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1、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要重视客观因素的影响,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逆境)中造就的,人才从磨炼中来。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才能从奋斗中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2、本文讲了哪两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什么问题论述的)?有怎样的相似之处?(1)讲了两方面:造就人才,治理国家。(2)相似:都需要主、客观因素。造就人才需要艰苦的客观环境的磨炼和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决定国家存亡也要有因敌国而生的忧患意识(客观环境),要有法家拂士这样的贤臣(主观因素),国家便能兴旺。3、《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4、课文写作思路思路:第一段文章开始连用六个排比,举例论证,举出六位历史人物成才的事实说明逆境能成才。顺此事实,作者认为要成就大业就要在 思想 、 生活 、 行动 三方面经受磨练,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证明了“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扣住第一段中的“动心忍性 ”这四个字稍稍展开论述,先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证明了“生于忧患”的观点。再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从主、客观条件上证明了“死于安乐”的观点。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阐述什么人才观?你能获得什么感悟?(1)共同点:1、出身都卑微2、经过艰苦的磨炼,显露出非凡的才干。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2)人才观: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3)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6、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1)我认为“逆境能成才”。孟子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就是说人经历磨难,必须经历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有作为。因此,人处在逆境中,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奋斗的精神,就能够身处逆境求生存发展。例如苏轼在逆境中仍然乐观,写出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2)我认为“顺境也能成才”。现在我们多数人是处在顺境当中,应树立“安乐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精神,不断进取。那么,即使我们是处在顺境,我们同样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比尔·盖茨”。(3)我认为“逆境”和“顺境”是否成才,关键是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可以成才;“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因此“逆境”和“顺境”都只是外界条件,关键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一个人主观有理想有毅力,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处逆境或顺境都能求生存发展。如邓小平同志的“三起三落”。7、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当然不能耽于安乐。忧患: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