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授课人:秦玲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二、学情分析:1、学生有细胞核、染色体、DNA等知识做基础,但终因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可通过回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因的确切位置。2、学生对人类生殖非常感兴趣,也知道精子、卵细胞的存在,但对于基因和精子、卵细胞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视频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2) 学会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五、课前准备:学生:长条带2条,短纸带若干,乒乓球,双面胶带。教师:(1)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2)挂图: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3)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表演小品《认亲》提出问题,引入主题。
表演小品,欣赏小品,思考问题,带着疑惑进行新课学习。
创设有趣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新课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质疑:基因在什么地方?(一)染色体与DNA1、展示图片:细胞核中的染色体2、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23、制作染色体模型4、鼓励学生总结细胞核、染色体和DNA的关系(二)基因指导学生在自制模型上标出基因的位置(三)基因、DNA和染色体引导学生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回忆旧知:细胞结构 观察、思考 组装模型:长条带和短条带代表DNA;乒乓球代表蛋白质;用双面胶带黏贴条带和乒乓球,代表染色体。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在纸带上涂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基因。 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班内展示,师生、生生之间互评、补充。
通过产生疑问、自主阅读、制作模型、标注基因、绘图等环节,最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存在规律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12、展示: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
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归纳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并以此类推生物体细胞中DNA和基因的特点。
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一)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1、组织学生填写32页图7-132、布置自学内容:31页第2、3自然段(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引导学生使用类比的方法解释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规律。组织学生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小组讨论,完成图表,展示评价,相互补充。 基因在染色体上,其变化与染色体的变化同步。 组内交流后绘图,班内展示。 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根据染色体的传递规律类推出基因的传递规律,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四、承上启下
提问:子代获得了父母的基因,就一定会表现出和父母相同的性状?
联系自身,做出猜想。
承上启下,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做铺垫。
本节小结
提问:你有哪些收获和疑惑?
思考、回答
归纳总结,收获新知。
七、板书设计: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基因、DNA和染色体基因:DNA:染色体: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父亲 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