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术》教案教材分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第十三册第一课是属于欣赏评述课,美术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对于学习它的目的并未完全理解,对生活中到处存在的美术往往会忽略,在培养他们了解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的同时,关注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质。所以本课的教学首先从什么是美术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门类和特点,进而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及基本知识。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美术的门类是极为丰富的,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以一种审视的、弹性的、思辨的眼光,去看待美术及美术作品甚至是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品,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的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掌握美术作品的入门知识,提高视觉感受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教学重点:了解美术的不同种类及特点。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法;问题设疑法;观察学习法;归纳总结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导入: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上了六年的美术课,提问:画画是美术,美术就是画画?试辨析。学生回答,对于各种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前面半句话是对的,而后半句是错的,美术并不单单只有画画一种表现手法,设计、工艺、建筑也属于美术。传授新课1、首先探讨什么是美术?使学生对于美术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美术不单单只有绘画,还包括其他的艺术作品。扩宽学生的视野。 2、导入油画作品《父亲》,学生感受发言。 先用《父亲》导入是因为此作品的写实功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的欣赏进入到自觉的欣赏,从而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3、和中国画《粒粒皆辛苦》比较。 学生讨论、发言。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创作的同一题材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欣赏,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艺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可以从题材、工具材料、技法等方面对中国画、油画进行比较分析。4、出示一组不同题材的中国画、油画作品,进一步比较、区别,加以巩固。 四、 课堂小结: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艺术。五、作业布置:回去收集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并进行分类。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再议两幅画所用材料的不同之处,第一幅是油画,第二幅是国画,我们谈到了油画的色彩之美,国画的笔墨之美,我们再来欣赏一种和色彩有关绘画艺术,你们猜猜是什么?学生答:“水彩画。”引出水彩画!二、新课讲授1、其他画种:水彩画、版画侧重于介绍不同的材料、技法产生特殊的画面肌理效果。2、雕塑。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周围的雕塑,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体积和材质。3、混合所有绘画和雕塑作品,让学生辨别、归纳,感受艺术家是如何发现、表现美的。 4、由贴近学生的广告导入(如播一则麦当劳的电视广告),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在上学路上、在商场购物时,不知不觉地可获得许多信息。 由学生归纳出标志、广告设计等艺术设计作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5、展示一组视觉传达设计的图片,通过识别,得出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6、通过学生对学习用品的选择,引导学生认识工业设计以及范围(包括家具、服装、纺织品和交通工具等设计)。 设计是指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造型、色彩、表面肌理和装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从而创造出符合实用和审美需要的产品。7、启发学生思考:除了以上介绍的艺术设计种类,还有哪些设计类别?8、一组综合所有艺术设计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分别属于哪类设计,以明确各自的特点,加深理解。 另外,让学生了解因艺术设计占据的空间状态不同,可分为平面、立体、空间等设计。 9、回到前面的电视广告,引出现代媒体设计。10、复习两节课的内容,总结你认为美术应包括哪些种类。 美术: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式。 教学评价:课上学生的参与度还是比较高,都能跟随教师的步伐。教学反思:1.教师规范:语言组织能力还需要多加锻炼,尤其在课堂传授新内容时,表达应该更清晰明确,加强对美术专业用词的把握。 2.教学设计:谨记每个环节以及PPT应用都应围绕教学重点进行,为教学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