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ID:169675

大小:33.65 KB

页数:45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文言文两则 学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3 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背诵 难点:根据注释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从而领会文章的立意。 两小儿辩日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逐层铺垫,设境激趣 1、交流中国古代名言 师:课前我请大家搜集一些在国古代的名言警句,有所收获的同学请冲我挥挥手!(生挥手, 指名交流) 2、谈话:简介文言文,导入《学弈》 师:同学们搜集的这些名言警句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文言 文。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文言文,古色古香,意韵悠长。《学弈》就是一篇优秀 的文言文。 3、释题4、了解作者 师:本文的作者是谁?(生答:孟子。) 师:孟子是何许人也?(生汇报)孟子画像及配乐、配音介绍: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邹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后世将他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与弟子们合著《孟子》一书,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学弈》就 出自其中。 二、初读古文,读通语句 1、自学提示: (1)先默读课文,请你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四人小组内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⑴生读 师:下面想请个同学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读给我们听听? 生读古文 师:谁来说说,他读的怎么样? 生评价师:诵读诗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握,书声琅琅,情景交融,物我两忘!下面呢,听 老师(或录音)来读一遍,感觉一下老师读的有什么特点。 ⑵师范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配乐范读)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文言朗读的要领:速度稍慢,注意停顿(还可以微微摇头晃脑)。 ⑶老师逐句教读。 ⑷学生接力读,教师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诲、鹄、缴、弗。 三、汇报解疑,深入探究 1、课件出示:本文写了( )向( )学( )的事。 2、问:为什么要拜弈秋为师呢?从书中哪句话可知? 3、学生汇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课件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指名读、说句意: b、哪个字最能体现他棋艺高超?(善) c、怎样读?评一评。(应该读出敬仰、叹服的语气。)d、指名读画节奏线的句子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3、课件出示:本文写了( )教( )学(),结果( )的事。 A、同学们想一想,针对故事的结果,你想问什么? 学生质疑:“为什么一起学习,结果却不一样?”板书:学习结果不一样 4、你提的这个问题真好,书中用的是哪句话呀?(“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句话的 意思是? 他们一起学习,为什么成绩却不同呢?是智力不一样吗?(不是的),那是什么原因呢?你 能从文中找到句子来回答吗? (2)课件出示长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a、指名读、 说句意:理解“使、诲、惟、思、缴”的意思。 b、出示图片:指导释句并看图,两个人是什么样子的?注意看他们的神态。 c、创设情境: 师:请注意,此时弈秋正在讲授棋艺,突然外面下起了大雨, 这个人会怎样做? 生答(惟弈秋之为听) 突然肚子饿了,他怎样做? …… 这时有人叫他去玩, 他怎样做? ……可见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他都是(惟弈秋之为听) 你能用一个词来(成语)形容他的这种精神吗?板书:其一人:专心致志 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e、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问:那另一人呢? (3)课件出示句子:“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a、指名读、说句意:理解“鸿鹄、思、援弓、缴”的意思。 b、问:若去掉“虽、一心”这两个词,效果如何? c、课件出示:“一人听之,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d、比较句子 :反映出听课时心不在焉。 e、问:他一心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用一个成语形容?还可用什么词?(心不在焉 )板 书:一人: 三心二意 g、哪应怎样读才能反映出心不在焉?指导朗读。 h、师生合作读:师:使/弈秋/诲/二人弈 男生:一人……女生:一人… 5、 问:虽然拜同一个人为师学,可两人学习的结果却不一样,是因为智力原因造成的不同 结果吗? 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句话连起来,属于设问句,男女生一问一答读,体会语气。 a 理解“弗若”的意思? b 不是因为她的智力不如那个人,而是因为什么的不同?板书:学习态度不同 四、升华情感,领悟道理 1、读了《学弈》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对自己、老师、同学、孟子、文中人说都可 以。) 2、设境想象:学习了这么长时间,大家都累了,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好吗?甩甩手,晃晃 头,扭扭腰,闭上眼睡吧,睡得真香啊!不知不觉开始做梦了――在梦里呀。你居然见到了 弈秋的两个弟子,,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各自会怎样呢?会有什么变化吗?好了,就让故 事在你的梦里继续吧……(学生伏桌做梦状片刻。) 3、作业: ⑴续写《学弈》故事。 ⑵试背全文。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 求剑、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寓言故事,那同学们能不能 说说,什么是寓言?它有什么基本特征?(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 定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评价。如自然物(守株待兔)、人(刻舟求剑)。) 作者简介: 《列子》一书的作者是列御寇。据传,列御寇是周朝,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列子》原书 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列子》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列子》一书属于道家学派,书中散 布了唯心主义,但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和教育。 读一读:正音 辩斗 dòu 盘盂 yú 沧 沧 cāng 凉 凉 探汤 tāng 孰 为 shú wéi 汝多知 zhì乎 读一读: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和语气。 解词译句: 1、先在小组间按古文翻译的方法互译。 2、翻译时碰到的难词难句把它划出来。(显示重点) 议一议:解司译句。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辩论)。问其故(缘故)。 2、一儿曰:“我以(认为)日始出时去(距离)人近,而日中(正午)时远也。” 3、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4、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到)日中则(就)如盘盂(盛饮食的器皿),此不为 (是)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清凉而略带寒意),及其日中如探(伸手)汤(热水),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6、孔子不能决(判定)也。 7、两小儿笑曰:“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多知(同“智”,智慧) 乎?” 7、议一议:理解文意。 板书: 如车盖(大——早近) 如盘盂(小——午远) 沧沧凉凉(凉——早远) 如探汤(热——午近) 8、议一议:分段及概括段意。 一、(1)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二、(2-5)两小儿各抒己见。 三、(6-7)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 9、议一议:研讨内容。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为什么各有不同的结论? 一是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一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根本原因是——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 因而结果也就不一致。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孔子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有着谦虚诚实的态度。 4、“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原文是“讥笑”的意思。 •从孔子的实事求是的谦虚诚实的态度上来看,是不应该“笑”的。我们还应该向他学习。 小结: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更需要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创新精神。有了这种 精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永远腾飞! 堂堂清: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见两小儿辩斗( ) 而日中时远也( ) 孔子不能决也( ) 及其日中如探汤( ) 2、翻译句子(4 分) A、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B、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儿辩斗表现古人( )的精神。(2 分) 4、“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 ) (4 分) 5、这则寓言告诉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些? 3、写出你自己对大自然的一些疑问? 教学反思:2 匆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6 个生字,认识 6 个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 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 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 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1、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 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长歌行》这首诗吗?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    2、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著名作 家 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 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5、解题:“匆匆”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学会 6 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3、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 有回答?   三、小组合作    1、读准词语: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 挽。    2、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四、读文解疑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 回答?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读课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 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 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 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 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 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 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 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 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 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1、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 迹呢?      ……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 只有匆匆罢了。       a 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 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 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 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 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 吗?  五、作业     1、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课后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名篇。 2、完成作业本。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 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教学反思: 3 桃花心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 谛。 2.学会本课的 9 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 深刻道理。二、教学难点: 理解种树人的话。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关于林清玄的资料。 四、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直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 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 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 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 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 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学习 12、13 自然段。 ①指名读。想一想:这两段主要讲什么? ②逐句品读。引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相机指导朗读。 (学生之间互动竞争,进行朗读比赛。) ③全班交流自己从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主动探究,悟道理。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水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精读,领其意 学习 14 自然段。①投影出示此段课文,全班齐读。 ②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 ③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 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④学生自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 15、16 自然段 ①愿意读的同学一起读。 ②小组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三、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 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 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 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 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 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四、深化感受 拓展延伸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 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 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教学反思: 4 顶碗少年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四、课前准备 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五、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2.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准备一个节目要经过几年的训练,真可以说是“台 上 1 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的文笔,就欣赏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 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杂技是孩子们喜欢的节目,谈话导入,可以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一读课前的自学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2 个)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可以联 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同时思考课前预习中的第一个问题:想想作者看了 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3.检查自学情况:   (1)字词:读音:一摞(luò)(书上读音是错误的) 屏[bǐng]住气 附和[hè]    词义:萦绕于心 座无虚席 令人惊羡 歉疚 不知所措 惊心动魄   (2)说说看,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可以用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比如:惊心动魄、令人难忘、精彩、高难度等等。)   (一读解决字词,读准、读通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1.带着同学们的感受,再默读课文,想想从哪里能够看出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精 彩的、令人难忘的……杂技表演”?快速默读批划重点语句(提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 作、神态描写,来感悟人物的内心),把体会写在旁边空白处。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 流一下。   2.全班交流:(指点学生重点理解 3——7 自然段)   (1)第 3 自然段:   第一次顶碗:“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 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 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 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①写出了顶碗少年表演动作的变化,柔中有刚,可以看出这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②省略号的使用,蕴含着表演动作的变化无穷,进一步表现了少年表演的精彩;   ③对“碗”的描写,衬托了少年的技艺高超,也说明表演的难度很大;   ④读出对少年的赞赏语气,自己试一试,再读给同学听听。   (2)学法指导:刚才我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是抓住了什么来感悟的?(进一步 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抓住少年的动作神态来感悟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继续 体会少年的精彩表演。   (3)第 4 自然段:   a.第一次失败:“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①抓住了失败后少年的表情、动作,表现了他对观众的歉意;  ②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他对表演依旧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③同桌互相读一读,看谁能读出他的沉着和自信。   b.第二次顶碗:“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 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①从“沉着”、“不慌不忙”“依然那么轻松优美”可以看出少年很自信,他的表演很 精彩;   ②从两个“又是”和“艰难”可以充分体会到表演的难度之大。   ③指导朗读,读出当时的紧张气氛。   (4)第 5 自然段:   a.第二次失败:“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这些描写少年表情的词语可以体 会到他此时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满怀沮丧的心情。   b.“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镇静”说明少年没有被失败击倒,又重新振作起来,重新开始第三次表演。   (5)第 7 自然段:   第三次顶碗:“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①“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作者用了一个感叹句表达了自己对少年的强烈的 赞叹!   ②“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 功的。他们更是被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住了失败的压力,敢于拼搏的精神打动了。   (6)再读一读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欣赏他精彩的表演,感受少年 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3.快速浏览课文,作者在描写顶碗少年的精彩表演的时候,仅仅是抓住了少年的动作 和神态来表现表演的精彩和惊心动魄吗?   4.交流:   (1)作者还穿插了对“观众”和“碗”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突出 表演的高难度、精彩和惊心动魄。   (2)对观众的描写,如:   ①“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 巴掌。”(表演的紧张气氛烘托出表演的高难度)   ②“观众们有人在大声喊……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他失去了信心,增加了 他的表演的压力)   ③“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捂住了眼睛。”(紧张气氛,表演的惊心动魄)   ④“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对少年的赞赏!)  (3)对碗的描写,主要是烘托出表演的高难度,如:   “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 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 下来。”   5.这真是一场令人难忘的表演啊,因此,作者才说——齐读课文第 8 自然段,   说说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6.小结: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作者和其他 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 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 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 “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 成功。”   (二读默读批划,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人生哲 理。) 四、回归整体,领悟表达   1.快速浏览,看看作者是怎样把顶碗少年这精彩的、惊心动魄的、高难度的表演记叙 得令人难忘的?   2.学生汇报: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方式来突出文章的中心;  这样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也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三读快速浏览,回归整体,品味写法。)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出示题单:(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本文描写了顶碗少年( )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着表演的( )展开,抓住了少年的 ( )和( )进行描写,还通过对( )和()的侧面描写,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同时 告诉我们( )的人生哲理。   2.读写结合:你看过这样精彩的表演没有?学习本课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方 法,把它介绍给同学听听。(可以作为课后小练笔。) 教学反思: 5 手指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 重要性。4.体会作者拟人化的写作特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 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二、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认识手指吗?伸出你的手,告诉老师这五根手指分别叫什么?知道它的来历吗? 2.同学们,你了解手指吗?它们的作用,特点是什么呢? (二)过渡引入。 同学们,对于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果能认真地去观察和思考,就会有意外的发现。丰子恺就是 这样一位作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手指》。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理清脉络。 (一)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反复阅读,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利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不懂的词 语。 2.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可在书上空白处写一写点评;还有哪些内容你读不懂或有疑问, 做上标记。 3.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 (二)交流自学成果。 1.口头完成填空: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_,最后总结写___。 2.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难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3.逐段朗读课文 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归纳整理,突出重点 三、细读课文,感悟写法。(一)小组合作学习。 自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手指名称 姿态 优 点 缺 点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二)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回答,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1.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 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 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 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 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 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 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三)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迁移运用。 (一)体会写法。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这组课文表达感悟的方法。《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 示。《匆匆》《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 2.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 (1)出示句子: ①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 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 ②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选自四年级上册《白鹅》) 2.学生读句子,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 (二)感悟明理。 1.作者通过描写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一起朗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用关联词语把“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 所短。”和“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连起来说。 2.你愿意做哪根手? 提出疑问:作者说以上手指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并无爱憎在其中。真的在其中没有 作者的爱憎吗? 再读课文,谈自己的认识。3.思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能举例说说吗? 4.再读思考:“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不能团结一致,不能成为一 个拳头,那它们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就非常有限了,强弱美丑也就尽显于外了。” 5.小结: 是啊!正如作者所说的,只要五根手指能够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 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我们人类更是这样,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二)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我们每人都有五官,相信你能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写一写它们的故事。 1.师在黑板上画出五官简笔画图,让学生说说它们各自的职责与特点。 2.出示嘴巴争功的习作片断,学生齐读。 3.学生练笔,出示练笔要求: (1)仿照本文的结构,运用本文的修辞手法,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来写,也可以自由发挥。 (2)可以五官一齐写,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来写。 4.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并在优秀练笔上作好记号,以便交流。5.请老师在练笔上作了记号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练笔。老师和同学给予恰当的评价。 【作业设计】 从下列题目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两道完成。 1.阅读丰子恺的作品。 2.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手指》。 3. 写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 【板书设计】 手 指 长处 短处 大拇指 最肯吃苦 样子不美 食指 机敏 窈窕 中指 相貌堂皇 养尊处优 无名指、小指 样子美 能力单薄 教学反思:口语交际·习作一 一、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 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 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 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二、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 或得到的启示。 三、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 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 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 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 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可翻 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 (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 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 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 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 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 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达方法例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例文 日积月累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成语故事 一、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帮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教学反思: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