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1《征税和纳税》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理念支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知识。
二、教材分析
征税和纳税是国家分配的重要环节,是财政收入的重要内容,承接上一框题,同时也是现代公民应该而且必须掌握的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三、教法与学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税收的含义及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2)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3)知道我国的主要税种;(4)知道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及其作用;(5)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6)知道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辨别比较的能力,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个人所得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理解公民在纳税问题上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个人所得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正确理解公民在纳税问题上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意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景创设、激趣设疑
教师活动:塑造陈胆大形象,引出话题
设计意图:调动兴趣,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情景分析、层层递进
第一阶段 陈胆大意气风发
教师设计问题:同学们,关于个税,你了解多少呢? 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完成个人所得税的讲解。同时为后续讲解做铺垫。
第二阶段 陈胆大陷入困境
教师创设如下对话情景。
他问王副局长:“王局长,我也知道应该依法纳税,可目前我的企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能不能给我们企业的税收打个折啊;如果不能打折,我实在交不起了,我就不交了;要不你们税务部门给我提供银行贷款的担保,我贷出来再交税。”
王局长是相当的为难啊!
问题:同学们,王局长为什么这么为难?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派代表谈。
预设:(略)
引申: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而税收的强制性又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决定了税收必须具有固定性。
总结: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本质)
设计意图:讲解税收的本质及其特征。
(过渡):陈胆大再次把主意打到税收上,他的人生从此偏离了一条正常的航道。
创设如下情景:
甲说:我们安排会计,做两套帐。一本是内部帐,一本外部帐,多隐瞒收入,发票尽量少开,能不开就不开。
乙说:拖,拖死他,来了就说没钱。
丙说:把职工名册改一下,弄一些残疾证,来骗点税收优惠。
丁说:下次,税务的人来时候,你先躲一下,我们把他们轰出去。
问题:大家说说,这些都是些什么行为啊!这些做法可行不可行?
预设:略
设计意图:讲解违反税法的四大表现。
(过渡):陈胆大偷逃增值税及抗税而入狱。
问题:增值税是一种什么样的税?
预设:(略)
设计意图:讲解增值税,同时为后续讲解铺垫。
第三阶段 陈胆大锒铛入狱
过渡并创设情景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观点:
观点一:钱是我辛辛苦苦赚的,交给国家,我一分好处都没有得到!!!
观点二:交上去的钱也不知道去哪里了(税去哪了),交了白交?
观点三:我已经交了那么多的个人所得税了,这次的判决对我实在不公平的。
问题: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将如何劝说呢?你可以微信传天下。
预设:略
设计意图:讲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并促成情感升华。
(三)、课堂结尾:情景回归、总结升华
《征税和纳税》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巩固知识,形成体系
七、教学结尾:课堂诤言
税收,一个牵动千万百姓神经的话题;
税收,一个需要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
两个税种,促进公平彰显民生情怀;
三大特征,组织财政折射国家智慧。
四种表现,偷盗国家资产影响社会和谐;
让我们永存公民之心,常履纳税之责,心系苍生,税解民忧。
设计意图:体现特色,形成有限课堂 无尽回味
教学反思:
反思的主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大班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效率问题
古人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很难用一种模式去限定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教学,但只要课堂教学的形式存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不可回避,教育也应该在某种法则下向前推进。通过本次活动我主要想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是创新?
基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我运用了生活故事折射课堂知识,努力寻求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选择材料寓教书于育人,希望从中落实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从实际效果来看,基本达成目标,但大班课堂教学受人数的限制,参与度与发言人数依然是个问题,有限的课堂,大量的知识,大多数同学的观点,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课堂从形式到内容怎么样统一值得长期探索。
二、高效课堂如何去量化?
一堂优质的课必须是高效的,所谓高效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我们如何去衡量一节课的效率?是对老师高效还是对同学的高效,还是二者有机统一的高效?这需要量化,我认为对老师的高效是备课时间的缩短与备课质量的提升,上课的从容与大气,在底蕴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唯有可能就是集体协作,听评研讨,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探讨;对学生的高效是情绪的调动,知识的生成与能力的提升,这个需要检测,但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形的,我们如何去发掘也是一个问题;对于师生而言需要彼此了解,在目前课时较多,班级较大的情况下这也有很多的难度。
但不管怎么说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对短期效果的急功近利永远也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我想一节好课是有标准的。自认为这节课有借鉴之处,理由有三点:一,生活故事的课堂运用使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统一起来,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同时又落实了知识,这是课堂模式的创新;二,课堂预设与生成较为充分,新课程强调师生的互动,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谈不上精彩的,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中基本达到预期效果,课堂氛围良好,至少课堂情绪是高效的;三,教材的把握较为娴熟,新课程强调教材是一种资源,我们要学会开发,教师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选材应该适量而不是大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境创设,虽然重组教材,但依然尊重教材,选材主题突出,精炼得当,课堂效果良好。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唤醒”。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希望我们的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中,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际,能有“故事”相伴,快乐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