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 古诗三首
马 诗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类生字,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
2.感悟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配乐范读,感受诗句
二、默读,画出 4 个一类生字,强调“燕、络”的读音
三、边讲读诗文,边学习生字
(一)介绍诗题及作者。
(二)讲读第一、第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三)讲读第三、第四句。
1.解词: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马笼头。金络脑: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诗意:我何时才能骑上头戴金络头的骏马,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自由地驰骋在疆场上建
功立业呢?
2.指导朗读。
3.学习“络、踏”。
四、总结:《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五、作业:背诵这首诗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
句的意思。2
2.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
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
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
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作者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
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灰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
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
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
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3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
神。“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
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
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é)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
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
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作贡献。最后两句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
人类造福。
五、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六、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竹 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 4 个生字。
2.学习看注解,读懂诗句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体会竹子扎根岩缝之中坚忍不拔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诵读古诗。
2.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作者:郑燮,他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4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
(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
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2.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
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
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板书:竹石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全班集体正音。
3.教师吟诗,学生思考古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4.小组讨论。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站立,扎根。破岩:风化的岩石。磨:磨难。坚劲:坚定,强劲。尔:你。任:任凭。
5.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刮东西南北的狂风。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
1.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会诗人写竹,是写什么?(板书:咏物明
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2.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3.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四、课外拓展
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
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姥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 燮
5
六、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