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
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
“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
教学向学生渗透人人平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 个圆片、18 根小棒、10 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到了,柳树醒了,各种鲜花盛开,在
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园。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
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
糖果要求),“把 6 块糖果分成 3 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 6 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
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生①:1/5 生②:2/4 生③:3/3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
件出示教材第 8 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5.完成“做一做”第 1 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6.练习:“做一做”第 2 题。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
份。
师:一共有几片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 1 个 1 个地数,可能 3 个 3 个地数,也
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
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辨析平均分
1.谈话引出例 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 6 块糖果平均分成了 3 份,每份分得了 2 块。他们还
准备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成 6 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
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 9 页的“做一做”。
① 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 2 份”是什么意思?(把 10 盒酸奶分成份,
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 操作:用 10 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
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 10 盒酸奶平均分,分成 2 份,每份有 5 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酸奶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
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分成 6 份,每份有 3 个;把 6 颗糖果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有 2 颗…… )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 11 页练习二第一题 。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 2 和第 3 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 3 种分法
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 1 种分法,突出是 4 份,但没有平均分;
第 3 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 2 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 2 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 3 题。
(1) 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 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 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
四、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平均分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平 均 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 6 块糖平均分成 3 份,每份 2 块。
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成 6 份,每份几个?
□□□ □□□ □□□ □□□ □□□
【2】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第 42 页内容
教法设计: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小黑板等
学习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
律。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
含的数学规律。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数学课本 42 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 56 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 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四、先学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2)2 名学生板演,完成 P42 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 名同学板演 43 页练习九第 1 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五 、 后教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必做题:1、
÷ = ÷ =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 表示( )里面有( )
每份是( )。 个( )。
2、 63÷7= 56÷8= 72÷9=
口诀: 口诀: 口诀:
2、一根 28 米
长的绳子,每 7 米截成一段,可以分成几段?
3、一本书玲玲看了 8 天,共看了 72 页,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选做题:小明和 8 个同学去公园玩,买门票花了 72 元,一张门票多少元?
八、抽查清
完成课本 P43 页第 4 题。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练习九第 6、8、9 题。
选做题:课本练习九第 5、7 题。
十、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口答:56 元可以买 7 个地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