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电影《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简史》2. 投影展示:A) 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B) 1862年法国矿物学家尚古多“螺旋图”;C) 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耶尔“六元素表”;D)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手编第一张周期表;E) 科学家修正的现行元素周期表。
1. 观看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简史小电影。2. 观看投影展示,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简史。
通过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
二、 探究新知,自我设计
1. 复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让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讨论它们在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方面有什么异同点,并总结: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2. 根据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异同点让每个学生都设计出自己的元素周期表,并说明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1.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 学生自行设计元素周期表,并在组内展示设计成果。
1. 在问题驱动下使学生去探索、思考体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2. 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元素周期表的设计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展示现行元素周期表。2. 投影展示:a) 元素周期表中有几横行,各有几种元素?将什么样的元素排成一横行,横行又叫什么?分成几类?b) 元素周期表中有几纵行,分成几类?各是什么?将什么样的元素排成一纵行,竖行又叫什么?c) 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主族序数呢?
1. 仔细观察周期表的结构,分析周期表中各周期及各族元素种类及相关信息。2. 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3. 讨论: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4. 讨论:主族序数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1.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分类、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元素周期表,建立元素观、分类观2. 通过小组讨论巩固元素周期表结构3.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法。
四、 拓展延伸,感悟新知
投影:元素周期表的意义1. 在哲学方面:周期表把元素纳入一个系统内,反映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2. 在自然科学方面:周期表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如06年美国成功合成了118号超重元素等等。3. 在生产上的应用:在周期表中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
学生通过课外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1. 初步体会元素周期表在科学研究、化学学习以及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体会理论对实践的预测和指导功能。2. 认识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五、 练习巩固
投影展示1. 查找教材附录元素周期表,下列元素中不属于主族元素的是( )A.铁 B.钡 C.溴 D.铅2. 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原子序数大小排列而成的B.元素所在周期的周期序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所在族的族序数D.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3. 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可以推知原子的①核内质子数 ②核电荷数 ③核外电子数 ④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 查看元素周期表2. 努力思考、积极回答。
巩固所学的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