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登高》教学设计

ID:172574

大小:10.8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登高》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我们熟识的描绘秋天的名句有哪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深秋。  ——李煜《相见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总结:这些诗词中的秋天有的是绚丽的,有的是凄凉的,有的是清新的,有的是寂寞的,有的是哀愁的。那杜甫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登高》一课。(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因官职人称“杜工部”、“杜拾遗”,美称“诗圣”。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百姓苦难生活的诗篇。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有初中学过的《望岳》、《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作品集有《杜工部集》和《杜少陵集》。2、背景: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杜甫的盛年正逢安史之乱,一生做过参军、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之类的小官,一生艰难困顿,颠沛流离。这首诗写于55岁时,他半生怀才不遇,而今又四处漂泊,年迈多病,生计窘迫。这时候登上高楼,个人的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三年之后他病死在湘江的一叶孤舟上。(三)反复诵读,理解诗文内容、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1、点读,初步把握诵读技巧。即先指定一二名学生朗读,老师与其他学生听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字音的正误、节奏停顿、声音高低,语速语气以及情感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听读后讨论指出。2、范读,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这一环节由教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在范读中指导学生与前一环节的朗诵对比揣摩,用心体会。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停顿: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语气语速:低沉舒缓、铿锵有力,注意抑扬顿挫、重读、拖音。3、情读,深入体会诗人情感。这一节放开让学生大声吟诵,自由朗读,学生可坐可立,不拘形式,尽情地将全身心投入诗境之中,并用自己切身体会“以意逆志”地去品味诗歌情感。(此环节也让学生分小组pk、赛读)(四)文本探究1、诵读之后,你认为全诗的整体意境和感情基调是什么?通过学生发言,师生共同修正补充归纳,形成以下共识:整体意境:冷清、肃杀、凄切、寥阔、深远、雄浑等。感情基调:哀愁,苦痛、悲怆、愤懑等。2、首联中描写了哪几种意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试讨论分析。   风(急),天(高),猿(哀鸣),渚(清),沙(白),鸟(飞回)诗文通过迅疾凛冽的寒风,高远莫测的天空构成了一种寒冷肃杀的环境氛围。而古典诗词中猿猴向来以鸣叫声音悲哀凄凉闻名(此处可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三峡》中的句子“ 猿鸣三声泪沾裳”来加深体会),而鸟则是一只离群索居、孤独低飞、久久徘徊的鸟,其悲凉与孤独之情也油然而生。而渚和沙都是冷色调,这也与整首诗的意境相吻合,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共同为全诗奠定了冷寂凄凉的基调。3、请运用丰富地想象和联想,以散文化的笔触来描绘这首诗。这一题设计的是一个课堂小练笔,旨在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培训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练习,让学生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把枯燥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生动的画面,这一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让学生积累一定的写作经验。例文:长江的秋风真是激烈啊,天上的云朵被它刮的无踪无影.天越发显得蓝,也越发显得高远,而我则显得越发渺小.远处传来猿猴的哀鸣,顿时觉得孤独而又凄凉.回望长江,江边的沙子在秋日下渗白渗白的,而江心的小土堆再四周江水的映衬下,是那样的清朗.远处,一只鸟儿在盘旋着,它是在寻找回家的路吗?秋风不断,落叶飘零,人也已到了生命的晚秋,忽悠就是百年呐!那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向东,万里漂泊,悲愁无限,人的生命那像这江水不停啊.生命真是太短暂了.自己在这万里悲秋中,只是一个可怜的过客而已,想想眼下,我已年过半百,再加上体弱多病,前途渺茫啊.身边的朋友也一个一个离我而去.一种强烈的孤独袭上心头,我不知不觉中独自登上了一个高台.战事好不容易平息了,我也要回到那离别了十三年的家乡了,可现在,我已两鬓斑白,瘦骨嶙嶙.连年病魔缠身.也许不久的将来,又有一个人离开人世.我病的连喝了几十年的浊酒都不得不停了.4、宋代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包含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吗?试做具体分析。师生明确:结合诗句和背景我们会得出杜甫离家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身逢战乱,人到晚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难的痛苦之情。当然学生不可能分析得面面俱到,只要能答出四种左右就应该肯定和鼓励了。5、人们都说颔联是千古佳句,将悲秋的情感推到了极致。试分析原因。师生明确: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诗人愁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酌选“无边”和“不尽”两个词语使“落木”和“长江”这两个意象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给全诗带来了强烈的渲染力和表现力。读者不仅在视觉上对夔州秋景有了直观感受,更是带来了听觉上的冲击,使人仿佛听到了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秋叶被席卷而走,怒涛一泻万里、咆哮而来。正是因为这些意象情景交融,才会在气势上显得磅礴而浩大。另外,要引导学生联系“秋叶落而一年将尽”的时令特点以及旧知识《论语十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及“年华似水”的成语,进行类比思考,学生不难得出体会出这句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即抒发了诗人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凄怆之情。但是整句诗却“哀而不伤”,“不尽长江滚滚来”又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执着之情,给人以开阔雄壮、坦荡豁达的心理感受。6、试借本首诗来说说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师生明确:沉郁,即深沉忧郁,一般指人的心理感受。因此,学生纵观杜甫的代表诗作《春望》、《秋兴八首》、《登高》等就会发现诗人的悲伤忧愤之情贯穿始终,大部分诗作蕴含了博大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而本诗中诗人万里飘泊、年迈多病、孤单无依、一事无成的悲怆更是奔泻而出。   顿挫,即抑扬顿挫。也就是指杜诗语言上铿锵有力,落地有声的艺术特点。这在学生反复诵读中比较容易揣摩得到,借用艾青的名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因为有了这份对国家、人民厚重深沉的爱,杜诗自然显字字千钧,刚劲有力。(五)课堂小结   结束语:我们汉字中的“愁”字是“秋”下面一个“心”字。“自古逢秋悲寂寥”也许是千万个迁客骚人的普遍情愫。而杜甫,悲愁却不仅是源于个人。他无论穷达,都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誉为“诗圣”。(六)布置作业  搜集诗词中关于“鸟”的意象,整理归纳并分析其内涵寓意。   (七)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沉   首联:悲壮秋景                       写景         郁   颔联:生命短促          时势维艰                                                         故被誉为“诗圣” 忧国忧民顿   颈联:老病孤独                       抒情挫   尾联:忧心如焚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