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培养创新能力之我见
加入VIP免费下载

政治课培养创新能力之我见

ID:17413

大小:14.54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详细介绍:21世纪已经到来,这将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也将是中国人民实现世代梦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谁创新,谁就前进、就发展,谁不创新,谁就倒退、就落后,最终不打自垮。创新如此重要,但创新的基石在哪里?在教育。国际21世纪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遗憾的是,在目前政治课教学中,还有相当多的教师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照本宣科,一言堂、满堂灌、搞题海战术,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为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我就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热情去野外学习和搜集标本,以至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密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很难想像,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的人能有什么创造。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看书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例如,我在讲“保持生态环境”这一内容时,讲了这样一段话:“自从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传开以后,人们无不对狼深恶痛绝。可是近几年以来,科学家却向人类呼吁:救救狼吧。美国阿拉斯加涅利钦自然保护区在饱尝‘杀狼保鹿’的痛苦之后,居然又把狼请回来做客了。”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以新颖的方式引导,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迷恋于学习,迷恋于科学,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之滋长起来。二、创设和谐的情境是培养创新的动力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心理环境和周围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所以,只有教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并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可亲。上课时,老师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要关心学生,随时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用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教师的语言神情要对学生充满希望、鼓励。学生如果回答问题不正确,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帮助他们把问题弄通、弄懂,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学生和教师讨论问题,力求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充满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只有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完全平等、充满生气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大胆质疑,才乐于与教师展开讨论,才会“不惟书、不惟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三、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核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要上好一堂政治教师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疑问,课堂上才能巧妙地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就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激励学生质疑的具体做法是:(1)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去质疑、讨论和探索。其材料要多从社会生活实际中选取,也可以从材料中摘录。(2)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变单一角色为多重角色。教师要摒弃权威角色,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角色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3)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讨论式、尝试式。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跳一跳,够得着,学生可望又可及,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充分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4)在实施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及时鼓励、表扬他们勤学好问,不惟书、不惟师,敢于问难质疑的良好品质。四、体验是培养创新的关键体验就是让学生对创新有亲身经历之感。我这里所谈的体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重点述自己是怎样讲的,从而提示凝结在教材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以此让学生从教材中,从教师的分析中学会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模拟前人的思维,在模拟前人的思维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发展知识的快乐。例如,我在上“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一课时,先播放《国际歌》,营造树立崇高理想的课堂教学气氛和学生承接知识的心理氛围。歌曲结束时,投影出相应的思考题:1.英特纳雄耐而是指什么?(共产主义)2.这是由谁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3.他是根据什么提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度生产力这一规律)4.请你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模拟马克思、恩格斯的思维,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予以大胆想像,勾画出共产主义的蓝图。5.我们怎样才能早日实现这一理想社会?前面三个问题容易回答,后两个问题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而这正是创新所需要的高级思维。正如有的学生所说:“到那时,我们可以朝辞地球绿水间,千里火星一日还”;“到那时,春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月球当地球”;“到那时,没有战争,没有掠夺,人人平等,美国的新式武器也就无用武之地了”。对学生的民言我给予及时肯定,我说:“你们和伟人马克思、恩格斯想到了一起。不过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具体的想像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予以高度概括的,你们是否具有这样的聚中思维呢?”于是学生们又开始了积极的思考,踊跃回答。就这样,最高理想因距学生思想实际较远而行成的教学难点,在寻找伟人的思维、模拟伟人的思维中得到了实突破,不仅突破了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一种间接创新的体验和发现知识的快乐。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二流人才的分水岭。”日本学者强调:“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要培养全球性、进攻型的创造型人才。”曾经饱尝“因落后而挨打”的中华民族,在聆听着知识经济时代清脆的脚步声和睿智者激呐喊时,不能不猛醒,除了创造教育,我们别无选择,这是时代的机遇,更是强者的挑战。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坚信,只要解决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思想政治课堂这片沃土定会培养出绚丽的创造教育之花,成功地收获到丰硕的创造教育之果。政治课培养创新能力之我见一文由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