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ID:171520

大小:25.59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抓情语的方法迅速把握《锦瑟》的内容;学习通过揣摩典故的方法来体会《锦瑟》 一诗悱恻绵邈的情绪。 2.通过《马嵬(其二)》的学习,掌握咏史诗一般鉴赏方法。 3.背诵两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好问:“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王士 禛也摇头长叹:“一篇锦瑟解人难!” 二、作者 李商隐(约 811-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奚生,河南人。年轻时以文才受令狐楚赏识, 推荐中进士,但他却娶令狐楚政敌王茂元之女。令狐楚之子后当了宰相,李商隐从此被压抑 得抬不起头。因此其诗忧郁感伤,常慨叹个人的沦落和世运的衰微,揭示政治的黑暗。由于 他多愁善感和复杂的意念,其诗常避实就虚,具有象征意味。其诗想像奇妙,词句精警,色 彩浓丽,常镶嵌典故,意境朦胧。今存诗 600 多首,有《李义山诗集》。 《锦瑟》大约作于 858 年,这年诗人 46 岁,罢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终年 46 岁。 此诗并非单纯咏物而是回忆往事。借助典故、比兴、象征等手法,因此此诗极耐人寻味。三、学习《锦瑟》 (一)整体感知 1.诵读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赏析:此诗名“锦瑟”而非咏“锦瑟”(也有人认为是咏物诗),其实无题。盖写无须明言之情感? 或与李氏一贯的审美追求相契?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起):起兴。为什么是锦瑟呢?是其音调繁复、清怨?抑或是眼前物? “无端”,类似“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得无理,其实情痴,而又“谁解其中味”呢? “思华年”,概括了诗的内容。沧海桑田,回忆“当时已惘然”的情事,自然又生变数,“假 作真时真亦假”了。 下两联以典故写对“华年”之“思”。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颔联(承):“梦(即“华年”)”,是美好的。“晓梦”,美好而易逝。“迷”,“惘然”也。 像《锦瑟》的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结构上要起到“承”的功能, 所以它是上承“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而来的,既然首联的意思是诗人听到锦 瑟的旋律,想到了逝去的青春,颔联便应该进入回忆才对。 “庄生”一句,用到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即《庄子·齐物论》里梦蝶的故事:庄周回忆自 己曾经梦为蝴蝶,悠然畅快地飞舞,完全忘记自己是谁了,忽然醒觉之后,惊奇地发现自己 还是庄周。这一刻真是令人恍惚,不知道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 庄子讲述梦蝶的故事,本是为了说明“物化”这个哲学观念,但诗人不搞得那么深刻,只是 用它来形容一种似梦似真、疑真疑幻的感觉。此刻沉浸在锦瑟的音乐声中,水样流去的锦样 年华在眼前依稀看见,是青春的自己梦到中年听琴,还是中年的自己梦到青春往事,如同庄 周梦蝶,恍惚间无从分辨。这样讲,有点儿把诗句凿得实了,我们不妨把梦蝶当作诗人营造出来的一个意象,一个处处 似实、落脚皆虚的意象。 “春心”,向春之心,生死以之。“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纵使“衣带渐宽” 而“终不悔”,纵使“十年生死两茫茫”而“自难忘”。春心托于杜鹃,可以让读者想到“不 如归去”的呼唤,但归向哪里呢?是回家和家人团聚,还是放弃自己毕生坚持的政治理想? 春心托于杜鹃,也可以让读者想到发自肺腑的家国之情,那是一种啼血不止的执念,也是一 种无望的执念。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颈联(转):本已“惘然”的“华年”情事,“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可望,空有“春 心”而不可即,怎不怅然若失? 沧海”两句在律诗结构上要起到转折的作用,这个转折首先表现在形式上,就像电影手法一 样:上一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近镜头,是局部的、细节的画面,至此 镜头一转,突然出来了远景,沧海月明,蓝田日暖,都是宏大的、壮阔的景观。诗句行至此 处,豁然开朗,顿时从颔联那小小的、局促的悲情中跳脱出来,境界为之一开,这就是律诗 中一种高明的技术手段。 我们再看一下这一联的形式美。律诗的规矩,颔联和颈联必须都是对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 对。“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已经是非常工整的对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 日暖玉生烟”更加工整巧妙:“沧海”对“蓝田”,地名对地名,海水对高山,这还不够, 而“沧”是暗绿色,恰恰和“蓝”相对,“海”又可以和“田”相对;两句之中,一山一水, 一明一暗,一阴一阳,一珠一玉,处处都在对比,这一联对仗工整,措辞绚烂。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共性很明显:都是绝美的,也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关联,找不到。冲突,两个意象的冲突感非常强烈,这首先是律诗对偶句的普遍特点,而对 仗之格外鲜明,冲突激荡,正像叶嘉莹所感受的那样:“私意以为义山乃藉二种不同的意象 来表现人生中种种不同的境界和感受,所以这两句乃处处为鲜明之对比,因为唯有在对比中 才能夸张地显示出境界之不同的多种变化之可能性;如此则无论其为明月之寒宵,无论其为 暖日之晴昼,无论其为寥落苍凉之广海,无论其为烟岚罨霭之青山,无论其为珠有泪的凄哀, 无论其为玉生烟的迷惘,凡此种种乃都成为了诗人一生所经历的心灵与情感之各种不同境界 的象喻。”(《迦陵论诗丛稿》)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尾联(合):中间两联用典抒情,尾联则直抒胸臆,点明“惘然”的情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一联在结构上是“合”,要为全篇收尾。这句里的 “可”借作“何”,所以“可待”就是“何待”“怎待”,用法和李商隐《牡丹》诗里的“石 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一致。“可”也可以看作反训,理解为“不可”,“此情可 待成追忆”便是“此情不待成追忆”。只有这样解释,前一句的“可待……”和后一句的“只 是……”才能呼应得上。这一联的意思是:此情难道要等到追忆的时候才觉得惘然吗?只在 当时便已经这样觉得了。“此情”有什么具体的指向吗?一点儿都没有,只是种种前尘往事, 是庄生晓梦,是望帝春心,是沧海月明,是蓝田日暖,百感交集,无由得说。诗句里有一种 浓烈的宿命感:种种往事,当时当地便已生惘然之情,如今被锦瑟勾起回忆,岂不是更加惘 然吗?诗人只点出了当时的惘然,而当惘然之事成为了追忆,情绪上岂不是变本加厉吗?这 就是诗人的言外之意。我们评价一首好诗,一般会说它“言尽而意不尽”,而李商隐这个结 尾比“言尽而意不尽”还要高明一筹,是言外之意比言内之意更深了一层,构成了一种递进 的关系。 从“可(何)待……”到“只是……”,句子转折不是说当时惘然,以后不惘然,而是说—— 想想我们的一般情况,美丽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在当时的感觉和在事后的感觉是不一样 的,当时只道是寻常,过后回忆起来,才会生成既甜蜜又惘然的感觉。而李商隐的表达是: 那些美丽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不必”等到成为回忆才会生出惘然之感,就在发生那些人生 经历的当时便已经有这种感觉了。而这种“当时”的惘然,也就是“庄生晓梦迷蝴蝶”式的 亦真亦幻的感觉。 3.小结: 读此诗,可从首尾两联入手,首联交代诗的内容,即“思华年”,也就是“自伤身世”;尾联 点明情感,即“惘然”。中间两联遥寄婉曲的典故,以一连串的典实和比喻描述韶华流逝、 怀才不遇、理想成空的经历给他心灵留下的深刻印痕。抒情诗的功能本是坦露胸怀、展现心 灵,而不便于叙述具体事实,李商隐也正擅用迷离惝恍而韵味隽永的意象,状写由无数事所 造成的精神创伤,倾吐多年郁积于心的感受。此诗的中间二联,是四幅奇丽图景,美到极致, 也浓缩凝练到极致,以富丽精工的语言间接地写出“思华年”之事,以及蕴含的“惘然”之 情感。恰与首尾二联的直抒胸臆,浑然地构成一曲哀婉伤感、变奏丰富、令人回肠荡气的标 题音乐。此诗究竟是写什么?是不可说的爱情?是深沉而不能自已的悼亡?是九曲而两难的身世和 仕途?还是……其实这些不必深究。此诗丝毫未写平生行事,故试图考索诗句背后的事实, 往往徒劳无功;但它又涵盖了诗人一生的坎坷境遇,故读者不妨根据已知的作者生平去体会 领悟诗之神味。诗人所思的“华年”本身或许就包含了迷离惝恍的情路,委曲求全的仕途。 总而言之,写的是“思华年”的“惘然”之情。 只是,一切,“当时”已“惘然”,更别说回忆之下的今日了。尾联道出一个失意者回顾平生 时的怅惘和迷茫之感,也很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链——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4.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1)朦胧的意象 (2)哀怨的基调 (3)凄迷的意境 (4)华美的语言 (5)象征的手法。 5.方法总结:看作者:知人论世(见生平) 看情语:词、句子,通过“思华年”“惘然”等情感词把握诗的情感: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 伤。 看结构:律诗有一套严谨的结构,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构成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四组,这四组构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也就是说:首联要给全文开头;颔联要 承接上文,也就是承接首联,顺势下笔;颈联要转折;尾联作总结。一首律诗就像一篇小型 八股文,我们得知道如何从它的结构规则来读。 看典故:大量用典(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从原典中生发诗意的联想,借以传递情 绪和感受。) 四、学习《马嵬(其二)》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对李、杨爱情掬了一把同情的泪水,而李商隐则不然,且看他写 的《华清宫》: 华清恩幸古无伦, 犹恐蛾眉不胜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 只教天子暂蒙尘。 在轻松幽默的揶揄中,包含极严肃的批判主题,几乎直接将唐明皇与周幽王、杨贵妃与褒女 划上等号。如此吟咏当朝至尊,除唐代而外,历朝罕见。这当然缘于唐代政治较为宽松开明, 但更主要的还是李商隐的胆识与勇气,这种毫无顾忌“指斥乘舆”的诗毕竟在唐代也并不太 多。题旨与此相类的尚有《马嵬二首》,讥笑唐明皇“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1.背景介绍 (1)相关历史事件 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756 年 6 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 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 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 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的题材,一般多归罪于贵妃,斥之为祸首。此诗别出 新意,把讽刺的锋芒直指玄宗。 (2)写作背景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 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 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 慨。 2.整体感知 (1)诵读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内容赏析: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 ——仙 山寻妃 用典 【提问】首联中用典,写方士寻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明确】似写玄宗思贵妃心切,其实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马嵬之变 对比、反衬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卫士击筹报晓。 空闻、无复意在嘲讽唐玄宗的 荒唐误国。 【提问】颔联两句分别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虎旅传宵柝”写的是逃难生活的不安适。“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 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 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鸡人报晓筹”写的是宫中生活的安乐,也暗示唐玄宗渴望重享昔 日的安乐,但“无复”点出了这一希望已幻灭,“无复”与“空闻”相对,运用对比反衬的 手法,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 ——七夕之盟 对比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马嵬之变这一天,也是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盟誓, 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 上“六军同驻马”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 型概括。用“七夕笑牵牛”对照“六军同驻马”,两相映衬,就表现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和讽刺: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 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尾联以对比和反讽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 芒直接指向唐玄宗。 【提问】尾联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宠爱的妃子,而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 却有更美满的婚姻,这一对比引人沉思,发人深省。 首——仙山寻妃——用典 颔——马嵬之变——对比、反衬 启发世人、警告统治者 颈——七夕之盟——对比 尾——为什么?——对比、反问 【提问】本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用倒叙手法,先说寻仙,后说兵变一事。颈联也是倒叙,七夕之事在前而后说,驻 马之事后发而先说。 【提问】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颇为后人称道,请同学们分析诗歌的巧对。 【明确】对偶最整齐的是中间两联。“空闻”对“无复”,“虎旅传宵柝”对“鸡人报晓筹”; “此日”对“当时”,“六军同驻马”对“七夕笑牵牛”。最妙的是其中的“六军”对“七夕”, “驻马”对“牵牛”,这是两组借对,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 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子。“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 牛走的意思。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借对往往富于幽默风趣。 3.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 剧。警告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可荒淫误国。 4.此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表现何在? 答:讽意至深:否定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结尾设问深化议题。 用笔至细:倒叙方法; 委婉措辞“空闻”、“徒闻”、“如何”等;立意含蓄:对比手法点明主旨‘’ 5.对比鉴赏:对比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和李商隐《马嵬(其二)》,总结咏史怀古诗在 取材和技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昭君村 所忆之人:王昭君 所咏之事:昭君出塞 关联诗人:命运相似 所抒之情:同病相怜,叹人伤己。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以历史人物、历史事 件、历史陈迹为题材,借怀念古人、凭吊古迹、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引发出对自己身世或 时局世事的感慨。或怀人伤己,或借古讽今,或理性反思,以寄托哀思、感慨兴衰、讽喻时 政等。6.小结咏史怀古诗 (1)特点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语言风格:含蓄蕴藉、苍凉深沉。 (2)鉴赏咏史怀古诗基本方法 准确把握诗意。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和意象迅速把握诗歌大意。 弄清史实、典故。平时书上出现的典故和历史事件要熟知。 对接诗人、时代。要知人论世,为判定主旨做准备。确定诗歌主旨。确定诗歌是伤己、感怀还是讽今。 品味所用技法。 浓缩为:结合诗意,弄清史实——知人论世,体悟感情——调动储备,分析技巧。 【2】 教学目标: 1、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2、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所用的典故。 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锦瑟》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 只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我们一起完成下面诗句对接(幻灯片)《三维设计》P54 名句约记。名句的作者李商隐代表作《锦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背景简介。 2、听录音。 3、诵读。(全班,个人,自由背诵) 4、把握感情基调:伤感哀怨。(多读) 三、合作探究(讨论归纳,以小组为单位) 1、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 比兴手法(以瑟起兴,造成一种迷惘的意境)2、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典故情怀: 明确: 庄周梦蝶-----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虚渺的梦境 望帝啼鹃-----曾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泣珠鲛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是满眼眼泪 玉暖生烟-----梦想和爱情破灭的迷惘 意境:朦胧,凄怨,迷离 感情:惆怅,伤感(多读) 3、你认为全诗的主旨是什么?(各抒己见,引导: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个 词语上(惘然),作者为什么惘然(为此情)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究诗歌主旨(参考 课后练习一)(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 一般人认为此诗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怨凄美的 歌。 四、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抽背)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商隐诗中最 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灾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 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六、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1、朦胧的意象。 2、哀怨的基调。 3、凄迷的意境。 4、华美的语言。 5、象征的手法。 七、拓展 以用散文的语言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进行描述。(运用课堂对意境把握的方法)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明确:《巴山夜雨》答案。 八、背诵全诗(作业)板书: 聆听繁弦,追思往事→起兴 庄生梦蝶:沉迷于美好情感(怀恋) 用典{望帝托心:托春心于锦瑟(迷惘) 锦瑟{海月珠泪:月夜听瑟,眼泣出珠泪(悲伤)}语言清丽 意境凄婉 蓝天玉烟:昔日年华依稀可见(搓掉) 无穷怅恨,点明题旨→反映 第二课时(马嵬) 一、导语设计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败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 请看《马嵬》 二、作家作品三、整体把握 1、请学生自读诗歌,明确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讥讽。 2、了解全诗的大意。 明确:诗人: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 妃。首联用讥讽的语调确定了杨贵妃之死,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和所发生的悲剧的经过,尾 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更丰富了批判唐玄宗的内容。 四、合作探究 1、提问:《马嵬》诗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 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提问:首联中用典故,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 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3、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4、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间”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 境遇?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了玄宗不 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5、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惜安今危,惜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6、提问: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 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 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果,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 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 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 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7、提问:谈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 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 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 色,怠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自己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五、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讽意: 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用笔: 倒叙的方法。 措辞的委婉。 立意含蓄。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校本作业》。 2、背诵全诗。 板书: {此生休→他生→此生} 马嵬 {无人报晓→昔乐昔安→今苦今危}对比(不及卢家) (其二){六军驻马→当时笑牵牛→此日同驻马}批判锋芒 {总结反思→为什么皇帝不如普通百姓}直指唐玄宗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