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ID:18689

大小:26.5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作者:王孙自可留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78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作者:王孙自可留 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二段只用了两句话讲述达尔文在岛上的考察发现,看起来太平淡无奇,很难找到学习语言的切入点。但其中的个别词语却是潜伏其中的很好的语言因素,如“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文本与社会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发现”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给我们一种启示:留心处处皆发现,寻找学习语言的因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文本与学生经验: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教学设计: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执教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本人力求学生学习语言都紧紧围绕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把这些字词带进课文,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去读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实施: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学习语言片断一:“两进两出”悟“考察”。  师: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提出问题,现在请把你善于观察的眼光转向第二段,能不能从第二段发现问题呢?边看边用铅笔画出来。  (师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划了“考察”、“奇怪”两个词语,板书于黑板上)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书读得遍数多了,就能读懂,请小朋友们把第二段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两个词语。  (生练读第二段)  师:谁读懂了第“考察”?哪个来读一读第一话,老师从他的声音里就知道他读懂得了没有?  生1: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师:老师从你的声音里已经听出,你有一点读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动作做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练习啊!  (学生边读边练习加动作)  师:谁来加上动作试试看?  生2: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后,往左右各看了两眼)  师(模仿该生动作)述:有点像考察了,请小朋友们都看看图(实物投影展示图)上的达尔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边读边学着做一做,还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动作。  (学生练读中做“考察”的样子)  师: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考察?  生3(来至讲台上):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完,该生做出象是在专心致志看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样子)  师:达尔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虫。  师:发现什么了?  生3:我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刚才考察的那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吧!  生2上讲台表演读,这次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师带头为他鼓掌)  师:让我们跟着这两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体学生练习这句话)  学习语言片断二:纵向拓展用“奇怪”  师:我们用熟读课文,看课文的插图,用动作做一做的方法,读懂了“考察”,现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  (学生各自练习)  生4:他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4上讲台来再读,读时,两条眉毛几乎拧到了一起,表情较之刚才还要出色。  师:他读懂了吗?  生5: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你们能做到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还不快练!  (学生练习得十分起劲,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学生还兴致勃勃的表演了起来。)  师指名读。  生7边读边呈现出满脸疑惑的神色。  生8边读边比划着昆虫翅膀的大小,读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读后,还喃喃自语:奇怪?怎么这儿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师:是呀,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教师出示投影: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11:我发现妈妈的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还不长呢?  生13:我发现我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了出来,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们上课怎么用话筒呢?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莲山课件)地址 www.ttzyw.com)   总结: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悟出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习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将他们演绎出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