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2.2化学能与电能
学时
1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过程和方法: 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征
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2.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
学 习 目 标 描 述
知识点编 号
学习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2.2-1 2.2-2 2.2-3 2.2-4
知道 理解 掌握 运用
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可以制作成简易电池 理解原电池的定义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用生活中的用品制作原电池,解释和解决生活中有关原电池的问题。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采用“创设情境——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利用一段土豆发电的电影,颠覆学生的原有认知,再现场演示土豆确实能够产生电流,引发学生兴趣,而后引导学生深入实验,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从而完成对完整知识的构建。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这一部分的教学考虑到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认识,因此让学生以铜-锌-硫酸原电池为基础,设计探究形成条件的方案,再进行分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分析可能原因,交流讨论,最后总结出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知识点编 号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2.2-1 2.2-2 2.2-3 2.2-4
知道 理解 掌握 运用
CAI课件(图片、视频、演示实验) CAI课件(文字、实验探究) CAI课件(文字、实验探究) CAI课件(文字、习题呈现)
土豆发电视频,现场实验演示 分析,引导,讨论,得出结论原电池定义,通过探究实验,深入理解原电池原理。 通过对分组实验现象的分析写出电极反应式,在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 探究实验,深入理解原电池构成条件,并通过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A、B、D、H B、E、F E、F J
G E、F、H G I
土豆确实能够发电 原电池的定义以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掌握原电池电极 反应式的书写,判断能否构成原电池,判断原电池正负极。
3分 15分 15分 5分
自制与教材配套 自制与教材配套 自制与教材配套 自制与教材配套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 书 设 计
一、 原电池1.定义:2.电极反应式:负极(锌片):Zn-2e-=Zn2+, 氧化反应。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3.原电池工作原理:4.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结 构 的 设 计
教学模式:探究型 教学过程结构:
形 成 性 练 习
知识点编 号
学习目标
练 习 题 目 内 容
2.2-1 2.2-2 2.2-3 2.2-4
知道 理解 掌握 运用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锌片: ;反应类型: ;铜片: ;反应类型: ;电极反应总式: 。。 在用Zn片、Cu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锌片是正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电流方向是从锌片流向铜片C.溶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 D.电解质溶液的pH保持不变 判断下列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构成原电池的,判断其正负极并写出其电极反应式。
形成性评价
1、积极做实验,并能在实验中得到提高;2、形成性练习题完成得较好;3、有的同学能踊跃发言,语言表达能力缺乏锻炼。4、作业质量良好。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本节课以一个情景作为引入,以激发大家的兴趣,然后设计了2实验探究,层层递进,把原电池的特点、形成原理、形成条件全部通过实验探究出来。 这样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解释现象以及自己提出实验方案来验证电子的移动途径,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本节课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实验探究的机会.因为小组的每个成员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不同,充分的讨论有利于组内的交流和互助,使实验探究活动成为全体同学而不是部分尖子生的活动.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肯定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心里有很多想法,其中不乏正确的和错误的,常规的和富于创新的想法.因此要让学生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既能丰富学生对原理和正确结论的多角度的认识,也是对学生探究精神的一种肯定和保护.由于本节课采取讨论式和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应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六人为一小组人数就多,应该改为四人一组,以便于学生展开实验探究活动和讨论.在学生实验和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中,接受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个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