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8单元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8单元教案

ID:172062

大小:66.27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5-8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掌握15个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祥子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与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生字词预习工作,在课前了解《小兵张嘎》《儒林外史》《骆驼祥子》等大致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主题导入,认识人物形象 1.在这学期前四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不少作者笔下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用自己 的方式说。 2.揭示课题:这些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在我们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很有特点的人物,他是会 玩摔跤的小嘎子,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小兵张嘎。(出示图片)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检查预习,掌握生字词。 (1)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正音(开火车、语境组词造句等)。 (2)注意多音字“监”,写字表“鞭”“喉咙”等。 (3)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三分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拿着笔勾画出关键字词) (2)学生汇报。 (3)读了课文,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板书:人(小嘎子)事(和小胖墩儿比摔跤)情(机智灵活、争强好胜、信心十足) 三、走进文本,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小嘎子的句子。 (1)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①“手疾眼快”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我们看出小嘎子什么特点?(灵活) b.为什么不“一叉一搂”?这又可以看出小嘎子怎样的性格特点?(机智)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①“精神抖擞”是什么意思?将这段话通过做动作来理解,看哪位同学做得最精神抖擞,此时,你体会到什么?(小嘎子信心十足) 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动作、心理) (3)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 ①从“沉不住气”体会到了什么?(争强好胜)这一钩,钩掉了小嘎子的什么?(钩掉了他胜利的希望) 四、总结运用,领会人物描写方法 1.在这个片段中,作者徐光耀主要抓住小嘎子的什么来表现他的个性特点的?(主要是抓住动作来写的) 2.正因为有这样的小嘎子,所以他日后才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抗日小英雄!和雨来一样,有志不在年高! 过渡:通过动作描写我们认识了小嘎子,我们接下来还要通过另一种描写来认识车夫祥子。 五、初读《他像一颗挺脱的树》,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人民艺术 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代表作有《龙须沟》《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2.教师介绍《骆驼祥子》。 3.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勾画边想: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认识人物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问过一个问题:读完课文后,你们说说,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祥子二十来岁,他身体结实、硬棒,他的理想是当一个最出色的车夫,他是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 板书:课题 2.请你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祥子?写出了祥子的什么特点? (外貌描写,写出了祥子长相普通、淳朴憨厚、体格健壮,充满活力的特点。) 二、佳句赏析,感受魅力 预设:1.“看着那高等的车夫……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 赏析:这是对祥子外貌的描写,作者把一个身材魁梧的祥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赞美了祥子的健壮、朴实、充满生气。 2.“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祥子比作一棵树,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祥子的健壮体魄和朴实性格。 四、图文对照,激发兴趣 1.对着课文原句,找出插图中相关的特点。 2.凭借自己的理解,再画出一个祥子(插图旁,并署名)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动作描写认识了小嘎子,通过外貌描写认识了祥子,今天我们又来认识一个新人物,他就是堪称中国版葛 朗台的“严监生”。 3.介绍《儒林外史》。 五、初读课文,认识人物 1.结合注释,通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如怎样读好赵氏的话。 2.在刚才的读书活动中,说说你眼中的严监生。 板书:人(严监生)事(病重)情(吝啬鬼、守财奴) 六、再读课文,领悟技巧 1.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特点。 ①指名读,生边听边找:哪些句子告诉我们严监生病得很重? ②引导学生将这些句子分为两类: 第一类: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 的。 第二类: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③大家看,同样是写严监生病重,这些句子有什么区别? ④教师小结:直接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是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通过描写其他人来表现严监生病重的句子是侧面描写,也叫间 接描写。这种写作技巧叫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特点。 (2)巧设悬念,引用对比。 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伸着两个指头。 ①“两个指头”到底指什么呢?是什么东西如此重要,竟让临死前的严监生这般牵挂呢?你想知道答案吗?那该怎么办?(迫不及待 地往下读。) 那你就中了作者的“圈套”了,作者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这就是悬念的作用。有了悬念,故事就好看。你能举个例子吗?(《军 神》) 教师小结:有了悬念的文学作品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这种写作技巧叫巧设悬念,抓住读者。 ②故事的结局跟你想象的一样吗?为什么? 严监生这样一个富家翁,临死前倔强地伸着两个指头,牵挂的不是两个亲人,不是两笔银子,也不是两位舅爷,更不是自己死后抛 弃的孤儿寡母,而仅仅是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这种强烈的对比,真是大大地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让人啼笑皆非。 作者通过这种对比对吝啬的严监生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这种写作技巧叫制造反差,极尽讽刺。 (3)细节刻画,表现内心。 ①找出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一说。 (严监生的心急如焚、痛苦失望。) ②指名引读: 当大侄子猜测时: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当二侄子猜测时: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当奶妈猜测时: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严监生想说什么呀? ③我们能对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都是因为作者对临死前的严监生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这些总的说来就叫细节描写,表 现人物的内心。 七.课堂小结:短短412字的课文,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精妙之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严监生这个极度吝啬的守财奴形 象,很多同学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极具讽刺的手法来揭露当时的社会。同学们有时间可以走进《儒林外史》 这部名著,去认识更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作业设计 1.小练笔(运用两种以上描写手法,写一个人) 2.名著推荐阅读(《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 教学反思: 《人物描写一组》这课有三个描写人物的片段,教学时我抓住了每种描写的侧重点进行教学。第一个片段是抓住了小嘎子和小胖墩 儿的动作描写,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第二个片段从外貌描写的几个方面入手。第三个片段抓住了严监生的神 态、动作描写,我让学生画严监生摇头的动作和伸手指的动作来体会作者所刻画的爱财胜过爱生命的守财奴形象。 《刷子李》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认识7个字,会写1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冯骥才,搜集相关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预习工作。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单元需要我们了解学习各种描写人物的手法,通过《人物描写一组》我们见到了各种精彩的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等,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位奇人,继续学习这些描写手法。他是谁呢? 2.板书课题:刷子李。 3.通过预习你对这个题目有了哪些了解?(一个姓李的粉刷匠的粉刷技艺高超。) 4.延伸:这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就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比如在天津,有个姓张的, 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泥人张;有个姓魏的风筝做得特别好的就叫他——风筝魏,又如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他姓李,刷墙 技术特别好的,人们就称他为刷子李。 5.介绍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祖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 《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二、检查预习,梳理脉络 1.快速浏览全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开火车组词造句,教师指导临写。 2.说一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奇人(刷子李) 技艺高超 三、再读课文,找找奇特之处(第一次) 1.要求:默读课文,找找奇人刷子李奇在哪儿,绝在哪儿(用笔画一画,可以写下旁批)。 2.讨论交流:把你找到的描写刷子李的神奇之处在小组内说一说。 3.全班交流: (1)“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①我们见过的粉刷匠都是什么样子的? ②刷子李穿一身黑衣,身上却没有一个白点,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可以说——黑衣无瑕。(“瑕”就是瑕疵、白点的意思。) (2)“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神仙一般快活。” (3)“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个规矩非常奇特。) (4)“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 是好听。” ①“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刷墙的动作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有刷子李一人。读读这句话,读出“悠然”。(加上动作、 齐读) 4.梳理上面4个句子。 (1)读着读着,刷子李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粉刷匠了,已经成了一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了。读读这些句子,说说刷子李 在你的心目中成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粉刷艺术家、舞蹈家、画家、裁缝、书法家。) (2)这几个句子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刷子李的奇?(板书) 5.小结:文章对于刷子李的直接描写就叫正面描写,正是在这样多方面的描写中,刷子李的形象才变得越来越丰满,冯骥才先生写 人叙事的高超技艺真叫人拍案叫绝。所以有人这样评价:冯骥才的笔就像女娲的手。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将这种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自 己的习作中去。 四、课外拓展,再次体会“刷子李”的“奇” 在民间,像刷子李这样的奇人还有很多,大家有没有想到的?请畅所欲言。 第二课时 一、浏览课文,找找奇特之处(第二次) 1.快速浏览第6~9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    ),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    ),正当徒弟 对师傅佩服得(    )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    ),最后才知道那是师傅抽烟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时, (    )。 2.交流(出乎意料的句子): (1)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2)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3)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 点一模一样! 3.细品第(1)句: (1)哪个词直接写出了“出乎意料”?(居然) (2)什么事让人“出乎意料”?(连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3)用一个线条图来表示曹小三的心理图示。(师出示) 曹小三:半信半疑↗佩服↘失落↗心服口服 4.学生自己品读第(2)(3)两句,交流: 第(2)句“出乎意料”的词是“竟然”,师傅如山般的形象在曹小三的心里轰然倒塌。学生想出的字有:吹牛!切!晕!吹吧!…… 小结:通过写曹小三的内心活动来表现刷子李的人物形象,这种写法叫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在本文里起到了对比衬托的作用。 二、观察分段,体会小说结构的“一波三折” 1.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体会另一个“一波三折”: (1)读第一部分有什么感受?(半信半疑、技艺高超、神奇) (2)第二部分发出了赞叹。(名不虚传)(3)这也是“一波三折”。这是小说结构的“一波三折”,因为有了这个“一波三折”,小说才会这么好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 近高低各不同”。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能多设置一些不平之处,增加你作文的精彩度。 3.你们读了这篇小说,觉得刷子李的奇特是天生来的吗?(刷子李的本领是勤学苦练形成的。) 四、课堂小结 课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 大本领、大智慧。这叫“以小见大”,同学们在本单元写作文时,也可以思考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写好一个人。 作业设计 1.写一个技艺高超的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教学反思 课堂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不例外,课堂上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 本津味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 《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2.掌握写人的方法,将人物形象写得鲜活。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2,学会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独特之处,凸显人物鲜活的个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复习引入。 师:走进第五单元,我们认识了顽皮机敏、争强好胜的小嘎子,身材挺拔的祥子,吝啬鬼严监生,技艺高超的刷子李,这一个个个 性鲜明的人物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回荡,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呢? 2.学生归纳写人的方法(结合课本): (1)选用典型事例,把它写具体。 (2)可以通过外貌、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3)用侧面烘托的方法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 3.回顾课文内容,全班交流。 (1)《一棵挺拔的树》对祥子的描写属于外貌描写,那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外形、神态、表情) (2)《摔跤》《两茎灯草》则是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教师总结:这些都是正面描写,《刷子李》的技艺则更多地使用了侧面描写。用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 过渡:写人,没有典型事例可不行。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点,必须用事实说话,必须借助一两件典型、新颖的事例来表现。 二、初试身手 1.要求:(1)观察一位同学,用学过的写人方法写一写他。 (2)你的家人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他们的特点?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围绕老师提出的要求自由畅谈。 3.全班交流介绍自己要写的人。 4.学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读自己的小练笔,师生共同评议。 三、课堂总结 要想写出人物的特点,必须选择一件突出的事例;要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要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先是引导归纳写人的一些基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注意特点鲜明的人,学会通过观察交往等多种方 法了解人物的特点,收集人物典型的事例和相关材料。听说读写,引导学生借助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恰当地运用外貌、动作、语 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写人,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六单元 15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让我们把书翻开到83页,一起读读单元扉页的这句话——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种自相矛盾的思维。(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开火车,着重指导:弗(fú)、夫(f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 样?那人哑口无言。) 板书: 人(楚人)事(自卖自夸自己的矛与盾)情(寓意)做事不能自相矛盾,要实事求是。 2.联系上下文,解决注释: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的意思。弗:不。立:存在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指名表演朗读,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指名表演朗读 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哑口无言、张口结舌……指名表演朗读 4.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你们想告诉这位楚人什么话?总结寓意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自由讨论) 2.我们来想办法帮帮他,帮他卖出这些东西。(引导学生为楚人想办法,自由发言。) 作业设计: 1.扩写《自相矛盾》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语句,根据注释理解句意,反复品读,把握人物形象。 2.给学生表演和发言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16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认识“膑、讥”等5个生字,会写“丧、瞪”等8个字,掌握“得意扬扬,轻蔑”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等的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了解人物想法。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 2.知道田忌就转败为胜的原因。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的思维,是多么的可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以弱胜强 的思维。《田忌赛马》(板书课题) 2.在历史上,像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还真不少,你知道哪些?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人战胜10余万敌军 赤壁之战 周瑜、刘备 5万人战胜20余万敌军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人战胜80多万敌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组词造句,指导临写(注意丧、耀、蔑、赢) 2.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写了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结果田忌赢了。) 板书: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做事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就可以以弱胜强,反败为胜。)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次赛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这两次比赛各是怎么赛的?画出两次赛马的对阵图。 2.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1)学生自学、讨论。 ① 对阵图:第一次赛马    第二次赛马  齐威王  田忌    齐威王  田忌   上   上      上   下   中   中      中   上  下   下      下   中 ②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 a.两人的马没换。 b.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c.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后中等,再下等。 ③两次赛马的不同之处: a.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后上等,再中等。 b.比赛结果不同。 c.齐威王前后心情不一。第一次齐威王胜,得意扬扬。第二次齐威王败,目瞪口呆。 过渡: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两次赛马的比赛结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初赛失败后,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和表现。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浏览1-12自然段。 (1)田忌在第一次失败以后,是什么样的表现?找一个成语。 体会“垂头丧气”是写田忌初赛失败后的情绪。 (2)这时,田忌遇到了好朋友孙膑。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出每个人不同的语气。(田忌:将信将疑。孙膑:胸有成竹。齐 威王:骄傲自满。) 3.默读13~18自然段。 提问:(1)齐威王三次比赛,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猜一猜结果揭晓时,齐威王可能会对田忌说什么话?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心句) 这也可能是齐威王的内心话啊!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是智力的比赛,不是力量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因此,无 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即使力量处于弱势,也可以反败为胜。这就是思维的火花,照亮了今天和明 天! 作业设计 1.续写《田忌赛马》 教学反思 1.分角色朗读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历史上,包括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事例,靠的就是多思考,用发散性思维统筹各方面。 17.跳水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 2.掌握“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2.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3.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题设疑。 1.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到了自相矛盾和以弱胜强的思维,可见人类的思维确实可以碰撞成火花。今天我们通过跳水来看一下一种面 对危急时刻的思维,看看主人公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2.解题。 跳水相信同学们通过奥运会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本文跳水的人是谁?是运动员吗?为什么跳水? 3.介绍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穷人》等。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桅杆(wéi gān)、吓唬(xià hu)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追猴子爬上了桅杆的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经过: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板书: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凶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 (6)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点拨总结:在整个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渲染气氛。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气氛轻松。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烘托了 紧张的氛围。 ③反衬主人公的品质。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 乱。 2.感悟孩子的处境。(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稍快,声调稍高,突出重点词语。你们朗读的技巧掌握得越来越好了!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2)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3)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4)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 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综上可知,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这种 思维就是遇事不慌、镇定冷静、急中生智的思维,最终就化险为夷。 2.像这种急中生智的故事,同学们还能找出吗? (《草船借箭》《空城计》等) 作业设计 1.生字词 2.《练习册》 教学反思 1.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始料未及的事,面对这些事件,我们要做的就是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神态和动作,充分 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遇事多思考,沉着冷静。 2.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找出病句的矛盾之处。 3.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 今天和明天。 二、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每篇课文人物的思维方式,由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交流平台,并回顾《田忌赛马》和 《跳水》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把你的发现和感受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田忌赛马》中,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只要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跳水》中,船长在儿子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根据具体 情况,综合考量,做出让儿子跳水的决定,最后使儿子脱险获救。他们的机智和谋略不由得让人叹服。 教师点拨总结:在相同的环境中,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这就是人思维的不同。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对于 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当然,像楚人那种自相矛盾的思维,是不可取的。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加点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1)教师点拨总结: ①每组两个词语,加点字都相同,而且第二个词是对第一个词的加点字的解释。 ②第二个词的两个字都是近义词,表示相近的意思。 (2)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能遇到这些有趣的词语,要把它们积累下来。除了上面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近义词的词语呢?(先在 课文中找,再延伸到课外。)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你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点拨:第一句话中,通过放大人们的感受,突出了时间的漫长,人们等待的焦虑;第二句话中,通过罗列一组表示时间漫长的词语,突出了 时间变化之快。 示例: 两点,两点半,三点,三点半……他一次又一次地看着时钟,怎么天还不亮啊? 3.读一读材料,具体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么为这位中学生修改作文的。 教师点拨总结: (1)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2)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3)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4)增删词句,使语言更规范,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 请同学们也学会运用这些修改方法修改作文。 四、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释义: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告诫我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虽然自己很努力了,但仍有更努力的人,我们不能骄傲自满。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释义: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识别鸟儿的叫声。说明要了解一个人或一种东西,一定要接近 这个人或这种东西,近距离观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释义: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力气的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指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实践,才能认清事物的好坏。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释义:读书一定要用心,因为有时候书里的一个字可能会价值千金。这句话告诉人们,读书不可囫囵吞枣,要用心读,用心琢磨书中的字 句,领会其中的意义。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释义:听到您的一番话,胜过我读十年书的收获。指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新颖的思维方式,懂得了在突发情况发生时,应沉着冷静去思考问题。学习了修改句子的方法,同时积累了名言 警句。同学们要学会多听长辈的意见,多实践,多思考,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教学反思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思考其思维过程的方法。 2.学会修改习作的方法,并在以后的习作中运用,提高写作水平。 3.理解、背诵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做到。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艇的特点、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作者笔下威尼斯 的动、静之美。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4.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激发了解威尼斯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资料。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背景介绍。 1.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93页,朗读扉页上的话:“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从第七单元开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浏 览世界各国风光。今天我们来到了意大利东北部美丽的水上城市——威尼斯。(板书:威尼斯的小艇) 2.了解作者,简介威尼斯。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演说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奠基人。他的作品融幽默、讽刺于一体,别具特色,主要 作品有《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威尼斯:意大利东部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由118个小岛组成,117条运河密布其间,有着“水城”“水上都市”等美称。小艇是 主要的交通工具,被称为“威尼斯的城市名片”(齐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开火车掌握生字词,注意多音字“哗”。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板书: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三、再读课文,品悟重点段落。 1.品读第2自然段,了解小艇的特点。(长、窄、深、两端翘起、轻快灵活。) (1)比较句子,学习写法。 出示: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 佛田沟里的水蛇。 (2)小结:是呀,正是这几句比喻的运用,文字更生动了。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构造独特的小艇。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一段。 2.品读第4自然段,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 (1)认真读一读第4自然段,看看哪个词最能体现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操纵自如) 有几个动词体现了操纵自如,你发现了吗?(挤、穿过、急转弯……随机板书,抓住动词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 (2)假如你就是船夫,你该如何吸引游客坐上你的小艇呢?(可结合小艇的特点、坐在里面的感受等) 3.加上动作、指导朗读。 驾驶技术这么好的船夫,你坐在里面感觉是怎样的?(有说不完的情趣)作为乘客的你对船夫这么高超的技术想说什么?(表扬、惊叹) 带着这样的语气,抓住这些关键词,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体会写法。 开头的第一句话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是中心句,总领下文。)那么后面的几段话讲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写作方法 叫做总分。它可以使文章的层次分明。尤其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经常用到这种写法,大家也可以把这种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 中。) 四、总结方法 1.这节课我们细细体会到了威尼斯小艇独特的样子和船夫高超的驾驶技,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 2.在这座河道纵横交叉的水上城市里,这样可爱灵活的小艇自然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这样的小艇对于那里的人们来说是何等 重要!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小艇图片,让学生看图片介绍小艇,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二、提出要求,精读、品读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作者马克·吐温是怎样告诉我们小艇与威尼斯之间的关系的?找出相关语句,说体会,并简单批注。 教师巡视,讨论交流。 3.反馈交流。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坐小艇干什么? 时间 白天 晚上 , 什么人 商人 青年妇女 孩子、保姆 老人、全家 看戏的人,坐小艇, 干什么事 沿河做生意 高声谈笑 呼吸新鲜空气 作祷告 看戏  (2)作者写的是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描写威尼斯的夜景呢? (威尼斯的夜晚是静谧的,小艇都停泊在码头上,与白天小艇在河道里穿梭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 重要作用——艇动城闹,艇停城静。) (3)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概括小艇和威尼斯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 (4)小艇和威尼斯之间的关系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读完后,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发言,交流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经典句段,领略异域风情。把握时机,指导学生朗读、渗透写作方法、练笔) 预设句段:第3自然段——人们乘坐小艇的感受;第4自然段——船夫驾驶小艇的技术十分高超;第5~6自然段——小艇与人们的生 活息息相关。 三、回顾全文,了解写法 1.同学们游览了威尼斯,观赏了小艇,你有什么收获? 在写作方法上的收获: ①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运用比喻; ②动静结合。 四、总结全文,推荐阅读 1.总结全文。 2.阅读文后“阅读链接”《威尼斯之夜》,并提出阅读要求。 五、作业设计 1.练笔《我在威尼斯一天的生活》(总分、动静结合) 教学反思 这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我的教学思路以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贯穿始终,围绕中心,层层推进。小艇 的样子、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以及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结构紧凑。学生理解文本,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 气氛活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19 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掌握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荷兰牧场的动、静之美。 3.了解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的样子,明白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文中描绘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 2.了解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的样子,明白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课前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上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意大利的威尼斯,同学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今天我们走进另一个美丽的欧洲 国家——荷兰。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 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1.开火车掌握本课新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临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读完后,用文中的词句来完成老师大屏幕上的填空。 白天,奶牛__________,骏马__________,家畜__________。 傍晚,人们__________,这里一片寂静,__________________。 夜晚,________不断地运往远方,车船过后,________________。 2.填完以后,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师相机板书: 牧场之国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是啊,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动物们的自由王国,黄昏挤奶的劳作,寂静无声的夜晚,这一幅幅画面就组成了荷兰无限美丽的 田园风光。 3.现在请大家轻声地读读课文,读完后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再读一读,充分地体会一下。 第2~4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牲畜之多;第5自然段借助课外资料明白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尤其需要找出课文描写“牛马羊”的句子,找到并抄下来,自己也跟着仿写一下。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再读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美丽的牧场之国——荷兰,感受到了那里“牛马羊”悠然自得的生活,我们可以联想到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重点品味第2~5自然段。 (1)第2自然段:这个自然段主要写牛。 ①在这一段里你还看到了什么? (随机朗读理解相关句子,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牛群吃草时非 常专注……无比尊严。”) A.牛会在思考着什么呢? B.除了仿佛正在思考着的牛,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牛? ②教师小结: 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牛,这么多神态各异的牛,难怪,作者写到——齐读:“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花牛。”(一边读一边 想象,争取情境再现。) (2)第3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骏马。 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一群群骏马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飞驰。) ②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这里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它们可以在这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 (3)第4自然段:主要写各种家畜、家禽。 ①“成千上万”“成群结队”说明了什么? (小鸡和长毛山羊的数量多,也从侧面说明了收场的辽阔。) ②想象一下,猪群可能会发出怎样的赞许? (景色优美、生活安闭。) ③指名朗读这一段,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4)第5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夜晚的收场。 ①夜晚的牧场与白天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更加宁静祥和) ②从这一段中,你看到了什么? (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 (5)教师小结:无论是白天的牧场还是夜晚的牧场,这里都没有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宁静、自然、和谐。 二、品读课文,重点体会“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读完课文,我完全同意这真的是个牧场之国。却对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这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不理解。这句话文 中出了几次?(4次)难道说,以郁金香而闻名的“花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难道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而运河纵横交错的 “水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这句话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大家 再次回顾课文,结合插图,静下心来想一想。 2.交流: 师引导:作者不是否认“花之国”、“水之国”不是真正的荷兰。他是通过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被称为“牧场之 国”的荷兰的深深的喜爱与赞美。这份喜爱与赞美,全都融在了这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中了!而这四句话分 别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中,作者所赞叹情象又各不相同。 3.指导朗读。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表达对牧场之国这份深深的喜爱与赞叹! 三、诵读体验,感悟写法 1.交流赏析: ①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是一个总起句,也是全文中心句。句子紧扣课题,开门见山,引领后文。②请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荷兰风光动静之美的句子。 a.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b.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 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c.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处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淡的光,这是多么安然与宁静 的境界啊! 2.教师小结,首尾呼应:作者用比喻、拟人、白描等手法让我们感受到这里的生活得如此美好、怡然自得,有动态美,有静态美, 怪不得作者会不断地发出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再次齐读这句)怪不得作者会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再次齐读课题) 作业设计 1.练笔: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你的家乡。用上动静结合等手法。 教学反思 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荷兰牧场,尤其是对生活在其中的悠然自得的牛、马、羊、猪、鸡这些家畜、家禽的喜爱之情,只有真正融 入文本,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 爱大自然的情感。特别是文中四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层层递进地读好这四句话, 达到了人文统一的效果。 20 金字塔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关于金字塔的知识。 2.了解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介绍金字塔的宏伟精巧。 3.体会两篇短文在介绍金字塔的方式上的不同,学习常用的介绍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两篇短文在介绍金字塔的方式上的不同,学习常用的介绍事物的方法。 2.感受金字塔的雄伟壮丽和神秘莫测,从而产生对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金字塔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金字塔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谈话激趣 1.同学们,前面我欣赏过两个美丽的地方,一个是水上城市——威尼斯,一个是牧场之国——荷兰。在人类历史上,曾有世界七大 奇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大部分早已湮没,埃及金字塔成了硕果仅存的遗迹。长久以来,它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走进金字塔,一睹它的风采。 2.板书课题:金字塔。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认识课后13个生字,强调多音字“澄”“着”。 2.对照这些生字词,初读课文。 三、学习《金字塔夕照》 1.默读短文,想一想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金字塔在夕阳的照耀下呈现的开阔而又雄浑的画面;“金字塔”这个译名中“金”的由来;作者面对金字塔发出的感怀。) 2.这篇短文写“金字塔夕照”,为什么从“开罗是金色的”写起? (开罗是埃及的首都,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主要位于开罗附近,这句话点明了金字塔所在的位置。而强调“金色”,既引出下文, 又显得庄重辉煌。)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对夕阳照耀下的金字塔怎样的感情?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喜爱和赞叹。最后一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齐读。 4.结尾说“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会有哪些幽思呢? (金字塔这么宏伟的工程,是怎样建造的呢?古埃及人的智慧真是让人惊叹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体验到了金字塔的金色之美,那么这么美丽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不可思议的 金字塔》。 这篇文章体裁是什么?(说明文) 二、设置疑问,探讨交流 相机板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说明 (一)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1.埃及的金字塔很多,文章不可能向我们一一介绍,作者想了什么办法?(板书:举例子)举了哪个例子?(胡夫金字塔)接下来让我 们走进胡夫金字塔,真切地感受它的宏伟与精巧。 2.学生自主感悟探究。 3.组织交流,引导想象,加深理解。 (1)胡夫金字塔建成几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 ①学生交流。 ②教师小结: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胡夫金字塔的高。 (2)“用大约230万块石材彻成,……塔基面积有126个篮球场那么大。” ①学生交流。 ②教师小结: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用料、高度、塔基面积和体积,突出了它高大宏伟的特点。 (3)“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①如此精湛的工艺,几千年的工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②学生交流。 (二)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 1.默读课文,想一想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岸边? 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②教师巡视,加以引导。 2.古埃及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 (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造船技术、建筑成就) 五、总结课文,深化情感 夕阳照耀下的金字塔黄澄澄、金灿灿的,多么宏伟啊!这么宏伟的工程,几千年前的工匠们是怎么实现的呢?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 离是塔高的10亿倍,这只是巧合吗?关于金字塔的未解之谜,等待着你们去探究,去发现。 作业设计 1.练笔:假设你是一名导游,如何介绍金字塔。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金字塔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金字塔的宏伟。在教学《金字塔夕照》时,主要让学生去朗读,感受夕阳照耀 下是金色世界。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说明方法来体会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并最终转向对写作方法的体会。首先,请学生分别找出能让他们感受到金字塔宏伟和精巧的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到底是哪些地方让他们有 了这样的感受呢?在此引出各种说明方法。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通过数字体会写作方法,通过数学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语言教学中渗透着写作教学,用写作教学 强化语言教学,并深化情感教学,彼此互为相长,学生也较容易理解与接受。 口语交际及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讲解员的介绍方法及要求。 2.通过学习介绍学校的食堂,学习用眼神交流、用肢体辅助,学会大方地讲解。 3.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能根据提供的场景仿写句子。 4.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用眼神交流、用肢体辅助,学会大方地讲解。 2.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能根据提供的场景仿写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练习口语交际 一、复习课文,谈话导入 1.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本单元我们游览了世界各国?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威尼斯、荷兰、埃及 等)美好的事物要与大家一起分享,那么你们想要做一个小小解说员,为游客们介绍解说这些地方吗? 板书课题:我是小小讲解员。 2.今天,我们先以学校为例子。如果有客人来我校参观,你打算怎样介绍我们的学校呢?就从学校食堂开始吧。 二、学习介绍 1.学生自由发言,编写食堂讲解词: 教师引导开场白:大家好,现在由我带大家来参观我们学校的食堂。 2.说说作为一个讲解员,要介绍一个地方,需要注意些什么? (1)小组讨论,轮流作答。 (2)教师总结:讲解的时候条理要清楚,声音要响亮,还要学会用肢体动作作辅助,面带微笑,用眼神交流。 三、全班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定一个要讲解的地方。 2.小组练习——个别介绍——学生互评。 3.各组推荐代表到班上交流。教师点评。 4.评出今天的“优秀讲解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相信大家都有了很大的收获,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2课时 学习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的。 2.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4.小结归纳: (1)抓住特点。我们要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质地以及变化等,仔细观察,写出它的动态美或静态美。 (2)描写有序。或从上到下,或由远及近,或从整体到部分,或先里后外再中间,或从前往后再四周等等,依次描写,写出景物的全 貌。 (3)展开想象。想象是作文生动形象的翅膀,它能载着我们飞向美丽王国。 (4)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句子,学生默读,说说每一句属于什么描写? 2.师生交流。 (1)“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是动态描写,写出了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 (2)对车船过后的描写是静态描写,突出了荷兰夜晚的祥和宁静。 3.以“放学后的校园”为场景写一写,想一想应该写成动态还是静态。 4.展示成果。 5.出示语句,说说这些句子分别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体会他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6.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三、小练笔 以“宁静的公园夜晚”为场景,展开想象,运用修辞,写一段话。 板书:动静结合 四、词句段运用 1.出示句子: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用纯金铸成的。说说这句话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反复用“金色”这个词语描写出一些极具色彩的景色,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2)反复用“纯白”这个词语,是为了表现泰姬陵的圣洁和庄严。 五、日积月累 (一)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师指导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第二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韵律感。明白吗? 2.对比交流:本诗可以和《四时田园杂兴》作一个对比学习,请同学们说说相同处和不同处? 同:都是写农耕的繁忙,季节大致相同。 异:《四》重点突出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乡》重点写农人的忙碌。 3.再次有感情诵读争取背诵。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自由提问的时间,尊重他们的积极性,关注他们的想法。 第八单元 21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认 2 个生字,会写 3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3.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 1.本单元的扉页写的是: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学习幽默风趣的语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看看 哪里体现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2.简介《世说新语言·言语》:《杨氏之子》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 事的小说。 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开火车学习生字词,指导临写,检查预习情况。 2.通读全文,划分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结合注释,谁来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点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请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 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 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师相机板书:人(杨氏之子)事(幽默回应孔君平)情(聪慧,有礼貌) 四、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现在杨氏之子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孩子? 2、出示自学提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甚聪惠?为什么说他聪惠?(先读读句子,并画一画,然后小组交流,体会语言的巧妙) 3.全班交流。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杨家小儿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 很风趣幽默。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 以孔雀来回应他的玩笑。 (3)品味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①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啰!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 的说法。 ②比较:孔雀不是夫子家禽。 体会孩子语言的婉转。4.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而是下面这些姓氏的人,杨氏子可能会怎么回答? 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李子是您家果。” 梅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梅花是您家花。” 柳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柳树是您家树。” 5.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想?神情、动作是怎样的?会怎么 说? 预设:“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惠,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啊!真是可喜可贺!” 6.揭示中心词“聪惠”。 7.除了聪惠,你还想到杨氏之子的哪些品质?好客,待人有礼貌,思维敏捷、 灵敏、机智,反应快等。 8.总结。 正如大家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 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 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 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总结。 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中,请加入动作情感,全班齐读。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反思 22 手指 教学目标 1.会认 13 个生字,会写 16 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特点。 3.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个手指各自的特点。 2.体会风趣幽默的句子。 3.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游戏入题。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是学习油墨风趣的语言,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杨氏之子是如何幽默回怼客人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手指的 课文。(板书课题) 1.成语竞赛。 分组抢说含有“手”字的四字词语,不能重复。 例:手疾眼快 爱不释手 白手起家 不择手段措手不及 唾手可得 触手可及 赤手空拳 大打出手 丹青妙手 大手大脚 覆手为雨 2,介绍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 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导多音字“薄”。 2.开火车掌握生字生词。 3.指导临写。 4.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速读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2)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板书:22 手 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团结一致{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 三、自读课文,完成表格。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 自读课文,填表格: 3.汇报交流,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的不同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手指的长处、短处及性格,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每根手指的特点。 二、品读课文,感悟写法。结合朗读课文,随机交流,体会不同手指的不同性格和作用。 1.大拇指。 (1)长处:最肯吃苦。 (2)重点句: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①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拇指肯吃苦?可以从“死力”“拼命”“用劲”看出。 ②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注意体会修辞手法;指导朗读时,用“我”替换 “他”,再读课文。 (3)作者这些描写你平时注意到了吗?引导学生多观察。 (4)读完之后你觉得大拇指还有什么作用?学生充分说,再叫一两个学生用排比的手法说。齐读相关课文。 2.食指。 (1)长处:能干、机敏,哪些词句最能够体现? (2)重点句: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你觉得食指重要吗?体会没有食指写字时的感受,学生说一说,体会“全” “都”“最多”“必须”的表达效果。 3.中指。 长处:相貌堂皇、曲线优美。 (1)重点学习比喻句: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天平、周仓,左膀右臂,片 刻不离。 (2)结合课文观察自己的中指,说说感受。 4.无名指和小指。 (1)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 (2)重点句: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 中最优美的两瓣。 插入兰花指图片,感受“最优美的两瓣”。 三、学习末段,读文明理。 1.作者从这五根各有不同姿态、各具不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出示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 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学生齐读。 3.思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能举例说说吗?你联想到了哪些人呢? 4.再读思考:“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不能一致团结,不能成为一个拳头,那他们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就非常有限了,强弱、美丑也就尽显于外了。” 5.小结:是啊!正如作者所说的,只要五根手指能够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 丑之分了。我们人类更是这样, 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例如这次疫情,医生、警察、教师等就是最好的榜样。(板书:团结就是力 量) 四、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 1.出示句子。 (1)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学生读句子,师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 作业设计 1.请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写五官中一官的一个片段,写一写它们的故事。 教学反思 23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会认 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探究的过程及语言的风趣。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感悟到了童年的美好,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童年曾经发生过多少有趣、难忘的事,又曾经有过多少发现 啊!童年时候的你是否有过奇妙的发现呢?请将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吧!(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黏液的痕迹,小鸟在睡 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课文——《童年的发现》,齐读课题。看看作者是如何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描述他童年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认字表的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发现了什么?2.开火车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发现了什么?(作者童年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4.指名回答:课文是以什么叙述形式写的?(倒叙)试着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第 3—13 自然段):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 14—19 自然段):写作者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师相机板书: 发现规律→产生疑问→大胆探索→得到证实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一)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1.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认真读这句话,想: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什 么?(聪明、善于思考)你是 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交流体会,注意抓住“九岁”“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感受“我” 的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 个发现自豪不已。 (二)探究过程。 1.出示自学提示: (1)读课文第 3—13 自然段,说说“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2)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先自学,勾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汇报) 2.(1)探究过程。 ①发现自己梦中飞行。 ②请教老师,老师给我们解答。 ③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④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有了伟大的“发现”。 (2)①人在梦中飞行是因为:人在远古时代是飞鸟。 ②人的进化过程: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 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三)理解句子。 “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先自由读,并试着理解句子的含义。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区分“发明”与“发现”的不同,还要能理解句子的双重含义。 1.世界上还有哪些科学家有过这样的遭遇?结合例子,说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哥白尼、伽利略、阿基米德、布鲁诺……)课件依 次出示科学家头像。 说明在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科学家难免遇到这样的遭遇。 2.“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一样遭遇被驱逐与被迫害的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齐读句子。四、感悟作者语言的有趣。 1.师:课文中有许多有趣的语言,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可以)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预设一: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体会梦中飞行的轻盈及“我”的高兴、惊喜之情。 预设二: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 些特征。 紧扣“痴迷”“都”“翻来覆去”“恨不得”,体会“我”的爱思考、想象力丰富、求知若渴的特点。 想象:“我”除了观察鱼,还可能去观察什么?(水里的蝌蚪、动物园里的猴子……)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 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执着的精神。 五、联系生活,引导“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地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及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掌握讲笑话的技巧。 2.听笑话的观众能认真倾听。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按要求讲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笑话。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本单元是学习幽默风趣的语言,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笑话。笑话不仅令人愉悦,还能启迪思维,增长知识,同学们都喜欢听笑话、 讲笑话。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二、学生读文,了解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1.笑话从哪里来?报纸上、杂志上、别人那里听到的。教师强调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2.讲笑话的技巧:(1)熟记笑话内容;(2)尽量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态、语气和动作;(3)自己不笑场,把人逗笑;(4)克服不良的 口语习惯。 听的要求:(1)认真倾听;(2)听懂内容。 三、讲一讲自己准备的笑话。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这项活动,先在小组内讲,看谁在小组内讲得最好。 2.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在班级讲,说说推荐的理由。 四、讲笑话大赛。 1.被推荐的选手在小组内练讲,小组成员出谋划策。 2.每个小组派代表参加讲笑话大赛,小组成员评价。 评选出班级讲笑话高手和听笑话达人。 五、学习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语言是一种艺术,说话是一种技巧,读读交流平台,说说本单元语言的特点。 2.学生汇报: 《杨氏之子》一文中孔君平利用姓氏的特点做文章,杨氏之子巧妙地回答了孔君平。 《手指》一文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根手指的性格特点及其作用。 《童年的发现》一文用自我调侃的语言来安慰自己,令人忍俊不禁。 3.再讲几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小结: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二)、词句段运用。 1.读读这两句话,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2.再选择一个情景说一说。 (1)游子回到家乡:游子回到家乡好像失群的小鸟回到了妈妈的怀抱。 (2)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豆大的雨点儿从天空中落下来,打得窗户啪啪直响。又是一个霹雳,震耳欲聋。一霎间雨点儿连成了线, 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塌了天似的铺天盖地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3)云朵在天空飘荡:洁白的云朵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远远看去像一团团棉花糖。 3.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a.读课本第 117 页的句子,说说拇指有什么性格特点?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它吃苦的特点? b.这段话具体描写了大拇指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要翻倒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 顶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c.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体会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d.读完之后你觉得大拇指还有什么作用?(学生充分说,再叫一两个学生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一说) (三)、书写提示。 1.学生欣赏颜真卿的字体。 2.说说“颜筋柳骨”的字体有什么特点。 “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 (1)颜真卿的书法筋肉丰满,浑厚有力。其楷书具有恢宏雄壮、大气磅礴的特点。 (2)柳体字的特点是棱角分明,骨力刚劲,具有疏朗开阔、清秀方正的风采。 3.在书写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两点。 (1)一是笔画要写规范、正确、整洁。 (2)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把字写在格子的正中间。 4.教师小结。 以上说了很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在长期的练习中始终贯穿、不断感悟。小小的汉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 它还是由不同的笔画、不同的间架结构组合成的,在相互的穿插挪让中蕴含着一种和谐、有生命力的美。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写出一 手漂亮的汉字! (四)日积月累。 1.学生读这五句话,教师引导正音。 2.学生再读,读通、读顺。 3.小组交流,理解意思。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指的是君子和小人的价值取向不同。这里的“喻”是明白、使明白的意思。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意思是: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 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意思是:有一颗会怜悯别人的善良的心是仁的开始。 (4)多行不义,必自毙。 意思是:坏事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5)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意思是: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去做了。 4.有感情地读这五句话并背诵。教学反思: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