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后记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5
《螳螂捕蝉》教学后记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听过管校长教《螳螂捕蝉》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 默写四组词语(分别是:①蝉 悠闲 自由自在 ②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③ 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④ 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2. 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3. 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载自
http://www.mqxx.com/blog/user1/68/archives/2006/3099.html