方案二:A、你如何评价该方案?
B、你能否提出改进意见?
1、方案一的操作会模糊,安排学生再演示;
2、方案二的评价与改进,部分学生能较好完成。
四、平衡力的判断识别
1、对照四个条件设计三道选择题判断是否为平衡力;
2、借助第三道题,认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
1、部分学生缺少判断方法,作方法指导。
平衡力←→平衡状态
五、平衡状态→平衡力
1、由状态到受力情况,通过几个实例分析加深平衡力四个条件的理解运用。
1、作图错误会较多;
2、力的大小易受速度干扰。
六、平衡力→平衡状态
1、通过几个实例分析,加深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状态的理解。
1、第一个问题易错。
七、物体的运动状态
1、如何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2、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3、能否列举运动状态改变的例子?是谁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是否受到了平衡力?
1、是什么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须多指导。
明确非平衡力
八、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斜面的作用是什么?
2、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释放,目的是什么?
3、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请以实验为基础,科学推理得出你的结论:
5、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
1、能很好地推理;
2、不受力会处于静止状态须帮助理解。
九、不受力→平衡状态
1、用知识解决生活中不易出现的问题。
2、怎样才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1、缺乏实践经验;
2、第二问能够完成。
【案例分析】:
一、教学设计力争摆脱“三种困境”:
1、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漫不经心:本节课“基本知识”的复习,老师没有先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考就怕: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中,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3、习题堆积,指向不明:以练代讲,让学生在题海中摸爬滚打,将复习课变成了单调乏味的知识训练课。
二、基本策略:
1、以“问题”为载体,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时,老师设计了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精力更加集中,精神更加振奋,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九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下又设计了一些列的小问题,在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完备。
2、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设置系列化的循序渐进的问题,由此引发认知的冲突,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例如:“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一复习环节,设置了五个小问题,斜面的作用是什么?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释放,目的是什么?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请以实验为基础,科学推理得出你的结论: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这五个阶梯性问题,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深度思考、深度学习。
3、创设问题情境,消除错误前概念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受力分析时,学生认为踢出的足球能在空中飞行是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在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受到了下滑力;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静止在地面上的箱子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在通过这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充分暴露,给学生足够的话语权,请学生介绍每个施力物体是谁?什么力与之平衡?学生难以自圆其说,学生能够很好的认识到错误的直觉、认知的局限是学习的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